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這一代年輕人首要面對的產業變遷問題

昨天開會..
跟客戶閒聊,他們產品的應用..
最後是:"世界會回到海權時代.領土再度模糊化,也跟那時代一樣的爭奪資源.."

我覺得這世界轉動的因素還非常多..
相對來說機械化算是比較可以掌握的了.(從工業革命算起一百多年了)

對於世界變遷的職場對策我只有一個:.....[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
做這方面的工作就不怕失業..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恩,小弟也感同身受機械化的穩定發展
當然電腦演算也是加法成長,非常快速
因而有恐怖的經濟演算法進到任何匿名口袋中
如果不再這個大領域下整合自己的知識
未來還沒到養老之前真的是凶多吉少

至於海權與領土模糊化
在八年前那時與主題的同樣話題,是比較直接地提到回歸"共產主義"之下
共產是因為人們不需要對社會付出太多東西,全權由電腦與自動化控制
因此當初的結論是認為"共產主義"太先進,因此不受用於現階段.
剩下的餘力,一樣是製造Master中控端,資源爭奪,宇宙探索而已

----抱歉離題了,哈哈哈-----
演算法的增強這是有可能的..
以後總統大選谷歌/FB用他們的資料演算可能更準確的知道結果.
以後路口開家店,可能也要請谷歌去演算開什麼店好,極可能是要付費的..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白話點講,.,比如說做吃的,..
如果工作心態是把每個人餵飽.那每個人吃的有限..
如果心態調整成滿足每個人的口腹之慾,...那慾望是無窮的..市場也是無窮的..

產業變遷[電腦-->網路]..其實還比不上百年年前的[蒸汽機->鐵路]

百年前的演化最後變成殖民地主義,爭奪資源.戰爭.
我覺得這波段也極可能朝那方向演變..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機器人的成本太高 還有維修保顧問題

不如22k人員好用

Ayoomi wrote:
機器人的成本太高 還...(恕刪)


不好意思我拿你舉的例子試算,22K/月,一年收入264000元
業主承擔勞工成本.培訓.隱含風險.保險約x1.37=361680元
機器手臂才160000可以操24小時連續一年一樣在保固內
中控機組和軟體授權大約80萬,如果採購數量更高,只會更便宜
架10台可以抵30個人的8小時工作時數

>>>人員薪資成本=361680*30=1085萬
機器160000*10+800000+生產線建置與治具方案120萬
再外加一名中控機械工程師年薪132萬=492萬

第二年才開始產生維修預算之前,是超越22K員工2倍划算
如果員工要超越機器人的成本效益,只能領到9976元/月

就算我一年丟掉一台機器人換新的也才增加16萬成本
中控和軟體模擬可以讓新的機器人不需訓練直接上線
22K的員工(年薪26萬4)又可以在同一間公司撐多久呢?

這只是10台機器人的效益
又更何況有些機器人的載重.惡劣環境.健康責任下
是抵過5~6人的員工成本呢?
這是目前較主流的建置成本
當然KUKA或FANUC會比較貴
但效益還是超越員工太多
這也是模組化之後最可怕的地方之一
以上假設是硬體(機器手臂)

相同的問題正在發生->軟體
已經取代很多行政的工作

父執輩時代 一堆是行政工作
現在越來越少了
----------
大家都用EMAIL 一堆郵差漸漸沒了
大家都用網路分享知識 一堆書店倒光了
大家都玩虛擬麻將, 線上電玩, MSN, SKYPE..........可想得知

forvaio wrote:
所以說,面對這樣的產...(恕刪)


推....一直無法理解經濟學說的人口紅利問題...

因為照科技發展下去的趨勢...人口過多只會造成更多的問題...

以前人口多..是人多好辦事...現在是人口多..吃飯的人也多...有比較好嗎..?
台灣產業就中小企業為主
彈性機動為優勢
大量生產製造非強項

還是外籍機器人好用
This is not an opinion, this is a fact!

mediciaaa wrote:
還有產業嗎?
不是只剩下公務員和國營產業?
然後等著國家破產嗎?


怎麼會沒有=.=明明台灣最大宗的還是服務業,製造業早開始空心化了...
所以樓主提那些產業變遷根本意義不大,因為全世界都面臨生產過剩問題,最近
PC就是非常明顯例子,大陸的紡織成衣也是,所以各個製造業大多面臨成長停滯問題,
若是頂尖人物自然是在各行各業可以發光,但是就整體來看這些提議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純粹淪為obama vs romney的嘴砲

其實只要現在全世界逐漸排除美元的絕對影響力,讓各國依各自生產力與貿易來決定貿易
你說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現在問題點在於歐美要用賴皮的模式來奴役整個東亞,只要整個
東亞有錢了,同時就會帶動需求與服務,就沒樓主說的問題了。嘗試著不要從個人,從小島來看這問題

最怕就是陷入像是歐美,品牌與高技術迷思,這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否則日本不會趴在地上喘
在你的角度之下以及加上科技純粹化的趨勢
(意即智慧手機包下遊戲.相機.音樂.通訊.網路.商務工具等平台和解決方案等類似趨勢)
當然服務業大宗又甚至未來人與人接觸的平台
沒有任何世界性量產機器和銅臭底下的效益問題,頂多局部
我也認為這是很狹隘的區塊,如果不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的話.

大紅荳 wrote:
樓主提那些產業變遷根本意義不大,因為全世界都面臨生產過剩問題...(恕刪)


為什麼你們都只看一半文章然後再針對製造業與機器人去戳?
然後再去怪樓主的狹隘,但顯性與隱性卻已經交代完了
我不明白你們把"演算法"和自動化跳脫在製造之外的哪裡?哪裡呢?
Kevin Slavin知道了一定會暗自哭泣
服務業會受到的衝擊也在此方
而服務業的行銷結構就是如此的方式成長
因為一切服務業都還是因獲利而需要被演算
政治也是以演算做趨勢評估
而且是超越80%的權重效益,只是在台灣不是(這套演算也運用在美國國安部門)
在過去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質&量拉鋸
龐大的變因子只會將"質"拉往"量",質量即為一體

大紅荳 wrote:
讓各國依各自生產力與貿易來決定貿易你說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恕刪)


所以一個貿易過來單價50元,和貿易過來單價2元,還是要傻傻收50元的?
那經貿金融的那些演算法程式不就都白寫了...
地域與人口結構造就基本生產條件,除非你可以變動地殼
這樣的驅使你要誰來解決?大概剩慈善家吧! 這不是說明自己才是嘴砲嗎?
歐美日三組經貿分布和性格我認為你也沒有做足功課就講出來
日本的投資導向完全是以國內視度和利益為主
這部分反倒過於理性對外,感性對內(便民便得很腐靡)
在歐洲這方面放軟很多,設計層次也趨於感性,與日本是相反的.
但全世界的金流導向幾乎都只吃這套.這非關技術層次的問題.
是精神層次上自然會偏向"美的"好的"地方走.
這也是日本早在20年前就納入重點檢討的要素,卻一直做不到的詬病.

還有你說的整個東亞有錢後
帶動的需求與服務就是萌生硬體的存在性
人也要被人服務,但還需要硬體
就算是妓女,他也需要性感薄紗
科技是很難倒退成長的,就如同回不去的瑞凡一樣
文章前的製造業自動化是前期的問題,演算法是更遠的未來問題
而兩者在目前為止都是超乎想像地進步
甚至在當下就已經影響自己的飯碗生存
千萬不要從狹隘的觀點去看待這件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