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勞工永遠只有爆肝的命運?

你們不要這麼認真好不好? 幹嘛跟他的邏輯計較? 他連薪資上限都想的到了 好嗎?

薪資上限 Orz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75856

腦袋也要就位才行

文/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2012-08-31
成功的人,會為了實現理想而忍耐,一步一步朝目標前進;相對的,失敗的人會認為社會與周遭的人為何千方百計阻撓我去實現理想?我們有些時候得站得遠站得高來看,心態與腦袋要先就定位,才能真正在這個位置上發揮。 

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政大EMBA國際金融組肄業、瑞士歐洲大學企管博士班肄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電子公司行銷副總。


客戶A君的小孩Tony今年剛畢業,因為一時找不到工作,所以決定去應徵工讀生的職缺,不過上班一星期之後,A君說「我們家小孩不想去上班了!」問我可不可以跟Tony聊聊。 

Tony不想上班的理由很單純:「我去上班是想學東西,不是要被使喚來使喚去,也不是要打掃!」這真是個難解的問題,我有一堆朋友與客戶每天高喊年輕人不爭氣,不耐勞苦,就只談夢想;很多小工程師也一直抱怨自己不會有出頭的機會,因為學得少,都是在做體力上的勞動。 

工讀生基本上算是最低職階,灑掃應對進退都要做。即使去7-11打工,也是要整理貨架,擦玻璃,搬東西,盤點……這些都是雜事,要說學到什麼,也許是體會到M型化的巨大差異。我有認識從工讀生一點一滴做到大老闆店長的人,也認識過追求夢想不願意屈就而四處奔走的人,但是有個原則是不變的──「成功的人隨時都看得到學習的機會」。學習本來就是痛苦的,我們得花80%的力氣才能得到20%的成果,「我們可以有理想,但是腦袋必須要就位才能觀察到可學之處!」從小員工做到企業總經理的長輩常常這樣教訓員工。 

我們需要讓腦袋先就位,了解該用什麼樣的角度與思維邏輯來工作,而不是單憑先前的習慣與經驗就上手,這樣效率會很差。國外的研究顯示,95%的人晉升之後,仍然會以舊職位的邏輯與經驗來處理事情,因此造成績效不佳與公司的損失。例如工程師晉升經理之後,就必須要考慮以團隊利益與績效為優先,得去關照團隊成員,協調工作的進行。當經理晉升協理時,就得思考從「自己做」與「動用資源來做」之間取得最佳化,並從一個爭取團隊利益的經理,改變成既是調和鼎鼐的潤滑劑,也是能讓資源配置最大化的催化劑。腦袋沒有就位,難免就被認為是「只會說不會做」,甚至是「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網路上流傳著比爾蓋茲的十句話,其中提到:「學校裏有節/假日,到公司打工則不然,你幾乎不能休息,很少能輕鬆地過節/假日。(否則你的職業生涯一起跑就落後了,甚至會讓你永遠落後)」而且一開始就講明了:「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因為你管不了它)。」Tony的不滿是因為看到有資歷的員工似乎閒閒不用掃地,可是他忘了,自己沒有累積信用,從老板的角度來看,連掃地都做不好,公司怎麼敢把責任給他?街角賣日本料理的廚師說,他年輕時當學徒,每天怨恨只做打掃沒學到東西,但多年之後他自己開店,「每天擦一兩百次桌子都還不夠!」他說,「因為這是我的店!」當學徒要擦桌子,當老闆也要擦桌子,擦桌子跟夢想有沒有關係?純粹是心態的問題!腦袋沒有就位,做什麼都看不到可學的點,只會看到比較、扭曲與怨恨。 

成功的人,會為了實現理想而忍耐,一步一步朝目標前進;相對的,失敗的人會認為社會與周遭的人為何千方百計阻撓我去實現理想?不是因為我們有夢就偉大,就應該擔當重任,而是要務實地思考,實現夢想的旅程上,我還欠缺什麼?該怎樣補足?我跟Tony分享嚴長壽從美國運通小弟做到總裁的故事,也分享了嚴總裁的「垃圾桶哲學」:將別人不願意做、不屑做的事,統統搶過來開心地做。不過Tony說,時代不一樣了,不是什麼都學什麼都做就有成功機會,「成功要有策略,要Smart,要Focus,而且還要破壞式創新!」這讓我很尷尬,或許Tony真的能成為一個言談不俗的企業家也說不定?後來Tony換了好幾個工作,都覺得被人欺壓,學不到東西,自己創業去了。 

當Tony當了老板,腦袋到了位置,卻有了天差地遠的改變,幫客戶跑腿也做,自己去載貨,出貨前親自把貨擦乾淨、綁好、上貨車,做的事比以前當小職員與工讀生的時候還多好幾倍,可是賺的比以前領的薪水還少,雖然Tony現在是個小老板,有了自由,卻開始覺得自己不夠成熟專業,以前埋怨前端的同仁能力不足,現在則發現社會現實,要實現任何理想都需要團隊,Tony說:「我現在喜歡找被訓練好,態度好的員工,不然掃地粗活都得我來動手……我只能去壓迫資淺員工做那些事情,不然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誰來做?」 

很多事情我們都太站在過去經驗,以及有利自己的立場來講。當前的企業想要培養多功能的人才,當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別人的缺點都很明顯,可是自己這邊呢?是不是我們有些時候得站得遠站得高來看,評估我們是否仍以經驗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這個位置的職責與專業」來思考?學習採購工作的RD,還是要會殺價,不能說總是好好先生,因為這會影響企業的利益。學習成為PM,需要去分析產品、訪談客戶,以及了解市場與規格。心態與腦袋要先就定位,才能真正在這個位置上發揮,如果需要改善或者抑制自己的習慣,也得下決心去改才行。
BookSilver wrote:
文章一開始就先說,我...(恕刪)




因為BookSilver不是勞工 嗎?
樓主應該又是射後不理了...

這片文章不知道是你自己寫的還是去哪裡看到的心有戚戚焉...

我也相信這社會上有好老闆
但是慣老闆不是勞工慣出來的嗎??

你提的例子真真實實的完全無法讓人認同
如你之前所說的產值與時間(兩篇文章都出現過)
這不是擺明被打臉嗎??

你是中小企業主,你公司有打卡機嗎??
如果有,那就不要寫這種句子讓人家感到吐血...
不然你就是那種人家口中的"慣老闆"

如果時間不是產值的唯一考量,那為何要有打卡鐘??
產值kpi你能訂定出來嗎??
做到的就回家休息,準備明天的挑戰??
如果你家業務你可以規定產值是3000萬。
他今年第一季達到,你會讓他回家睡覺明年再來??
然後底薪照領??


做不到,不要用產值來應扣勞工帽子,好嗎??
分享一下個人的例子,樓主講的沒錯,的確台灣的勞工心態,有些人只想每天上班上網,下班時再相約要到哪裡Happy,而且大部分創意及創新不足,看看市面上賣的國產電器用品與日本製電器用品,就可以看出端倪,都只能仿製別人的外型,卻沒有自己的風格。可是這只對了1半,如果資方願意注重勞工的本身技術訓練,願給勞工多額的報酬,我相信這部份一定可以改善很多,小弟在日商工作超過十年,帶有技術專長,日前要轉職時,一樣的工作內容到了台資企業,對方只願意給1半的酬勞,在日系企業,獎金1年兩次不說,連通勤所花的成本,它都願意額外給付,可是該台資企業還是獲利不錯的上市公司,卻無法付出一樣的薪水,我想這是相對的,資方不願意付出高報酬,相對無法獲得專業人才,讓勞工為公司賣命,在日本一樣有每天上班上網的勞工,這不是台灣才有的現象,可是這些人的報酬卻是台灣勞工的兩到三倍,小弟十幾年下來的觀察,感覺台資的老闆心態上的確只重視成本管控及自己的口袋,花在本身豪宅的資出很多(看最近的房價就知道),投入研發人才培養及勞工本身的基本福利,非常的少,導致很多專業人才寧願到國外到大陸工作,自然台灣的資方就找不到好的人才為公司賣命了。我想今天造就台灣勞工貪婪及頻換工作,資方也要付出很大的責任,如果您的公司福利好待遇佳又重視人才培養,我想不會有人願意離開公司。


BookSilver wrote:
文章一開始就先說,我...(恕刪)


企業有沒有賺錢都是老闆說了算,所以即使口袋飽飽的還是一樣說沒賺錢!有錢的人說的理論都是對的,沒錢的人說的都是廢話,這是台灣普遍的通病,大家再不覺醒永遠被這些自稱雇主的人永遠踩在腳下!

BookSilver wrote:
文章一開始就先說,我...(恕刪)


我一直覺得這類的文章是有專門的寫手,寫上來混淆視聽的,再加上有些人會附和,看起來好像有道理,其實都是洗腦文!

chenkuopeng wrote:
有錢的人說的理論都是對的,沒錢的人說的都是廢話,這是台灣普遍的通病


不是只有台灣是這樣喔
很多觀念與作法都是教育造成的,
小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不讀書就會給人笑
不讀書就要去撿骨
總是離不開念書的好處
所以很多粗活的工作年輕人不要做
有誰那麼賤
要故意給人看不起.給人笑

但是時代改變了
按照上面去做的人都是高學歷失業
反而是當年不愛念書
調皮搗蛋的學生賺較多
那要怪誰
你要怪年輕人嗎?
它們從小到大的環境就是這樣
早已定型
有辦法改嗎?
那也是上一代教育出來的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