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以後的日子會更苦...因為...外勞衝破50萬


tracer1000 wrote:
月薪五萬就有人做?

隔壁不是有棟樓說水電工或工地的工作,月薪五萬沒人要做嗎?

然後一堆酸民說,五萬要拼死拼活才有,而且有一餐沒一餐,收入不穩,不然就是說做太苦賠上健康,不值得

要趕外勞走,就好像甚麼都能做,但真要你去做,你行嗎? 還是只會在01出張嘴罵?...(恕刪)

我做建築,現在到工地看到30歲以下的多是有證照的XX師,
實際現場施工的師傅級多已經35以上,師傅想找助手傳承技術,難.
就是自己的兒子,也不少當兵完闖了幾年,再回頭跟老爸學...



william.tsai007 wrote:
為什麼不能保證?15...(恕刪)


這跟外勞有關係嗎?

以前的大學生素質跟數量跟現在的大學生不一樣吧

說穿了,滿街跑的大學生,不值錢。
easthero wrote:
情況不只是這樣, 就算你出的起錢, 也不容易請到人。

事實上這類型工作就是極少台灣人願意做, 我親身經歷, 要請24小時看護照顧長輩(還不需要把屎把尿的程度), 很難請到人, 可選擇的多數是外配或陸配, 不過我還是堅持請台灣人, 結果就是年紀偏高手腳也不俐落, 最後沒辦法, 還是投入請外勞的行列...(恕刪)

你所謂出的起錢是出多少?
以現在最低時薪115來算的話
24小時看護一個月至少要115*24*30=82800
那你提供的工資有達到這個標準以上嗎

還有看護要請到24小時本來就不是很負責任的做法
你工作下班之後難道都沒有時間長顧長輩嗎?
非得把全部都照顧責任都丟給看護?
正常人工作都有下班時間了
那憑什麼看護要必須24小時陪伴在受照顧者身旁
也不想想人家24小時的看護還必須犧牲和朋友或家人相處的時間
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時間能出門娛樂
這付出和得到的比例換做是你你會覺得值得嗎?

william.tsai007 wrote:
為什麼不能保證?
1...(恕刪)


天真是需要被幻滅的。

首先請問你對產業有分析嗎?台灣百分之七八十是中小企業為主要讓他們轉型試問要如何轉型?台灣中小企業的公司多半是從事代工的角色及外包,試問能轉什麼型呢?他們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呢?

對於轉型研發投入的資金也許還沒有成功前公司早已倒閉,試問以台灣多數中小企業誰會去做呢?

再者你說的十五年前職場需求是人選工作不是工作選人,薪資自然高。大陸目前就是這種情況,但我相信再過個十年十五年這情況就會和台灣一樣了

但大陸唯一的好處是資源多,人口紅利多 應該還可以享受個二三十年的好時光吧

我不敢說現在低薪和外勞都無關係,但這些外勞影響到本勞的工作真的是極少。

外勞的工作多從事低階or高勞動力的行業,真不曉得你還要去和外勞搶什麼工作呢?

站在經營者的角色>就是獲利極大化,今天台灣沒能賺錢了,不是收起來就是外移二種選擇。

另外現實上遇到的技術類工作 幾乎沒有年輕人肯做 試問這些水電行業 怎年輕人都不去試呢?

說難聽點就是太好命了~寧可去做22k也不想做那些技術類的黑手及勞力

提外話:台灣最需要改變的就是教育体制,但就是某教授當時推的教改 導致了如今台灣的沉淪呀。

技職類的工作才是國家之本 唉 可悲
如果工廠、工地的外勞趕回東南亞
台灣老闆通通花一個月5萬薪水請本勞來就業的話
那可能就可以解決台灣的失業問題和缺工問題...
不過這樣民間的便當店、餐廳、服飾業這些服務業就等著找不到人的窘境!
台灣服務業的薪資普遍2~3萬左右,工廠能開的起5萬,誰要做服務業?
民生服務業就會會缺工,小本生意人事成本高漲必須漲價才能付得起員工薪水
到時候巷口的一個排骨便當80塊買不到,老闆要賣到150元還能"回本"
因為請一個打菜、洗碗阿桑、炸排骨師傅都要5萬起跳...
一天三餐可能要500才能夠開銷,看電影一張票要600、搭公車一段票要50...
計程車起跳200台幣、衣服乾洗一件300、夜市蚵仔煎一份150

薪水5萬應該不夠花吧XD


沒有能力的人就算外勞是零,還是沒能力,別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自己不努力,還要怪外勞多,眼睛閉起來就看不到事實嗎
南台灣小太陽 wrote:
其實只要讓用外勞的公司全部出走
那台灣的經濟會快速的成長!
沒有破壞 就沒有建設
台灣市場飽和 趕走一些沒競爭力的公司
換新血進來 有益台灣經濟
不然老是一堆弱勢的公司佔著毛坑不拉屎
出走吧 把機會留給別人!


十幾年前,
台灣正在跩『兩兆雙星』之類的電子產業時,
就曾以高高在上的姿態,
請一些傳產滾蛋,
結果真的有一大批傳產滾蛋外移了,
台灣瀰漫在兩兆雙星、綠色矽島的美夢中。

事後證明,
大量外移的產業,
使得台灣造成了工作職缺的大量減少,
而兩兆雙星、綠色矽島的產業政策,
則是大失敗,
變成兩兆傷心,雙D慘業,
茂德掛了,
雙虎變成病貓,
沒有創造外移產業所留下來的中空勞力職缺,
因此造成碩士生應徵垃圾車司機的現象,
因為職場職缺少,
應徵的人多。

漂亮話人人會講,
漂亮事沒幾個人做得到,
什麼『產業升級,想走的企業滾蛋』的話,
說起來很爽,
但等到別人真的滾蛋了,
才發現升級不是嘴巴講講就升得了,
結果該升得沒升,
滾蛋的企業卻真的滾蛋了,
完了,
一堆人找不到工作,
只好硬著頭皮去搶22K的工作。

產業升級那麼簡單的話,
那麼你可以去應徵勞斯丹頓或派克菲麗的總經理職缺,
以性命向老闆保證你能在五年內,
將勞斯丹頓或派克菲麗,
產業升級成『江詩丹頓』或『百達翡麗』的售價。

ssschkuo wrote:
Mac Pro 現在不就是強調 Made In USA 嗎?


apple四大類產品,
Mac與ipod是底端的兩隻,
apple主力營收獲利來自於iphone與ipad,
若apple將iphone與ipad設定成Made in USA時(這兩類商品,有足夠的獲利空間可以這麼做),
那麼就真的落實美國品牌回流美國製造的理念。

william.tsai007 wrote:
15年前 台灣沒有外勞 大學畢業生 五專畢業生 一畢業薪水就是3萬出起跳...(恕刪)

是嗎?
我找一堆15年前沒有3萬起跳的薪資單給你,差額你補嗎?
我是快樂的資方,歡迎加入!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肯定沒有機會!

william.tsai007 wrote:
15年前 台灣沒有外勞 大學畢業生 五專畢業生 一畢業薪水就是3萬出起跳


確定15年前没有外勞?
我18年前就業時外勞就不少了,但是大學生没有現在這麼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