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老~感謝大家熱烈回覆,我把討論串看完之後,把所有的回覆寫在正文裡了

從大家的回覆裡得到很多,以後有機會還想給大家多寫點什麼,以後請多多指教~
从没去过北京的大陆人表示受益匪浅,感谢楼主。
jason_vaio wrote:


大大寫的好…我問...(恕刪)





青年旅館?怎麼有日本包月網吧的意味?
其實想說得實在一點 在台灣都混不下的本土人 去到任何一個其他的國家 也是照舊吧 夢想被碾壓 現實很骨感
3500是人民幣 那就不奇怪了 換算是1萬多台幣

我自己去北京 也是12400
所以幣值換算單位 沒搞清楚


大家以為是 3500台幣北京來回

mooreliang wrote:
我們年紀相當,也應...(恕刪)


在中國的故事嗎?

呵呵。

太多出人意表的事件,

所以才會有上述關於”選擇“的感觸。
其實在海外有幾種工作模式

工業的駐廠人士 或台灣公司的外派

服務業的創業人士

外商公司

最後的就是樓主這種模式

最後一種也是最辛苦的一種

就是在當地找工作

駐廠及外商才是能賺到錢

當然樓主這種是最辛苦的

基本上也是除非薪水非常高

不然買房買車都是奢求

加油辛苦了


看到大家都以薪水跟生活開銷來衡量是否都中國工作,我覺得有點可惜。

我是2010年來中國的,到現在也有8年了,之前在台灣也工作了5年。回想8年前,我來中國找的第一分工作其實年薪跟台灣差不多,我在台灣的工作相當好,每年薪資的成長幅度也很高,但在美國念了MBA以後,總是會想著在MBA裡念的這些case study,自己有沒有可能也成為這些case的一部分。待在美國肯定是最理想的,但文化差異、市場差異,讓我想到中國嘗試看看。

過了8年,我的年薪剛好翻了5倍,現在拿著人民幣的數字跟當年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台幣數字是一樣的,甚至更高,從結果來看,肯定是非常的勵志,但對我個人來說,對我收穫最大的,是看到這麼大的市場可以怎麼操作,是看到我們所認知的大公司如何用正規的方法來運營整個市場,以及因為大公司的系統、制度的僵化,又如何被中國的這些本土企業慢慢追上。這些東西都是在台灣這個市場很難看到的,不要說台灣,即使是日本、歐洲國家,也都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

對於一些對來這裡有疑慮的朋友,或者在01討論區看到的這些對於薪資很分歧的說法,我通常都會舉幾個例子。可口可樂是全世界最大的飲料公司,在中國的市場規模肯定不會輸給美國太多,意味著在中國跟美國聘請著一樣多的人,兩個市場所帶來的營收差距不會太大,憑什麼在中國拿的薪水不如美國?2邊的人對這家公司的貢獻都差不多,給很不一樣的薪水是合理的嗎?印度也是同樣道理,所以印度的貧富差距也很大。這幾年台灣企業之所以在中國混的不好,很大因素就是台灣企業認為在台灣跟在中國做的事情差不多,所以薪水差不多,但這些台商很少思考,這2邊的人對公司貢獻度可能很不一樣的。現在中國的BAT,也就是百度、阿里、騰訊,裡面多的是Google、FB出來的工程師,如果BAT沒有給到類似的薪資,人家願意從美國回來嗎?

一定很多人會抱怨我舉的例子是極端例子,但你從台灣的舒適圈來中國如果只是為了做跟在台灣一樣的事情,何苦離鄉背井?來了中國肯定是想要挑戰自己,就跟30年前很多人都想去美國,去了美國如果只是單純享受先進國家帶來的便利性,今天的台灣一點都不差,所以很多人陸續回來了,但到了中國,整體便利程度、生活水平好的還是很好,但差的還是不行,自己心態調整好還是很重要,知道來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才不會怨天尤人。

有一些生活的細節問題,我可以幫大家再解釋一下。
購房:針對外籍人士是不限購的,這一點是對台灣人的大利多,很多比我更早來的台灣人都是藉著這個灰色地帶買了好多房子,現在都財務自由了。但現在規定外籍人士只能買一套,但還是比多數的中國人要好,以上海為例,非上海戶籍的外地人,要在上海連續交稅滿5年,還必須是已婚才能有資格在上海買房,在上海買房子比移民去美國還難,有錢都沒辦法。而且,外籍人士貸款,還可以用美金貸款,貸款成數現在是65%,我2013年買房的時候還可以貸70%,而且可以分30年。
至於所謂的70年產權問題,很多中國以外的人都很擔心,但我就說中國人自己都不擔心,我們外國人去操什麼心啊?對我們來說,房子賣了回台灣都是一筆錢,中國人那也去不了,他們都不想這麼多了,我們操心什麼?

另外,所得稅的問題,外籍人士的收入40%可以抵稅的,但這看地方政府,上海可以抵稅,但是北京不行,以10000人民幣的月薪來說,可以用4000的房租或是小孩的學費發票抵銷,這樣只需要依照6000的所得課稅,這也是外籍人士的一大利多,不過中國人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去交五險一金了,外籍人士也可以交,只是要拿出來用有點難度。

我手下一堆90後的小朋友,也就是28歲左右,年初剛剛幫他們調薪,現在這些小朋友的月薪都在13000人民幣,年薪保障15個月,結果一個上海小姑娘抱怨薪水低,很難生活。大家可能覺得不合理,但我覺得上海沒有10000,真的很難活。但是這裡調薪的幅度很快,如果有能力的,跳幾家公司,翻個倍不難,我來了8年,基本上每換一次工作可以加30%,最大一次是翻倍。

簡單來說,現在的中國,尤其是一線城市,你的競爭不是中國人,是全世界,華為做的手機是瞄準三星、蘋果去競爭的,我所在的汽車產業,雖然今天還是由歐、美、日的車廠來主導,但中國車廠追的很快,接下來20年由誰來主導還真是不一定。
你說的沒有不對

但是產業別還是很重要的


ThomasLin wrote:
看到大家都以薪水跟生活開銷來衡量是否都中國工作,我覺得有點可惜。
我是2010年來中國的,到現在也有8年了,之前在台灣也工作了5年。回想8年前,我來中國找的第一分工作其實年薪跟台灣差不多,我在台灣的工作相當好,每年薪資的成長幅度也很高,但在美國念了MBA以後,總是會想著在MBA裡念的這些case study,自己有沒有可能也成為這些case的一部分。待在美國肯定是最理想的,但文化差異、市場差異,讓我想到中國嘗試看看。
過了8年,我的年薪剛好翻了5倍,現在拿著人民幣的數字跟當年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台幣數字是一樣的,甚至更高,從結果來看,肯定是非常的勵志,但對我個人來說,對我收穫最大的,是看到這麼大的市場可以怎麼操作,是看到我們所認知的大公司如何用正規的方法來運營整個市場,以及因為大公司的系統、制度的僵化,又如何被中國的這些本土企業慢慢追上。這些東西都是在台灣這個市場很難看到的,不要說台灣,即使是日本、歐洲國家,也都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
對於一些對來這裡有疑慮的朋友,或者在01討論區看到的這些對於薪資很分歧的說法,我通常都會舉幾個例子。可口可樂是全世界最大的飲料公司,在中國的市場規模肯定不會輸給美國太多,意味著在中國跟美國聘請著一樣多的人,兩個市場所帶來的營收差距不會太大,憑什麼在中國拿的薪水不如美國?2邊的人對這家公司的貢獻都差不多,給很不一樣的薪水是合理的嗎?印度也是同樣道理,所以印度的貧富差距也很大。這幾年台灣企業之所以在中國混的不好,很大因素就是台灣企業認為在台灣跟在中國做的事情差不多,所以薪水差不多,但這些台商很少思考,這2邊的人對公司貢獻度可能很不一樣的。現在中國的BAT,也就是百度、阿里、騰訊,裡面多的是Google、FB出來的工程師,如果BAT沒有給到類似的薪資,人家願意從美國回來嗎?
一定很多人會抱怨我舉的例子是極端例子,但你從台灣的舒適圈來中國如果只是為了做跟在台灣一樣的事情,何苦離鄉背井?來了中國肯定是想要挑戰自己,就跟30年前很多人都想去美國,去了美國如果只是單純享受先進國家帶來的便利性,今天的台灣一點都不差,所以很多人陸續回來了,但到了中國,整體便利程度、生活水平好的還是很好,但差的還是不行,自己心態調整好還是很重要,知道來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才不會怨天尤人。
有一些生活的細節問題,我可以幫大家再解釋一下。
購房:針對外籍人士是不限購的,這一點是對台灣人的大利多,很多比我更早來的台灣人都是藉著這個灰色地帶買了好多房子,現在都財務自由了。但現在規定外籍人士只能買一套,但還是比多數的中國人要好,以上海為例,非上海戶籍的外地人,要在上海連續交稅滿5年,還必須是已婚才能有資格在上海買房,在上海買房子比移民去美國還難,有錢都沒辦法。而且,外籍人士貸款,還可以用美金貸款,貸款成數現在是65%,我2013年買房的時候還可以貸70%,而且可以分30年。
至於所謂的70年產權問題,很多中國以外的人都很擔心,但我就說中國人自己都不擔心,我們外國人去操什麼心啊?對我們來說,房子賣了回台灣都是一筆錢,中國人那也去不了,他們都不想這麼多了,我們操心什麼?
另外,所得稅的問題,外籍人士的收入40%可以抵稅的,但這看地方政府,上海可以抵稅,但是北京不行,以10000人民幣的月薪來說,可以用4000的房租或是小孩的學費發票抵銷,這樣只需要依照6000的所得課稅,這也是外籍人士的一大利多,不過中國人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去交五險一金了,外籍人士也可以交,只是要拿出來用有點難度。
我手下一堆90後的小朋友,也就是28歲左右,年初剛剛幫他們調薪,現在這些小朋友的月薪都在13000人民幣,年薪保障15個月,結果一個上海小姑娘抱怨薪水低,很難生活。大家可能覺得不合理,但我覺得上海沒有10000,真的很難活。但是這裡調薪的幅度很快,如果有能力的,跳幾家公司,翻個倍不難,我來了8年,基本上每換一次工作可以加30%,最大一次是翻倍。
簡單來說,現在的中國,尤其是一線城市,你的競爭不是中國人,是全世界,華為做的手機是瞄準三星、蘋果去競爭的,我所在的汽車產業,雖然今天還是由歐、美、日的車廠來主導,但中國車廠追的很快,接下來20年由誰來主導還真是不一定。
版上很多前輩就是在分享他的經驗談,正常明理的人就是很感念,虛心受教。

偏偏有的人就是那邊  ''你講的不全然正確  你的北上廣深例子不能代表全部 你待的公司不能代表多數公司  我有看過不同的例子''
挖哩勒,誰有義務到處去蒐集資料來告訴你啊,欠你喔,你是吸收的人,吸收的人自己多看幾個前輩的分享,跟自己像的就吸收,不像的就略過,大言不慚在那品頭論足勒.....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