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GV13 wrote:
1.通常因為買方公司會計要付款,所以賣方一定都會要開發票,對吧?
如果是這樣,賣方不管當初報價是含稅還是未稅,他最後開立發票,都一定會是"含稅價"不是嗎?
2.那這樣,在報價上對賣方來說,有何差異?
3.同樣的,對買方來說,會有差異嗎?
4.如果買方還會將原料生產成成品賣到門市消費者的話,這個5%雖然買方有先繳給賣方,但門市消費者的發票也會有5%稅金,
所以這樣看來,賣方付了5%稅金是從買方身上來,買方付的5%又是從終端消費者來?
謝謝,有點複雜QQ
ex: 白米 1kg 23元,水一公升 0.15元,筆電一台 12340元,大盤可樂一瓶 8元,超商一瓶18元
你覺的那個是含稅價,那個是未稅價? 一KG 白米 賣 23元 和 24.15元,你就千萬別寫錯、報錯價,很麻煩的。
EX: 鐵材 1KG 13.7 和 14.385 ,你覺的怎麼報比較好? 客人買多少量不一定
有些東西因為計價單位的關係,報未稅價,報含稅價要到小數點後好幾位。
另一個目的則是 給客人含稅、未稅兩種選擇
反正做生意的,買東西之前都會弄清楚這是含稅價、還是未稅價
一件產品進口報價 100元 A賣B 140 ,B賣C 220, C賣消費者 300
a要開出7元發,B要開出 11元,C 要開出15
A會拿到 5元進口報單, B拿到 7元發票, C拿到 11元發票
報稅時,A要付 2元營業稅,B 付4元 C 付 4元。 A進口時還付了 5元營業稅。
最後消費者付的 15元,經過 三家公司付給政府 15元。(5+ 2+ 4 + 4)
最後就是消費買單。
對 a B c 三家公司而言,除了兩個月一次的營業稅,
發票會影響到一年一次的營所稅,營所稅有查帳、書審兩種。
開出的發票越多,要付的營所稅就越多。
就營業稅而言,反正是買方負擔,基本沒有開不開的問題,
問題都是出在營所稅,或賣方買的時候本來就沒有付營業稅,沒發票,這時他就開不出發票給買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