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kai2 wrote:



現在拿到的才是...(恕刪)

那就對啦。
投資人就是老闆之一,那你去看他的保留盈餘跟人事成本一相比你就知道台積電員工好不好了,那你在去看上面你說的話。
你的問題我懂得如何跟你回覆 , 但繞在這個話題打轉並無助樓主推文意涵
我舉TSMC當例子 , 是基於台灣民眾公認它是一家肯給的公司
TSMC員工領的薪水是外界一般公司的倍數 , 我相信路人皆知
台灣除了張董之外有哪一位老闆會公開的說一年領300萬以下我都當他是中下階層?

幸福感是相對比較下的結果 , 有比較才會有高下之分
同樣是在麵店工作服務 , 但是我領的薪水以及工作待遇福利就是比其他家優 , 員工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 我相信只要不是會苛刻員工的老闆都做得到 , 就算是盡一點棉薄之力也好 , 給員工幸福相對的就會是帶給自己幸福

樓主的推文有其理想性 , 也暗示了台灣各行業墨守成規的現況 , 很多人認為別人都是這樣做 , 我就照這樣走就好了 , 我為何要改變? 然而此時是個快速變動的時代 , 一不留神你的敵人很快就超過你了

趣味視頻 , 但有意涵......

我相信輸的那一方他不是做不到0.1秒啃光西瓜 , 他們的差別只是在有心跟無心而已
kai-kai2 wrote:
你的問題我懂得如何跟...(恕刪)

你的勞動是市場給你定價的並不是台積電說的算,因為他們會的技能價值就是那麼高所以台積電就得給那麼多錢,台積電也沒多給他們錢啊。
如果你連基本道理都不知道你要談什麼理想啊?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实是挪威也好大陆也好,都比不了
更新完結~~~~~~~~~~~~~~~~~~~~~~~~~~~~~~~~~~~~~~~~~~


七七三 wrote:
1.如果當遇到業績下滑遇到虧損你無法該這麼做你該怎麼辦?
2.當你需要員工減薪減福利相挺時員工一定會挺你嗎?
會這想的鐵定都是菜鳥啊,經營公司隨時都會遇到各種風險你不在賺錢時把營餘保留下抵抗風險竟然拿去分享你太有錢哦?
95%公司都在3年內倒閉,無論拿去買寶時捷或分享利潤都是同樣愚蠢的事情。


這是一個經營整體考量的問題
公司賺大錢都不分,那能力好的會都不走?走多了公司未來競爭力怎辦?
我也遇到不少案例,甚至是我自己遇到的,我替公司額外獲取了利益,但公司沒有回饋一點給我(當然我也是因為代表公司,所以能做到這一塊,不全部都是我的功勞),那既然多做不會有額外的獎勵,那以後不做就是了

因為產業問題或類似08年金融危機這樣的狀況,減薪休假不是不能接受,重點在企業怎跟員工溝通,然後一樣是目標和獎懲問題,本來可能跌70%的,努力後只跌了50%,不給予適當的獎勵誰要努力減少損失
這些都是事先要溝通好的,大的危機大家共體時艱先減薪3成,努力後沒損失這麼大,再減三成的基礎下另外多發出來鼓勵

此外,業績下滑遇到虧損也是經營策略的選擇大考驗,以TSMC來說,08金融危機他也下滑,但Morris選擇了更大的擴張策略,以今日來看,取得的成果可不小喔

保留盈餘也是類似的邏輯,保留多少呢?景氣循環的產業,怎樣保留力量來度過未來可能的危機?怎樣和員工溝通這一塊?經營者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只有保留盈餘能應付未來可能的危機嗎?

舉個現在就看到的例子,這兩年記憶體大漲,相關廠商都賺不少了,有關注這產業都知道,大賺、大虧是常態,這兩年是大賺,那怎樣面對未知的未來呢?都不給員工,那這家企業以我的觀點是未來非常危險

美光是目前標準型記憶體的老三,這兩年大賺,他也順勢借了不少錢,他會想怎樣的經營策略呢?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這是一個經營整體考...(恕刪)



現在很多公司經營困難以後會更困難
不想辦法幫助員工會更困難
有些員工為了生計就算待遇在差還是咬牙苦撐
以台灣現在的狀態在出什麼問題
很多家庭恐怕就要燒炭了
我還是想呼籲還有能力的老闆多盡一份力量

就說我自己吧,老婆找工作困難,我一個月23000元,要繳房貸,生活所有開銷,扣完存不到錢,也許哪天燒炭的可能是我也說不定
我想,在經營上,錢用在哪,不論是加薪,紅利,或者是保留盈餘等都有它的邊際效益
而這個邊際效益反映了市場的現實

當邊際效應鈍化
老闆就不會把錢再投進去

至於邊際效應要考慮到多長久,這就看經營者的理念與戰術了


原子ATOM wrote:
現在很多公司經營困...(恕刪)


我個人對台灣的看法沒有你那麼悲觀
跟過去高速成長期相比,我們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嚴重
但這很快要面臨修正了,有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應該知道,這兩年要找年輕人是越來越難
基本狀況是這樣,這兩天我們的CPI開始壓不住了,企業會面臨一次大的洗牌
重整過程中會消滅很多不具競爭力的企業,造成失業
但也會有一些具備競爭力的企業佔據市場、開始擴大,進而聘僱更多的人員
以我們勞動力人口狀態,看其他(例如:日本、歐洲、......)國家的歷史經驗,不超過十年內部勞動力相對缺乏的時間點出現的機率還蠻大的,拉動薪資增長和延後退休以滿足勞動力的現象機率很高
但相對的CPI增加的速度也會比過去十年那種低增長快,如果我們發展的好,購買力有機會上升

危機也是轉機,台灣底子不差,其實調整好要進入一段快速發展期不難,但難在內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內耗

我的觀點偏向勞動力可以自由移動(這當然跟現實很有落差),放開一點就是往有效益的地方移動而已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我個人對台灣的看法...(恕刪)


很認同台灣企業必須要面臨洗牌轉型

我悲觀的點
現在培養人才是否來得及
培養出來了是否也有可能留不住
是否能達到停止內鬥
學習在政策上有宏觀遠見的國家

自由移動我也看過一些資料也不是那麼容易
就算有也是我們所說的人才
轉型了沒人才怎麼辦?

我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回台後曾經想做電商平台需要PHPAPI 的人才
月薪六萬(我知道跟對岸比是給不起的)找不到適合人,竟然還有60歲的人詢問,兩個月只有4個人投履歷
我就算有資金也都無法投資運作

我不清楚有多少企業可以再等十年
我也不知道這十年台灣等不等的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