110年學測將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次

Katong wrote:
個人申請真的很磨人。

簡章有載明倍數篩選標準,
大考中心也有歷年各校倍篩通過的歷史數據可參考,八九不離十。

問題來了,像樣的校系經過倍篩後,
全數都會超額,必須要超篩。

然而政府規定不得揭露超篩級分,
只有網路上片段的非官方數據可參考。


這有點不踏實。
不知道如何判斷可否通過超篩呢?
去哪找參考資料?

參考過去幾年的大數據外,只能說碰運氣,像去年因為疫情,各校的公衛系突然跳好幾個級分,而且台大公衛系有1314人選填,一堆人浪費了一個志願。

有些學生參考了過去幾年的大數據,結果最後一個志願都沒上的也大有人在,只好含淚準備指考,磨人的很磨人,實在講,還是指考(類似以前的聯考)最公平。
vegesmile wrote:
只能說碰運氣,當然還是可以參考過去幾年的大數據,不過偶爾會失準,

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過去的任何大中小數據.

政府不願意讓社會對學校有明確排名,
各校超篩分數是不准公佈,完全沒有任何數據可以參考.

最多也就只有 "網友"在網路上提出的 "不可靠數字"而已.

要不然就是在個別網站;PTT/Dcard上有人上傳一個Excel檔案,
讓各校學生網友上網填寫.

我看過幾個檔案,許多數字根本就是亂填,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各校招生簡章公佈倍篩標準,
大考中心有過去歷年通過倍篩的分數可以參考,
看了往年數據與五標,倍篩這部分已經可以十拿九穩的掌握.

舉例來說,小犬申請的一個校系,
過去四年相對簡單,通過倍篩的最低國英數社分數是41-43分.
今年五標全面下調,號稱史上最難,小犬這四科是44分,
因此自覺是很穩可以通過倍篩,信心是依據歷史數據參考來的.

但是超篩,則是一個大問號.

像樣的學系必然倍篩以後仍有許多人,
必然要走超篩,再篩除部份學生.
Katong wrote:
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過去(恕刪)

我家小孩去年每科都有頂標,
花錢找坊間號稱專業的機構幫忙填寫志願,
實在講他們也只是參考過去幾年的大數據,
結果誤判+運氣不好,最後只上兩個志願,
推甄之餘,還一邊準備指考,非常累人!




Katong wrote:
舉例來說,小犬申請的一個校系,
過去四年相對簡單,通過倍篩的最低國英數社分數是41-43分.
今年五標全面下調,號稱史上最難,小犬這四科是44分,
因此自覺是很穩可以通過倍篩,信心是依據歷史數據參考來的.

但是超篩,則是一個大問號.

像樣的學系必然倍篩以後仍有許多人,
必然要走超篩,再篩除部份學生.

還是照填,但要賭今年會不會有分數比自己高的人一窩蜂跑過來填,如果有,那超篩可能就會被篩出去了,一般應該都差不多,不會落差太大。


去年有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108年與109年的台大生科系與公衛系,如果參考大數據,原本落點保守的,結果一堆人填,變成大熱門,不小心就被超篩出去了;原本大數據落點是在夢幻科系的,大家填的意願不高,結果反而有些人就意外上了。

108年台大生命科學系 篩選順序一:國英數自56,篩選順序二:英數29
109年台大生命科學系 篩選順序一:國英數自49,篩選順序二:英數26

108年台大公共衛生學系 篩選順序一:英數自38
109年台大公共衛生學系 篩選順序一:英數自43
vegesmile wrote:
我家小孩去年每科都有頂標,
花錢找坊間號稱專業的機構幫忙填寫志願,
實在講他們也只是參考過去幾年的大數據,
結果誤判+運氣不好,最後只上兩個志願,
推甄之餘,還一邊準備指考,非常累人!

謝謝V大分享.

我也跟我太太說 :
花錢找專家處理是對的,前提是專家要有能力掌握我沒有的資訊.

倍篩這部分我自己看大考中心過去多年的數據,我就知道了,不需假手他人.

我無法掌握的超篩數據,如果別人也沒有,我何必花錢找別人做.
所謂 "保底",就是找個倍篩標準遠低於自己分數,比較偏遠的學校,這我也會啊!
Katong wrote:
花錢找專家處理是對的,前提是專家要有能力掌握我沒有的資訊.

倍篩這部分我自己看大考中心過去多年的數據,我就知道了,不需假手他人.

真的!

我是認為有興趣的同一個學群或科系,一路填下去就對了,不過有些學校面試會安排在同一天同一個時段或一個在上午一個在下午,沒有辦法這個學校面試完,馬上趕到另一個學校,只想說升個大學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嗎?
身為家長,
也覺得提高指考名額比較好,
至少公平、簡單,
個人申請只有六個志願,
費神、費力又花錢!


盼留一半名額給指考...高中師給蔡總統四千字長信

2019-04-17 聯合報 / 記者馮靖惠

目前教育部核定大學招生名額,繁星推薦加個人申請的甄選總名額已約七成,指考分發不到三成。一名社區高中教師近日寄了一封4000多字的長信給蔡英文總統,表達對現今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不滿。

這名老師說,現在高教資源公平性蕩然無存,當年蔡總統的母校中山女高貧窮的同學,如果參加現在的甄選入學會很不利,指考也恐怕進不了機會渺茫的國立大學。希望大考制度「至少留一半的名額給指考」,讓弱勢孩子在不需要「靠父靠母」的支援下,公平競爭。

這名社區老師說,近日高三孩子們好忙,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段報名繳費、上傳作業陸續已達截止期限,接連三周,面試也已登場。延後面試、嚴重撞期、同級分增額嚴重,招生制度霸凌了所有考生、家長、師長們和高三下的教學現場。

他提到,有很多孩子因為篩選結果的打擊(特殊選才落榜、繁星再落榜、申請又挫敗)、選六志願與父母的意見衝突、二階沒有特殊表現備審內容貧乏與上傳時限及費用壓力、該面試還是拚指考、指考名額那麼少,加重或出現了憂鬱、躁鬱、幻聽等身心症狀,學校老師和家長在輔導照顧上,很是心疼,也很吃力,因為學校非常欠缺輔導人力,「有的社區高中連專任輔導教師都沒有。」

這名老師說,當甄選入學已高達75%,指考入學國立大學幾乎只剩不到25%,高教資源公平性蕩然無存。為什麼一個牽動十數萬考生的招生制度,數十年維繫不墜的考試公平取才方式,短短數年,在招聯會、少數特定團體理念的主導下,變得如此需要父母財富奧援、社經背景、都會豐厚資源,才進得了理想大學?儼然回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令人憤懣的時代。

「為什麼明知新制五選四一定會出現超額同級分的現象,卻要考生獨自面對殘酷的申請高陪榜率、指考超低錄取率?」這名教師說,為什麼教育部可以一邊高喊以學生為主體,卻一邊任由學生深陷多元入學的痛苦深淵?為什麼一個招生制度高舉「不要分分計較」的美麗口號,卻任憑繁星採計在校成績分分計較、科科計較,同儕之間諜對諜,「有遠見」地選讀私校、社區高中,搶繁星校排?是真偏鄉生還是假偏鄉生?

這名老師也提到自己的成長歷程。他說,他來自中下階層,高中三年沒補過習,是所謂「填鴨式教育」的聯考生,但他感激公平的聯考,不用靠人脈、財富提出有利的適性探索證明、不用難過搶不贏各項競賽與活動表現機會、不用付出昂貴的營隊費用認識大學校系、不必擔心申請入學與單招所費不貲的甄試費、不必羨慕同學有錢和人脈能獲客製化書審面試指導、不用煩惱指定甄試交通食宿與治裝費。

他說,希望蔡總統管管掌大學取才生殺大權的招聯會,不要「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尊重他們支持公平考試入學的心聲與主張,讓孩子有選擇權,「至少留一半的名額給指考」,讓孩子看見現實社會是充滿競爭、需要深耕實力的,讓孩子在不需要「靠父靠母」的支援下,公平競爭。
多少孩拚死拚活念書就只是為了高出別人幾分~
一個小孩數學學測如果按分計算譬如考了92分,但有可能只差1分從14變成13級分,但是同樣考比他低幾分的同學譬如90分,也可能同樣是13級分,當一分一分便成一坨一坨的級分換算時,早已失去考試的公平性~
vegesmile wrote:
參考過去幾年的大數據外,只能說碰運氣


Katong wrote:
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過去的任何大中小數據.


frank7488 wrote:
多少孩拚死拚活念書就只是為了高出別人幾分~
一個小孩數學學測如果按分計算譬如考了92分,但有可能只差1分從14變成13級分,但是同樣考比他低幾分的同學譬如90分,也可能同樣是13級分,當一分一分便成一坨一坨的級分換算時,早已失去考試的公平性~


現在的招生方式就是要大家接受,
從原本由學生選校選系的模式,
轉變成由學校挑學生的模式,
級分制則讓一堆人很容易同分,
讓熱門科系有更多的學生達門檻後再靠其他方式慢慢挑,

看起來最公平的指考,則會回到學生自己挑的模式,
自然不受招生的科系青睞.

也因為只有六個志願,填志願變成諜對諜,
如何猜對其他人放棄了哪些科系也成了展現個人入學實力的一部分,
雖然六個志願都錄取的大有人在,
但也有人是猜對人少的地方而低分上榜,(不過學校也可以主動淘汰不收就是了.)

運氣不好六個志願通通強碰,
考了滿級分因為比其他項目而被淘汰落榜的慘況自然也會有,

多元入學,求神問卜擲杯搞不好還真的幫的上忙說...
PassiveIncome wrote:
多元入學,求神問卜擲杯搞不好還真的幫的上忙說...

六個志願變成一場心理戰,努力讀書之餘,還要拜拜求好運,孩子的老師很有心,幫全班的准考證影本拿去文昌帝君廟祈求一切順利!

去年孩子的班上也有人六個志願都沒上的,忍住淚水埋頭拚指考,還好指考考得還不錯,有考出原本的實力。
vegesmile wrote:
去年孩子的班上也有人六個志願都沒上的,忍住淚水埋頭拚指考,還好指考考得還不錯,有考出原本的實力。


前四個志願努力猜人性,
後兩個志願則必須降低標準,
保底確保不會凸槌落榜.

就如同舊時代多填一張志願卡的意思一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