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來歲的時候也有過一次,無精打采、提不起勁,連同事察覺到我的異常,我跟老闆提想離職的事情,老闆叫我先去休假再說,我就休了兩個禮拜。休假時其實也沒有特別做什麼,回老家呆幾天跟父母聊聊、市區閒晃、上圖書館等等,有點類似放空。放假結束回去上班,無力感已經消失,所以我打消了離職的念頭,但是為了讓我自己維持狀態,我做了一些改變,譬如,以前都是匆匆忙忙趕去上班,買便利商店的早餐到辦公室吃,改成早半小時起床,然後放慢節奏,在早餐店吃完早餐再進公司。吃中餐以前都是跟同事一起去吃,改成自己一個人走去離公司更遠一點的地方吃,吃完也不馬上進辦公室,就在附近閒晃,公園坐坐等等。
其實就是讓一成不變的生活有一些變化,這樣有助於維持工作的活力,降低倦怠感。至於考國考,我也是有考慮過,在一次美國出差,夜深人靜的旅館房間裡,我還真的上網查詢各大國考補習班,上討論區看看考那個比較好等等。也有想過從第一線退下來,我以前是負責智慧型手機韌體的,幾乎是整支手機的功能全包了,工時長、壓力大、常常歐美飛來飛去,想說也可以退居二線去IC design house寫寫driver就好。
不知道樓主幾歲了,年輕還是要多拼一下,有機會也可以轉換職務,像我後來從RD轉成PM,然後再轉技術客服,從單純的埋頭苦幹的工程師,轉到需要跨部門溝通協調的PM,再轉成直接面對客戶的技術客服,也就是從動手轉到出一張嘴就是了,其實我是覺得我不是很適合出一張嘴,但是這樣的學習成長雖然有壓力,但是有助於我在職場上走更遠,降低倦怠感。
一個人、尤其是男人,自我實現還是很重要的(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而職場是自我實現很重要的場合(職場的成功有助於自信的建立,而職場的不成功,通常人不會太有自信),所以撐下去有時候不是為了那份薪水,而是自我的實現。職場要走的長遠,是要有一些方法的,除了專業技能的提升之外,還得要降低倦怠感,規律作息與降低步調是一例,稍激烈的運動也是不錯,有助於舒壓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