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報價:含稅vs未稅的差異?!


KGGV13 wrote:
1.通常因為買方公司會計要付款,所以賣方一定都會要開發票,對吧?
如果是這樣,賣方不管當初報價是含稅還是未稅,他最後開立發票,都一定會是"含稅價"不是嗎?
2.那這樣,在報價上對賣方來說,有何差異?
3.同樣的,對買方來說,會有差異嗎?
4.如果買方還會將原料生產成成品賣到門市消費者的話,這個5%雖然買方有先繳給賣方,但門市消費者的發票也會有5%稅金,
所以這樣看來,賣方付了5%稅金是從買方身上來,買方付的5%又是從終端消費者來?
謝謝,有點複雜QQ


ex: 白米 1kg 23元,水一公升 0.15元,筆電一台 12340元,大盤可樂一瓶 8元,超商一瓶18元

你覺的那個是含稅價,那個是未稅價? 一KG 白米 賣 23元 和 24.15元,你就千萬別寫錯、報錯價,很麻煩的。

EX: 鐵材 1KG 13.7 和 14.385 ,你覺的怎麼報比較好? 客人買多少量不一定

有些東西因為計價單位的關係,報未稅價,報含稅價要到小數點後好幾位。

另一個目的則是 給客人含稅、未稅兩種選擇

反正做生意的,買東西之前都會弄清楚這是含稅價、還是未稅價



一件產品進口報價 100元 A賣B 140 ,B賣C 220, C賣消費者 300


a要開出7元發,B要開出 11元,C 要開出15

A會拿到 5元進口報單, B拿到 7元發票, C拿到 11元發票


報稅時,A要付 2元營業稅,B 付4元 C 付 4元。 A進口時還付了 5元營業稅。

最後消費者付的 15元,經過 三家公司付給政府 15元。(5+ 2+ 4 + 4)


最後就是消費買單。


對 a B c 三家公司而言,除了兩個月一次的營業稅,

發票會影響到一年一次的營所稅,營所稅有查帳、書審兩種。

開出的發票越多,要付的營所稅就越多。

就營業稅而言,反正是買方負擔,基本沒有開不開的問題,

問題都是出在營所稅,或賣方買的時候本來就沒有付營業稅,沒發票,這時他就開不出發票給買方。


正義帥劍士 wrote:
大概可以像你所說....(恕刪)


正義大,感謝您~

因為我現在是公司的買方,聽到有人說請賣方報未稅和報含稅會有差別,可是我卻想不通XD

如果是正常兩個公司往來,我要跟他買原料,他送到我們倉庫,一定會給我們發票阿,

如果有發票,就一定會有5%營業稅,不管怎麼樣,買方都會要付"含稅"的金額,

這樣反回來看,在初期未稅和含稅報價,應該也不算是議價談判的籌碼吧?!

賣方不管報含稅,還是報未稅,他最後還是會加5%上去;

同樣的,買方不管請他報含稅,還是報未稅,最後還是要付稅...

這樣子,對採購和業務來說,這5%的報價差,根本沒差不是嘛XD?

Eigen wrote:
ex: 白米 1kg...(恕刪)


E大:

1. 未稅和含稅,不是在發票上都要是開整數嗎@@?

2. E大,雖然您的例子舉的很好,但我資質愚鈍,想再跟您請教

我以為5%是終端消費者負擔的意思是,商店雖然表面上要繳5%,但實際上最後都是消費者付,

但我看下來,最後兩個月結算的時候,ABC店家都還是要繳差額的稅金耶?!

這樣好像也不是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吧,我是哪裡有理解錯誤了XDDD?

3. 正常來說,兩個公司往來,應該都會開發票,也就是需要有5%稅金在上面,

那這樣對買方、賣方來說,含稅價、未稅價根本就沒差了吼XD?

謝謝E大
KGGV13 wrote:
1. 未稅和含稅,不是在發票上都要是開整數嗎@@?


數量和單價不一定是整數,而且未稅,發票比較好開。


KGGV13 wrote:
ABC店家都還是要繳差額的稅金耶?!


A付的除了進口那筆是自己付,2元是從B 來的,B的4元是從C來的 ,C 的四元是消費者付的。

最後國稅局收到的這15元都是消費者付的,只是透過發票,層層傳遞到 大盤、中盤、小盤

最後反應出 a B c 的毛利(這樣才知道賺多少,收多少營所稅)


KGGV13 wrote:
3. 正常來說,兩個公司往來,應該都會開發票,也就是需要有5%稅金在上面,
那這樣對買方、賣方來說,含稅價、未稅價根本就沒差了吼XD?


報未稅給你,就表示可以不開發票。至於要不要發票,看你們公司如何做帳。

EX: 今年賺不多,減少支出,以免帳面虧損,請廠商報未稅,明年再開發票。(也可以這樣搞)

你想的太複雜了!

你請對方報一個未稅價~~~

請問貴公司要不要發票?

如果你們是大公司,一定會要開發票,進出都要(政府規定)。

所以賣方,要賣東西給你時,一定會註明「未稅」或「含稅」!

萬一,他說未稅,你誤認為含稅……那造成的誤會,以後就沒生意做,甚至大家比價的時候~~~

3家廠商,只寫100,98,101,你選了98,可是98是未稅,100是含稅……這樣若沒有註明,你就又替公司多花錢了!

所以開公司做生意,一定會寫清楚「含稅」「未稅」~~~

對方跟你說含稅時,你就知道你只要付100元就好,跟你說未稅…你就是要多付5元。

就這麼簡單~~~~

當然,你已知這個商品是「含稅價」100元時,你又叫廠商,那你報一個未稅價給我……如果我是廠商,為了做你的生意,還是會報!只是實務上沒人這樣搞。

對方報含稅價,你自己除1.05就是未稅價了~~~你就會key在你公司的電腦系統上。

KGGV13 wrote:
想要跟各位請教,在...(恕刪)

這篇看了好久,舞來幫樓主整理一下重點

目前先就正常公司來說

1.不管對方開的是含稅OR未稅,對公司都沒差
(不如說,正常公司的內控是不允許你進貨沒有憑證,進口另當別論)
所以,正常來說你都要請客戶報含稅的價錢


2.營業稅就是

商品賣價200*0.05=10 (銷項)--超額利潤的稅必須由公司負擔
商品成本100*0.05=5 (進項)--這個部分最後會轉嫁給消費者

銷項-進項=營業稅5 (超額賺了100塊所需負擔的稅)


3.含稅價、未稅價本來就沒太大的關係,
以進貨的的會計分錄來看

借方:[ 進貨成本、進項稅額 ],代表稅額不納入成本分析

公司對公司的話,如果沒有報價單,但合約註明 "依帳單結算金額開立發票"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結算金額 100 元的話
已含稅,須支付 100 元
還是
未稅,須支付 105 元

seatree wrote:
我的看法是,未稅價...(恕刪)

沒錯 稅金是買家要付

KGGV13 wrote:
這樣子,對採購和業務來說,這5%的報價差,根本沒差不是嘛XD?..(恕刪)


正常來說是這樣沒錯啊

會說有差的人, 要嘛是消費者, 不想要發票. 要嘛是進貨不需要開發票的店家(有些因為銷貨就沒在開發票的,所以進貨就不需要發票)
未稅或含稅應該是買賣雙方的共識與習慣吧

我管過幾年採購,不會碰到未稅與含稅報過來是同一個數字的,簡單説,報價過肯定是未稅比含稅低

如果公司很正規在做事,無論是未稅或含稅,同一供應商報價扣除稅金後的單價差異是很小的,當然採購要習慣主動把未稅或含稅換算成公司慣用的模或呈送簽核

當年我們習慣以未稅價送簽,如果供應商是報含稅價,就會把換算成未稅價的數字註明在單價旁,除非是有銭到不在乎或特殊規格,否則很少有僅一家供應商報價的情況,用同一報價模式才方便比價、議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