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藍光 wrote:標題選字力求正確,...(恕刪) 基本來說胡適說的差不多先生現在依舊普遍存在台灣人所謂的人情味其實就是鄉愿 不照規矩來凡事都可以用講的有關係 沒關係 沒關係 有關係所以你可以常常看到那些爭論就是基於這種文化"為什麼不可以? 有差嗎?""這店家怎麼這麼不知道變通?"這種態度 深入在各行各業各個隙縫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在這樣子的國家 呈現出來就是這樣我們只能 從自己做起 別無他法
臺灣的人口跟歐美的人口差太多了臺灣的內需跟歐美的比也差太多好吧,你說島內經濟,原物料哪來?除非要像北韓那種封閉管制,不然一定會跟國際掛勾試問,一噸的料跟一百噸的料均價會一樣嗎?那別人成本低,做出來便宜,自然賣價比你便宜啊除非你禁止所有物品進口,不然一樣的東西進口量大加運費比你便宜,你要怎辦啊就降價啊,那利潤從哪來?最好砍的就人力啊國外高薪,呃,人家的量大當然利潤多可以給高薪一堆產業為什麼外移,找人力便宜的地方啊,這樣才有競爭力這也牽涉到產業轉型問題,台灣最多的還是代工跟仿製啊,創造的太少沒創造想要高利潤很難啊這真的講不完總之,不會是什麼工會罷工可以解決但這也不代表工會沒用,工會還是必要的,只是跟薪水高低並沒有絕對關係也不太表罷工沒用沒必要,只是要靠罷工跟歐美同工同酬,沒可能的
對。。。樓上有一位大大說的好。。薪水低就罷工。。那未開發國家像非洲的剛果。獅子山這種國家是不是一直罷工薪水就會高了嗎。。樓主是提法國。。想想法國有什麼。。LV集團。。高級礦泉水。。高級工業也一把罩。。高級喇叭。。高級洋酒也吃的開盡是一些毛利高的高級品。。毛利高企業獲利佳。。給勞工高薪。。合理。。但看看法國的物價。。有了高薪。。絕對是高物價。。生活壓力並不會比較小。。看看台灣。。有什麼。。萬年代工。。這個毛利有多少。。爭的你死我活的電腦組裝。。這個毛利有多少。。價格沒有辦法與中國抗衡的太陽能業。。還需政府補助才能普及。。這個毛利有多少。。金融業。。現在股市成交量剩多少。。證卷商獲利空間剩多少。。如果有獲利好一點的企業或著是毛利高一點的公司新聞一報大家爭相投資模仿殺價競爭又是一片死水那獲利期間又有多少。。台灣的公司與企業喜歡做大。。但不做美。。喜歡做量而不做精。。怎麼會有好的毛利呢。。公司沒有好的毛利。。老闆和投資人都不夠分了。。那員工剩多少可以分呢??這是台灣的環境。。薪水怎麼會有本事高到那呢??一樣的工。。在各國的條件與環境下真的是不同酬的。。如果覺得薪水少。。那不如要應徵時。。選個好老闆吧。。每個老闆都是一樣的話。。那真的就是環境都的就是這樣了。。另外。。台灣的學位。。台灣的學士。。大學教出來的。。真的是大學的料嗎??有很多科大。。還要去工作一年的實習。。實習什麼實習當端盤子的。。便利商店。。一些沒有技能公司請不到人的行業。。一年的大學就過去了。。許多大學這個學位讀出來真的是沒有辦法替自己加分。。因為就算讀出來也沒什麼真正上的了抬面的專業技能。。評良心講。。"公立高中"教的東西可能比很多私立大學教的還難。。讀了公立高中。。再去讀很多私立大學或著科大。。可能是躺著畢業。。這真的有達到讓自身的學歷更精進更專業的效果嗎??還有學校的校蕫收學費來讓自己兒子叫傳播吸毒吸到掛咧。。台灣我看賣學歷的"學店"比專業學校還多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覺得台灣低薪的人真的不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嗎??那環境與教育都出了問題。。怎麼會有高薪的本錢呢??一直看台灣。。資方與勞方都在怪來怪去。。但其實大家都很不好過。。卻也都不願改變自己來創造利潤。。所以再怎麼鬥怎麼怪。。都逃離不了獲利毛利低。。與低薪的命運。。只剩下沒有希望的小確幸。。說穿了小確幸因很高的成份其實是種貪小便宜的想法。。再這樣下去很多人會覺得不如去澳洲殺牛採蘋果好了。。然後台灣就變成外勞取向的國家如果這些根本的問題不解決只會互相只會怪來怪去的話。。應該之後就這樣了。。台灣要從勞力取向。。成本控制的大市場目標轉化成小市場研發動能強的高利潤取向吧。。但大學又教不出人材。。這是很恐怖的惡性循環。。不是嗎??
nick64227 wrote:賴神說要做功德 做...(恕刪) 台灣本質的問題是。封閉又自以為開放政策不一人人自私的只顧自己好就好自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讓這些有力人士大占便宜要責誰呢?這打精英政策開始就是個錯誤。是我們的觀念害了我們不會進步。不用怪誰了。怪自己吧。怪我們崇拜精英。然後給了太多機會讓精英把台灣變成這樣。自己努力吧。反正也只能自掃門前雪選舉時張大眼看一下。別被顏色給騙了。其實他們上任後都會退化成同一色的。只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爛了幾十年了。也好不起來。一個是幾年內要爛得跟五十年的一樣爛。只怕速度趕不及。如此而已我是不知道拼什麼有用?不過我相信都放大風的成份居高。說觀光。不做大陸客。要做東南亞。那請問:台灣有東南亞語文能力的導遊有幾位?學校有在訓練這方面人才嗎?我們還在崇拜英文教學。說會英文的才是精英。那學印尼語的會被怎麼看待?但是不是要拼觀光?東南亞觀光要叫講英文的帶團嗎?講越語的也用英文導遊帶團?什麼都用英文帶團?那是在做歐美客還是東南亞客?所以放棄大陸客。然後不針對為什麼我們要做陸客去做說明。只意識型態的封殺或排擠陸客。政客怎麼可能告訴你。因為我們的國家設備只肶接待陸客。我們連手廿女待日客的人力或環境也沒有。觀光地區有建設嗎?就風景還有台灣人的善良叫最美的風景線。啊然後呢?怎麼跟國外競爭?誰關心?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是跑龍套而已。政策與配套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或半套四分之一套而而。不是對政府失望。而是不期待的。因為嘴砲。聽久了會失聰不是聽不進去。而是真的聽不到了。改變?你我有這種能力嗎?只能趁選舉時還有點尿尿功能。發洩一下。然後還能怎樣?啊!算了啦~我聽一個還滿討厭的人說的一段話倒感覺真誠。他說啊!沒差啊!大家放着一起爛。看誰先倒下。我是可以確定自己不會是排前面的先死。無奈啊無奈!國家不進步。滿嘴跑火車酸民也只能利用宣洩宣洩。
虎蒼 wrote:勞工要團結!不支持...(恕刪) 本來不想回應這個議題, 但是看到你們這些這論及想法實在看不下去, 不認同你們狹隘的想法就是奴性?你有想過台灣產業的特質嗎?早期犧牲環保成就產業榮景,工資低,企業怎麼做都賺錢, 所以很多人都做幾年後自行創業.可是不管大小, 除了少數幾個內需產業外,做的都是代工業, 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後來的電子產業,都是代工,毛利率4-5%算高的, 有時還低到2-3%. 所以這些產業陸續外移到東南亞及中國. 幸好服務業適時發展, 吸納了傳統產業的就業人力, 但相對的薪資就上不去, 為什麼? 因為那就是原本傳統產業的薪資. 而科技產業因為技術不斷推陳出新, 需要不斷的新知及人才, 相對的薪資就有上漲空間.你們也許會駡企業老板不爭氣, 不求產業升級......台灣大部份是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 要升級什麼? 有什麼利基支撑升級? 內需市場? 外銷市場? 品牌? 台灣最早要做國際品牌的公司叫宏碁, 約30年前想要做品牌, 結果差點陣亡, 另一家叫明碁電腦, 想說代工利潤太低, 也想經營品牌, 在歐洲併購了西門子手機, 沒兩年也害母公司差點倒掉, 只能快切割換成佳士達.產業升級這麼容易嗎, 以傳統五金來說, 德國一個腳鍊賣1000, 利潤可能是700, 台灣只能賣200, 利潤50, 為什麼? 因為品牌及品質. 德國腳鍊材質也沒特別, 只是經過七層電鍍, 耐用不容易生鏽, 台灣做的可能只有1-2層電鍍, 質感及耐用度差很多, 酸民們也許會說是台灣企業不爭氣, 做不出好品質的東西, 事實上是沒有市場, 無能力經營品牌.要做到和德國一樣品質的東西, 成本不會比他們低, 賣700有人要買嗎? 多數人都會說沒差多少錢,當然買德國進口...台灣太民粹, 從教育就開始, 打破精英教育, 讓所有人教育資源平等, 然後就拉低精英的水平.., 請問全世界除了美國外, 那個國家沒有精英教育? 韓國特別嚴重,也成就了韓國的汽車工業及電子產業..為何美國沒有等別的精英教育...因為全世界的精英都為美國所用,因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勞基法應該訂原則就好, 不應該太細而框住企業發展, 尤其是新的產業..不要用工廠法來限制企業發展, 不是所有產業都適合以工時計價.以台灣目前投資環境,企業寧可向國外發展也不願投資台灣.前面看到有人PO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獲利....台灣的現況是公司獲利會反應在GDP及政府稅收, 但是不會反應在經濟面上, 為什麼? 想想鴻海的例子, 一個營收數兆, 獲利數百億, 員工人數上百萬的公司, 在台灣的員工數只有萬人,對台灣的就業幾乎沒幫助, 為什麼? 若投資環境持續惡化, 未來台灣的公司都會走鴻海的路. 我投資的公司每年EPS都超過5元, 可是台灣只是打平而已, 主要來自海外獲益..若環境再惡化...台灣公司就沒存在必要了.台灣現在真的己經沒什麼慣老板, 不過慣勞工卻處處可見, 不管公司賺不賺錢, 要薪資, 要年終, 要分紅...真不懂公司股本都快虧光了, 還有年終及分紅?
筋骨神醫 wrote:台灣本質的問題是。...(恕刪) 呵呵不做大陸客?你怎麼不說是因為對岸不爽台灣總統黨派故意要讓台灣經濟萎縮的手段政策罷了陸客真要來台灣玩誰有本事說不讓他們入境不會去怪對岸政府反怪起台灣自己來了根本神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