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lee.taipei wrote:
你這樣的邏輯•••不...(恕刪)


回文變成這樣了 ?
只能說 .....
把本文到留言全看完了 留名 從字裡行間揣摩發言人的身分與職業或當下立場 也是很有趣 可惜並非各階各業的人都有在此發言

幻紫 wrote:
把本文到留言全看完了...(恕刪)


難免的 畢竟不是每人都會用網路或是有時間用網路
況且還上 01 ...

之前個人只是因為決策過程跟政府發言的荒腔走板感到反感
這幾天一堆貼文再進一步看一下內容 ....
越看才越了解為何政府一直要裝死 .....
也越了解部分支持者為何喜歡貼一半或是針對部分去講 .....
驚爆!財團企業家願意配合國民黨挺服貿的真相!


「自己的服貿自己審」是個好網站,能讓你審視與自己相關的產業有沒有開放、有沒有被侵害到,但是財團企業大老跟國民黨根本不會管這個網站「有沒有跟人民說明服貿」,政黨跟財團企業根本不在乎這些產業,他們只在乎一件事情:「對岸中國這次開放了什麼」,而非「台灣開放了什麼」,而國民黨的媒體操作讓台灣人都沒辦法持續聚焦在「中國為什麼要在這次開放金融業」。

強行通過這次服貿協議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大型企業急於進入中國設廠(原因後述)、國民黨也亟欲轉移黨產與個人資產以避免下次競選失利後被清算,但是在金融業尚未進入中國的情況下,即便前幾次簽訂協議、開放投資,對這些中大型企業與國民黨要移轉大額資金時,依然相當困難。

中大型企業進入中國後最快遇到的問題就是中國銀行,中國銀行的「檯面下關係」都與中國的官員有關,事實上非常不好搞,企業在台灣經營已久的地下人脈在中國也施展不開,就算是國民黨人士跑去中國唱歌跳舞當猴子吃香蕉,也很難在中國的金融業界活絡起來,沒有金融管道、就沒有錢,中大型企業想要增資、貸款、或是從檯面下移轉資金,都一直面臨到困難,當然也是不斷的向國民黨靠腰;國民黨表面上說台商企業「沒有注入資金、發展不起來」,檯面下的意思則是「我看得見有錢,但貪不到、吃不著」,所以國民黨與這些財團企業家有著共同的想法就是「如果在中國有台灣的銀行就會更好辦事了」。

所以,國民黨要強行通過服貿協議的主因,根本不是為了什麼「自由經濟」或是「為了台灣未來的發展」,反而是為了讓國民黨與財團的資金變成是「資金自由進入中國」、「為了私人利益未來的發展」,最主要是因為這次簽訂的服貿協議,對上中國願意開放金融業進入中國設立分行;只要銀行在中國的分行設立好了,國民黨想要移轉尚未託付的黨產、國民黨高層想要抽出在台灣的貪污所得轉匯中國、企業想要轉移在台營運資金,都可以透過金融業的關係大筆轉進:
在台存款、中國提款:尤其是馬金的 18% ,少了好幾層的轉匯手續費就是多保存下好幾 % 的利息;中國銀行不會給他 18% ,在台灣定存去中國提款花才是真的爽;這些利息是誰的借貸去支付?台灣的你我他;
在台貸款、中國領款、順便債留台灣(的銀行),就算最後是搞到申請破產,人在中國也比較有地方逃;
銀行要過去設立分行,要準備大筆的準備金,錢從哪來?一定是從台灣轉過去!不用懷疑!台灣的錢又是從哪來?你我台灣人的錢!

所以中大型企業能不心動嗎?國民黨能不執著嗎?國民黨根本不會去詳談其他服務業的協議項目,他們早不管其他產業的死活了,反正只要服貿過了,國民黨與裙帶關係的企業都可以正大光明的轉匯資金移出台灣,到時候有特偵組也沒用,馬金連吳一干高層早就跑了。

甚至你可以說這是政府刻意丟出的煙霧彈,政府就是希望你聚焦在台灣開放的項目上,而不要去想他們為什麼這麼愛服貿,只要百姓擔心害怕自己的產業是否有開放、轉移百姓的焦點,國民黨就覺得成功了一半,因為政黨與企業最不希望百姓注意到中國願意開放金融業這部份的議題了。

中國也不是笨蛋,為什麼服貿協議是台灣開放「非金融產業」的服務業、而中國卻是要開放金融業讓台灣的銀行設立分行或支行呢?因為中國政府清楚知道金融業的開放可以讓國民黨與中大型企業真正選擇投靠中國,中國除了能大口吸入台灣現有資金外、又可以大口咬進台灣的服務業大餅,這份協議中國政府完全是贏家,「利大於弊」的說法只有對國民黨高層與中大型企業家是如此,這種協議所造成的傷害連國民黨基層黨員黨工都難以倖免:以後國民黨去中國大陸吸收黨員就好,管你們這些台灣黨員是要呷懶嗎?

台灣過去設廠的還不夠多嗎?怎可能服貿過關會讓更多中大型企業過去?明明世界各國潮流都是積極退出中國(英美日法都是相同的作法)、轉進東南亞或非洲進行投資,為什麼唯獨台灣中大型企業依然一股腦的想要衝進中國?

這裡有篇經濟學人的報導提供你解答: Perverse advantage http://goo.gl/fl1Cy 裡面有張「連台灣政府都不敢讓你知道」的圖表可以供你參考:

統一企業收中國政府補助淨利高達 18.2% ,旺旺集團則收中國政府補助淨利高達 11.3%,意思就是這兩間企業有一成以上的淨利是中國政府用優惠補助的名義付給他們的,這種變相的企業補助正是繼續吸引台商投入資金、繼續設廠的原因,中國政府也利用台商填補英美日法離開後的勞工就業率空缺,只要台灣企業願意把自己當成「中國企業」就可以跟政府要補助,同時又達到「以經治政」的目的,是最完美的一步棋。

面對優惠補助、面對可以大幅抽出資金、面對檯面下好友國民黨大老們,這些中大型企業的老闆們當然會贊成服貿協議過關:
只要服貿協議過關、金融業過去、資金就可以抽過去設廠、接著就可以申請中國政府利潤補貼、完成轉移後台灣就可以準備關廠、徹底降低成本了

服貿讓這些老闆爽死了,而這就是現在香港的下場:
除了服務業、沒有其他產業,都去中國了,香港只剩下一直被中國入侵的服務業!

看到現在,你覺得「服貿沒過、百萬勞工會失業」?或是「服貿過了、百萬勞工會失業」?

中大型企業跟國民黨一起欺騙台灣勞工,說服貿協議通過後將能提供更高的薪資,這完全是謊言,如果服貿這麼好,現在就應該加薪,支持服貿過關的言論,不是嗎?不加薪的原因,就是中大型企業家想要留下更多資金帶去中國,等到服貿通過生效之後,企業原本無法去美國、去日本、去英國,但卻可以肆無忌憚的往中國去、當個中國企業、領中國政府補助了,而中國也概括承受這些企業家與國民黨的投資,最後無法離開台灣的你,就會失業,就是最後的輸家。

總結一下重點:
1. 服貿的重點不在台灣開放多少或吃虧多少,而是中國開放金融業、又為什麼要開放金融業,長遠而言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
2. 開放金融業絕對是對台統戰的一記大絕招,國民黨跟中大型企業都很高興,因為可以移轉產業跟資金,政治人物可以遠走高飛;
3. 弄清楚為什麼國民黨跟企業都不願意跟你談中國開放金融業帶來的影響,而只跟你談台灣開放哪些非金融業的影響,他們不見得為你害怕,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中國的部份;
4. 你也會越來越清楚了解到,為什麼國民黨跟企業家會說「服貿沒過是鎖國」,因為服貿沒過,就會把他們想帶去中國的資金給鎖住了。對他們而言當然是鎖國!

服貿協議不單是看開放什麼,因為這是弊,我們要注意看的是馬英九口中「利」的部份:為什麼執政黨與企業這麼著重在中國開放金融業,因為在台灣付出越來越多的勞工薪水對企業跟國民黨就是弊,能更直接的轉移資金到中國去就是利,對執政黨跟中大型企業來說「服貿通過」當然就是「利多於弊」,但是對百姓就是「弊多於利」。結果孝子龍連個「利大於弊」的屁都說不出來,我幫你說,讓你繼續給姚立明打臉。

所以,就算你是服貿產業的初期受益者,只要你離不開台灣,最後你就是服貿結果的受害者,就算你是國民黨的黨員或黨工,也完全跑不掉,因為這種殺傷力不分黨派,只分 是否能當上中國權貴 與 是否能成為掛名中國的企業家。身為國民黨、支持服貿卻說什麼愛呆丸的,都是在練蕭威。

網路上一直在傳一篇什麼台灣出版很有競爭力、不要怕開放的文章,作者應該先去問清楚上頭的超大控股媒體集團在服貿簽過生效之後、會不會準備抽出台灣的資金注入中國吧?出版業高層想的事情跟基層員工自我感覺良好的事情根本是不一樣的平行世界,光是釜底抽薪這招是不用去看競爭力的。

update: 白狼出來搞笑說「你服貿不過、中國不要你了」,服貿簽過之後中國就更不要你了~因為透過銀行管道吸金的手法,台灣遲早變成單純的金幣農場,錢都一直透過企業、黨產、18%轉化吐到中國去,要台灣幹嘛?而事實上對白狼而言最有利的就是金融業開通後,他的金控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納台灣黑道的資金在中國運作。

之前被狂轉的一個消息是「台灣經營團隊退出新光天地」的經營,而新光天地是現在中國最大、最賺錢的單體百貨,這個新聞又怎麼看呢?請想想。

update@0402 : 紐約時報經典圖 Students in Taiwan Protest Trade Deal With China

你現在應該要知道木馬在哪裡了。

有人說台灣銀行不是可以過去設立分行了嗎?對,這是台灣銀行機構於大陸布局現況 PDF 檔,目前的狀況是台灣的銀行要設立分行為「特許」營業項目,投資比例不得超過 49% ,且數量不得任意增加,申請特許在哪經營就固定在哪,不是自己高興在哪開就在哪開的,也就是說是受到中國銀監會管控的。今年初又再開放台銀申請一間分行與一間支行,所以目前只有 11 家分行與 3 家支行。這只是「服貿協議通過以前」關於銀行金融的部分。金融業還包括衍生金融產品,證券、期貨及相關服務呢?是這次首次開放的項目,並且擴大原本台資金融機構設立分行與支行。服貿協議中是怎麼寫的,自己去看吧。你不怕,我好怕。
meowmew5 wrote:
有人說台灣銀行不是可以過去設立分行了嗎?對,這是台灣銀行機構於大陸布局現況 PDF 檔,目前的狀況是台灣的銀行要設立分行為「特許」營業項目,投資比例不得超過 49% ,且數量不得任意增加,申請特許在哪經營就固定在哪,不是自己高興在哪開就在哪開的,也就是說是受到中國銀監會管控的。今年初又再開放台銀申請一間分行與一間支行,所以目前只有 11 家分行與 3 家支行。這只是「服貿協議通過以前」關於銀行金融的部分。金融業還包括衍生金融產品,證券、期貨及相關服務呢?是這次首次開放的項目,並且擴大原本台資金融機構設立分行與支行。服貿協議中是怎麼寫的,自己去看吧。你不怕,我好怕。


寫得不錯,我們應該反過來,開放一部分大陸銀行來台灣開分行,讓他們的貪官把錢存過來這邊,

還要開放大陸高級人才來台灣定居

有人有錢以後,我們就不用怕大陸統戰了!!!!!

而事實上對白狼而言最有利的就是金融業開通後,他的金控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納台灣黑道的資金在中國運作。


不過你這段講得就太扯了吧?????!!!!

白狼把台灣黑道都請去中國,那我們要警察作什麼?

(白狼有金控公司????)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寫得不錯,我們應該反...(恕刪)


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

原先是執政者要服貿一定要過, 現在呢? 堅持反對者的行為呢!!!.

急了就亂了陣腳. 先亮出底牌, 誰就是輸家(通常是) 輸不起也要有賠的本錢來耗.
倡導"不食加工食品" 的林醫師, 瘦那麼多(長時間洗腎都是如此), 如果有胖一些就可以用身上肥油來和病毒長期抗戰.

2年後就可以政黨輪換, 2年會賣掉什麼東西. 未來時間很長.
難怪是, 有勇無謀.
南台灣小太陽 wrote:
一灘死水 也該注入活...(恕刪)

傻孩子

這東西要看數據的

2007那時台灣才是你所謂的鎖國,GDP只有5.6%

2008馬英九上任,積極開放和中國合作,你所謂的鎖國漸漸開放

2008後,GDP剩下3%

2009韓國李明博意識到依賴中國的下場,開始減少合中國合作,

2009馬英九也意識到,所以採取更積極的和大陸合作,

但台灣GDP卻持續下降,或許是部分資金和人才鎖在大陸導致

而韓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反而爾後幾年韓國GDP成長

在台灣GDP一直下降之後,馬英九更加努力和大陸簽ECFA,

2013 台灣GDP只剩下1.8%,薪資倒退20年

2014,馬英九又強烈意識到了台灣的前途,更加積極,因此採用30S去通過服貿,

馬英九號稱不簽服貿台灣會很慘,簽服貿是利大於弊

2015可預期,簽完後,台灣才真的開始慘了

韓國此時正在笑台灣吧

真可悲

但又不可悲

因為企業家是賺錢,官員有油水可以勞,

zaitkirk86 wrote:
傻孩子這東西要看數據...(恕刪)


生命本是孤獨 人間自有溫暖
Kobayashi san wrote:
傻孩子.你不知道南韓...(恕刪)


+1

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什麼事情都用負面思考, 數據會說話.
(負面思考的含義是什麼)

否定, 一直找數據去代入現在難解的複雜方程式(可能是無解),
關鍵就在找來的東西, 都不能用在當"解答"(無用途的數據)
不就可能是"死胡同"嗎?
Kobayashi san wrote:
傻孩子.你不知道南韓...(恕刪)


這位大大...
中韓FTA已經談了9次沒成了
韓國對這多謹慎 ?
請問台灣談了幾次 ...
到最後一些人只會講
哇 大陸讓利很多很久了 ....
條文仔細挖下去真的是那樣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