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領22k 卻跟著搶預購((((i鳳5))))


zxctw wrote:
能抱怨年經人不能吃苦...(恕刪)


有錢人無閒

有閒人無錢

我前公司的老總,一直到今年我要離職前才買第一支智慧型手機

買來,最主要的用途,還是只有打電話跟照像方便,其餘app一律不裝


mtsui wrote:
差別在
那時候的年輕人,有一直在喊不景氣/存不到錢/生活過不下去嗎?

想買高價手機/高價汽車/高價.....都可以
但是不要又愛買,又在哭。

我也想買牛呀.........
總不能買了之後,再來哭夭存不到錢,生活過不下去,被車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然後怪政府怎麼都不漲薪資吧.......

差別在以前沒有網路、沒有mobile01來讓大家嘴炮,
差別在以前的記者沒機會看網路把年輕人嘴炮的內容拿來當新聞。
已經有人把20年前的新聞翻出來了,
在180樓,
請好好欣賞。

如果那些哭窮、喊活不下去的人把錢拿去買哀鳳5那他真的該死,
如果人家月入22k買支哀鳳還過得好好的,
憑什麼說人家會哭夭存不到錢、活不下去?
剛剛我那個去大陸工作的弟弟
用他的山寨機跟我line
我沒有智慧型手機
所以用我兒子的
他傳了一些他在岳陽樓的相片給我

那些喜歡批年輕人拿iphone的
該醒醒了
時代不同了
我年輕的時候要是有收音機就不錯了
什麼叫做電腦????

現在呢?
哪家的孩子沒電腦?

同理
現在要找到國中生沒手機的學生
大概也不多了

腦袋該更新一下了
年輕人拿智慧型手機
除了耍酷
還有交友的功能
以前的人跟人家要地址寄信
後來進步到要電話
再來進步到要MSN-----現在msn倒了
現在是要line或what's app
你叫年輕人不買智慧型手機
是要怎麼跟人家交際

不要給不起薪水
就說年輕人亂花

再問一下
你們家的孩子有電腦嗎?

喔對了
我那個弟弟之前就有6年在大陸工作的經驗
回到台灣後
薪水都在4~5萬
他認為太少
現在他去大陸
每個月1萬人頭紙是台灣的家裡拿
在大陸另有薪水
元旦假期沒事幹
說要坐大陸高鐵去玩


ccl5988 wrote:
剛剛我那個去大陸工作...(恕刪)

這理論一部份人永遠不能接受
前幾天cnn才在講今年pc有可能負成長,智慧型手機卻是逐漸大幅成長,現在大家已經很習慣使用行動裝置上網看資料
說iphone5都是22k在搶的證據勒??來個數據看看,怎麼我周圍領22k的沒一個敢買iphone5??
這種東西就跟fb壹樣,現在很多大學生小組討論都在用fb交流
LINE也好APP也好也是這種觀念跟習慣在使用
不過我還是覺得年輕人養鴿子比較實際,飛鴿傳書才是節儉的表現

ZODD wrote:
狗屁那麼多~~這代年...(恕刪)


80年到90年最大的轉變..

日本第一,,
當時就很多報章再研究,日本第一是因為日本的..."終身僱用制"....
所以要台灣廠商跟進..

想不到幾年之後..日本開始了.."派遣制"...
完全跟終身雇用制背道而馳.
台灣廠商也一樣,公司倒了.員工是最後知道的..

那幾年的狀況改變很大的,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jjhuang.tw wrote:
80年到90年最大的...(恕刪)


提日本?

日本有像台灣一樣薪資結構倒退14年!?

拿日本的企業家來和台灣的奴隸主相比未免也太小看日本了吧!?

兩篇文章請去看看在評論吧

紐約時報:失落的日本僅僅是個傳說
The Myth of Japan’s Failure

日本的房價再也沒有回到鼎盛時期的高點,東京股市也沒有,這是事實。但日本經濟與日本國民的實力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數據與事實說明日本不應成為商界取笑的對象。
在1989至2009年間,日本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4.2歲,從78.8歲上升至83歲。這意味著日本人要比美國人多活4.8年。日本人在食用了更多西方食品後還能取得這一成績的,主要原因是其良好的醫療系統。
日本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有長足進展。在1990年代中期,日本網絡慢得可笑,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根據Akamai科技公司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在全球互聯網服務最快的50個城市中,日本佔了38個,而美國只有3個。
從1989年開始,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了87%,兌英鎊匯率上漲了94%,甚至兌瑞士法郎匯率也有所上漲。
日本的失業率為4.2%,只是美國的一半。
專門追蹤全球摩天大樓的網站skyscraperpage.com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失落的二十年”開始以來,東京建造了81座高度在500英呎的摩天大樓,紐約建造了64座,芝加哥建造了48座,洛杉磯建造7座。
日本2010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總計為1960億美元,是1989年的三倍還多。與之相比,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從990億美元提高到4710億美元。在1990年代,普遍觀點是中國的崛起將使日本成為最大的輸家,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但事實並非如此。從1989年開始,日本向中國出口增長了14倍以上,中日雙邊貿易總體上達到平衡。
長期觀察日本的專家Ivan P. Hall與Clyde V. Prestowitz Jr指出,當美國遊客踏上日本領土時,他們馬上意識到“失落的二十年”明顯是一個謬誤。他們通常會從肯尼迪或杜勒斯機場出發,這些老舊機場是美國基礎設施處於衰敗中的典型代表,而日本的機場近幾年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現代化氣息濃厚。多麼強烈的反差!


台灣的出路:紐約時報為何羨慕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可以在名目GDP低成長的情況下達到實質GDP的高成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20年來的通貨膨脹率幾乎維持在零,而房地產價格則是下降,因而常民百姓的實質生活水準是提高的。這是值得台灣認真思考的發展方向!
沒有喜悅或悲傷,也沒有昨天明天的差別,時光無限地延續下去,只能四處漂泊 Forevermore....
領22k不重要,他家有錢怕啥,工作只是作社會經驗也說不定。
ZODD wrote:
提日本?日本有像台灣...(恕刪)

我提到日本第一的例子只是想說..
在任何年代企業管理專家所提的幾乎都是落後現實的..
無須過度在意.

彼得度拉克後悔提出"利潤中心制"..
施振榮後悔提出"科技島"..
提出"六個標準差"的管理顧問公司甚至直接倒了..
當年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都錯了,何況一般譁眾取寵批評家.

現在如果還有專家提出什麼批評,我會直接忽視,不用理會..

你前一篇寫的長輩提出對5-6年級的批評,..
後來這些長輩到東莞設電子工廠一定看到更血淋淋的現實吧..
公司門口停一輛巴士,加新50圓人民幣,就把他公司一堆作業員挖走了..
他們期待的"忠誠","任勞任怨"已經在全世界都見不到了..何必要求?
.批評建議總是落後於現實的,由其是這樣資訊快速傳遞的年代,.

再踹一腳-->人力銀行的職場"專家",簡直唯恐天下不亂.荒謬至極..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zxctw wrote:
能抱怨年經人不能吃苦...(恕刪)


董級的都在電視上嘴砲.

普通民眾要在01上練習嘴砲,以後在電視上嘴砲才會泡的臉不紅氣不喘.
ZODD wrote:
提日本?日本有像台灣...(恕刪)


看到這種用統計數字來美化社會的文章,不正是台灣政府被一些民眾所痛斥的?
怎麼換成日本就OK了?

這篇文章沒提到的是:
日本的貧窮人口從1989年的7.5%,1994年的8.1% 到2010年的15.7%, 21年來,成長超過一倍,社會公義在哪? 財富到哪去了?

此外,根據OECD Better Life Index 所做的會員國調查,
其中一項是Household net-adjusted disposable income
這項是每戶所得扣掉繳稅後,能支配的數目, 而所得部分則包括各種收入,社會福利等

根據OECD, 日本從1995年到現在,Household net-adjusted disposable income 成長率是"負0.1%",剛好戳破所謂日本薪資成長假象,實際平均每戶真實能支配所得是負成長.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當一個國家的貧窮人口增加超過一倍,占全國將近1/6,又維持在中低失業率 4%-5%, 又要平均薪資是增加的,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 答案就是所謂的M型社會. 這種社會一點都不值得羨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