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費用化」 導致 科技業落寞 ?


風險跟報酬是相對的,承擔最後風險的股東,相對也適用最後盈餘的分配,被聘雇的員工不用承擔經營的風險,其成本當然必須列在損益項下,再者,現今均以合併財報的觀點,盈餘要如何轉移,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ddcatt wrote:
其實我們的意見大致上...(恕刪)

aek1976 wrote:
我只知道自從沒股票後...(恕刪)


這樣不好嗎?賺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家人
現在在外商,超過八點老闆就來趕人了
雖然賺的錢比以前最好的時候少(要有賣才有,也只有遇過一年),但是幸福感

coolansean wrote:
看完標題,再舉對的例...(恕刪)

覺得我舉得例子不好?
好吧我就舉一個你滿意例子。宏達電。
這是我一直在板上舉得例子,我也曾看過裏面狀況。
重點不在是不是高科技業(日本家電用的技術對台灣已是高科技。)
而是台灣老闆心態問題。
estray wrote:
這樣不好嗎?賺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家人



很好啊! 天堂般的生活啊!

要像歐洲那幾個國家不是更棒! 搞到失業率高, 人家人民還笑口常開, 樂不思蜀!

問題是人家有其他良好條件, 芬蘭少了一個Nokia會怎樣? 他們有龐大的森林資源(Nokia最早是做伐木的), 再不濟, 還有耶誕老公公

美國經濟不好? 賣幾架戰鬥機比做手機還好賺.

沒有科技業, 我們還剩什麼? 日月潭, 阿里山, 豬血糕, 臭豆腐, 珍珠奶茶?

OracleW wrote:
覺得我舉得例子不好?...(恕刪)


宏達電的確是可以作為其他企業老闆的楷模!!

朋友在裡面,第一年就破百,員工都很拼,也都相信努力,公司絕對敢給。

宏達電現在的落寞,不單單是創新問題,若創新不足,當初也不會有1300的高價,在此也不需討論。

這就是分紅費用化前,各個工程師努力的動力來源!!

但費用化後,領的少,導治員工不想全心投入。

這才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cwyu1003 wrote:
台灣是有多少公司在美國發ADR?再來我前面有講,取格國外資金的方式不是只有國外上市,也可以在台私募。
在國外上市要遵守當地監理機關的規則,但私募沒有那種監管,你有辦法說服私募基金投資你就可以了,很多新創業家在有產品概念的時候根本連公司的影子都沒有,更別說財報,但私募還是可以投資,這完全不需要適用到國外證券監理的「遊戲規則」。

如果公司依然決定要在國外上市,要遵守國外的遊戲規則,那是公司自己綜合評估後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那公司自然要把分紅費用化,但沒有必要一次打翻整條船。


我是借用ADR這個例子來説明這是合理的要求。您認爲何這些公司要發 ADR 呢?您的意思不就是規則完全由借方訂嗎?

我完全贊成分紅,我也完全贊成不理外資,但我不會認爲外資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您可以看看 INTC MSFT, CSCO, AMAT 這幾家科技龍頭的股票。如果是在10幾年前的高點買時,到現在還是賠錢。 APPL 當時都快倒了,但是它與GOOG這幾年漲了數倍。為什麽?
以色列儘管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與中東國家的仇視,但還是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
heliboy wrote:
很好啊! 天堂般的生...(恕刪)
tkujj wrote:
承擔最後風險的股東,相對也適用最後盈餘的分配,被聘雇的員工不用承擔經營的風險,其成本當然必須列在損益項下,...(恕刪)


理論上是這麼講沒錯,
也沒什麼可反駁的,
當初討論證交稅、證所稅也是這麼講的,
只是對於一個投機市場來講,
這一類的政策堵住了一些漏洞,無形中也讓炒作氣氛下降,
經濟要活絡本來是靠錢的流動,超額的本益比帶來超額的資金,
從股市中被提取出來應用。

管制股市、避免炒作或泡沫化本來是好事一件,
但台灣電子業太仰賴股票分紅來綁住人才或超時加班所帶來的競爭力,
一旦去掉這一點,來得及轉型的轉型,
轉型失敗、變得死氣沈沈也就不奇怪了。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tkujj wrote:
以色列儘管受到自然資...(恕刪)


這是很奇妙的。我喜歡星期5,以色列不上班,我可以不用還沒醒就爬起來跟他們開會。

tkujj wrote:
以色列儘管受到自然資...(恕刪)


因該這麼說,以色列建國道路崎嶇,當初就是以軍事工業為國家主要發展。

台灣當初是由科技業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如今政府努力推觀光與農業,不就間接坦承一連串的政策,導智科技業一蹶不振??

一直強調,不要把國外的架構,套用在台灣。既然台灣以科技業立足,是否因該努力扶持?? 而不是強調所謂的公平正義,出了一堆稅制,導致現在慘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