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S2011 wrote:
歡迎來到真實世界。
真實世界是台電/中油歸經濟部管, 經濟部歸立法委員管,公司的最高層級是由經濟部決定的,您覺得誰的問題比較多?!
經濟部管政策面、中油/台電管執行面,
要劃分責任不難,
另外提醒你,
立委無權責"管"經濟部,
官員怕立委是因為怕被質詢、怕被砍預算、怕立委向長官參一筆。
LZS2011 wrote:
從民營電廠25年購電合約,到高價佈建風力發電,再到高價收購太陽能發電,
再到高鐵電費85折,再到工業用電補貼方案 (政府對特定產業還有額外的水電補貼減免) 那一項不是從經濟部壓下來的?!政府送了一堆利多給民間及財團,這些政策補貼的費用從那裡來? 政府有編預算嗎?!
我在前面說過了,
中油承擔了政策配合的責任,
但也享受了獨家經營的優勢,
即使有台塑的競爭,
中油也享有先行者的優勢,
因為政策配合增加了多少成本絕對可以精算出來。
LZS2011 wrote: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政府編預算幫這些補助買單,等年終結算國營事業有盈餘時,再將盈餘上繳。
現在這種直接全由國營事業買單的方式,國營事業原本會大賺的變小賺,原本會小賺的變大虧。講難聽點,根本是強搶國營事業基層員工的奬金去發給高鐵、北捷等等公司的員工。
國營事業的獎金應該是精算成本後預設營業目標,
然後依目標達成率給獎金,
早年是達不成法定盈餘就漲價,
對於員工效率管理有許多讓人詬病處,
如屆退人員在退休前半年拼命加班來衝高退休金計算基礎,
如近乎齊頭式的獎金發放方式,
我在前面一直強調國營事業應該拉大獎金發放的級距,
即使總獎金被刪減降低,
也應該維持讓考績優良者至少能領有原本的獎金甚至領更多,
被刪減的獎金應該由低績差的人來承擔。
LZS2011 wrote:
再說民間企業,尤其是大公司,為了讓高層賺錢,常常都會轉投資一些子公司,然後傾集團力量將這些股本小的公司營收衝高。講白點將母公司的績效轉讓給子公司。小公司就是"美化"財務報表,讓老闆賺得飽飽的,底下員工喝點殘羮屑屑而己.. 我說的這些在一般企業才是很基本而理所當然的事。
我以前的同事裡,有人是台北工專畢業的,儘管工作能力強,表現好,待人和善好相處,與主管相處也很好,他進去公司時公司營運剛起飛,我進去時公司營運正在高峰。但是加薪、年終就是不如其他大專、尤其是名校畢業的,比起晚進公司快三年的我甚至還略有不如(不過我是一般人眼中的名校畢業的)。
民間公司當然也不是理想烏托邦,
要不然就不會在應徵人時先限制學歷、年紀、性別,
你覺得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處理那位表現優良的台北工專畢業的同事來讓你的公司得到最大利益?
繼續給他低薪等他受不了跳槽?
還是給他好的待遇升遷機會來留住他?
國營事業公家機關甚至學校也有相同的問題,
不同等級考試進去的人做一樣的事卻領不同的薪水,
如果再讓工作努力和打混摸魚的人領一樣的考績獎金,
那只會讓原本努力工作的人也變得不努力,
尤其在幾乎不會開除員工的國營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