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huang.tw wrote:
80年到90年最大的...(恕刪)
提日本?
日本有像台灣一樣薪資結構倒退14年!?
拿日本的企業家來和台灣的奴隸主相比未免也太小看日本了吧!?
兩篇文章請去看看在評論吧
紐約時報:失落的日本僅僅是個傳說
The Myth of Japan’s Failure
日本的房價再也沒有回到鼎盛時期的高點,東京股市也沒有,這是事實。但日本經濟與日本國民的實力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數據與事實說明日本不應成為商界取笑的對象。
在1989至2009年間,日本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4.2歲,從78.8歲上升至83歲。這意味著日本人要比美國人多活4.8年。日本人在食用了更多西方食品後還能取得這一成績的,主要原因是其良好的醫療系統。
日本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有長足進展。在1990年代中期,日本網絡慢得可笑,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根據Akamai科技公司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在全球互聯網服務最快的50個城市中,日本佔了38個,而美國只有3個。
從1989年開始,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了87%,兌英鎊匯率上漲了94%,甚至兌瑞士法郎匯率也有所上漲。
日本的失業率為4.2%,只是美國的一半。
專門追蹤全球摩天大樓的網站skyscraperpage.com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失落的二十年”開始以來,東京建造了81座高度在500英呎的摩天大樓,紐約建造了64座,芝加哥建造了48座,洛杉磯建造7座。
日本2010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總計為1960億美元,是1989年的三倍還多。與之相比,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從990億美元提高到4710億美元。在1990年代,普遍觀點是中國的崛起將使日本成為最大的輸家,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但事實並非如此。從1989年開始,日本向中國出口增長了14倍以上,中日雙邊貿易總體上達到平衡。
長期觀察日本的專家Ivan P. Hall與Clyde V. Prestowitz Jr指出,當美國遊客踏上日本領土時,他們馬上意識到“失落的二十年”明顯是一個謬誤。他們通常會從肯尼迪或杜勒斯機場出發,這些老舊機場是美國基礎設施處於衰敗中的典型代表,而日本的機場近幾年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現代化氣息濃厚。多麼強烈的反差!
台灣的出路:紐約時報為何羨慕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可以在名目GDP低成長的情況下達到實質GDP的高成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20年來的通貨膨脹率幾乎維持在零,而房地產價格則是下降,因而常民百姓的實質生活水準是提高的。這是值得台灣認真思考的發展方向!
沒有喜悅或悲傷,也沒有昨天明天的差別,時光無限地延續下去,只能四處漂泊 Forever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