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爸爸民國27年生有讀大學,靠自己的技術1975左右有移民美國別人岀錢給他開公司,後來決定留臺灣
我們家沒有像大家說的過這麼爽,財力重新分配並沒有坐上車
他兒子小弟我土生土長土裡土氣講土英文的呆爸聳(我太太給我的評語)

從臺灣跑到美國,大學畢業不是甚麼名校,但是工作經歷累積我辦綠卡是eb1a 十幾天直接拿到i485,1 個月就收到綠卡.(沒有要比較只是想要說, 每個人有無限可能,不一定在那裡就一定怎麼樣)
我有兩個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臺灣兩邊都有我的家人,台灣是我長大給我最多養份的地方,尤其是老一輩的台灣人讓我學習到到打不死蟑螂的生命力.
sardine001 wrote:
是嗎?那時下20.3...(恕刪)
怪了!樓主只是在討論一個假設的問題。他當初如果留在台灣會不會更好。又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會不會更好?
我們也是回應一個社會現象。難道每個人都得是富二代才能發言?
我看到我的經理,處長跟樓主差不多年紀。前幾年早就已經退休。偶爾沒事還會吃吃飯。有空去問問台積電還是聯電60歲的高階主管。過得會比樓主差嗎?它們剛好都領到竹科園區大爆發股票的時代。
你以為電視報紙報得那些現象是真實的嗎?只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而已。台灣的高階收入的人過得還比美國人好。
現在20幾歲的年輕人會爛,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應該進入大學。台灣根本沒那麼多白領給他們作。但是現在每一個都是大學畢業。不願意做工,就失業了。因為以前大學生就只有30%的人,現在有錢就可以念大學,每個都想當白領。怎麼可能?
大企業還是看排名前幾名的名校畢業生。名校畢業生差異不大。倒是一大堆改制的大學畢業出來找不到工作。只能找到22K的工作,其實他們去做水電工,建築工,裝黃,廚師,薪水都是40K以上。
===================
你看看那些企業家的第二代或是高階主管的第二代。那個不都是名校出身。過得會多差?如果把樓主的薪水換成台幣。在台灣一樣可以栽培出醫科的小孩,還更簡單。
要比較不要比較錯誤的水平。
30年前可以抱著50萬台幣到美國求學的家庭。是前20%的人生勝利組。在台灣也是響叮叮的家族。不要跟最後面的20%的22K等級比好嗎?
上面有人就提出了30年前老師薪水一個月才2000~1000元。房子一棟可能才10萬~20萬。請問樓主的家族如何湊到50萬台幣?
美國有強勢文化,人民的財富度也高於台灣,同樣的創新idea在美國可以變成yahoo, MS, google, hollywood行銷全世界,台灣就變成個屁。台灣成功簡單來講就是代工,以美國人角度就是血汗錢。
而且你下面這個數字有問題,30年前老師薪水最好只有1,2千,家庭老師喔,唬誰啊。
scott9282001 wrote:
30年前可以抱著50萬台幣到美國求學的家庭。是前20%的人生勝利組。在台灣也是響叮叮的家族。不要跟最後面的20%的22K等級比好嗎?
上面有人就提出了30年前老師薪水一個月才2000~1000元。房子一棟可能才10萬~20萬。請問樓主的家族如何湊到50萬台幣?...(恕刪)
這位樓主求學+就業的年代,剛好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是板上許多人在砲4-5年級生佔住位置的年代;用年代比,4-5年級生比6-7年級生所處的經濟情況好,比贏了,也沒啥好得意的。
美國所得高,所以領美金絕對比台幣好,許多留學生跳機躲在餐館打工,端盤子+洗盤子,領的錢換算後比台灣多數的經理級還高,但是一個是被人管、被人踩,另一個管10幾人到上百員工,比贏了,也沒啥好得意的。
人生有得必有失,舉二個例子:
1. 我家族中的長輩,跟樓主在差不多的年代到美國,放棄台灣的好工作,那個年代有本事的人都想辦法到美國發展,這位長輩並不是在美國求學,所以一切都必須重新開始,美國夢剛開始沒那麼甜美;我忘不了他的父親死後,他無法回台奔喪(剛找到新工作),我父親打電話報喪時,他在電話那頭哭泣的聲音。
2. 前二年參加某公司創辦人的告別式,這位人士在地方上很有地位,他有幾位兒子都到美國發展,也都開枝散葉了,兒孫都讀大學跟工作了;在他的告別式中,只有兒子到,一個孫子都沒來,印象中其中一個孫子寄了一份用日文做的PowerPoint(說爺爺應該聽得懂)、另一個用英文錄了一段感文(聽起來像電話錄音)。
人生無法重來,這位樓主有相當的專業,如果留在台灣,說不定可以加入台塑、長榮...等大企業,說不定也會有一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