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筆電研發及降低成本的做法

Cost down 分幾個部分:

材料成本 :工程師(spec down/STD/part count reduction.....)與採購(new source/nego./rebate)
製造費用 :工時/自動化/模具利用率/industrial plan....
管理費用 :間接人員薪資/資產攤提/阿貓阿狗費用....

工程師除看材料成本外,也該看看,製造費用+管理費用佔revenue 幾%,

舉例說
毛三毛四的慘業
如果製造費用+管理費用佔revenue 15%
你覺得cost down 材料成本1% of revenue容易
還是從製造費用+管理費用擠出1% of revenue容易?


看看手機,回頭看看筆電,當異想天開好了,

1. 充電器,Android的手機大多充電器可以共用,反觀筆電,華碩,宏碁,聯想...的配適器都不一樣,如果可以共用,以後配適器就變成選配,或是用Android的充電器供電(電流應該變大)??

2. 記憶體,設計上可以改用PC的記憶體嗎?筆電的都貴鬆鬆的。

3. 有些D-SUB跟HDMI介面放在商用機,真的要用可以買USB外接的顯卡。

4. 內建的管理軟體跟遊戲拿掉,變成選配,沒什麼人在用。

5. 如果可以用Android介面充電,拿電池也可以拿掉,選配隨充。

6. MSN變成SKYPE,現在很少用了,WEBCAM應該也可以拿掉。


dgkevin wrote:
看看手機,回頭看看筆電,當異想天開好了,

1. 充電器,Android的手機大多充電器可以共用,反觀筆電,華碩,宏碁,聯想...的配適器都不一樣,如果可以共用,以後配適器就變成選配,或是用Android的充電器供電(電流應該變大)??

2. 記憶體,設計上可以改用PC的記憶體嗎?筆電的都貴鬆鬆的。

3. 有些D-SUB跟HDMI介面放在商用機,真的要用可以買USB外接的顯卡。

4. 內建的管理軟體跟遊戲拿掉,變成選配,沒什麼人在用。

5. 如果可以用Android介面充電,拿電池也可以拿掉,選配隨充。

6. MSN變成SKYPE,現在很少用了,WEBCAM應該也可以拿掉。

1,早就可以共用了,耐心找一下
2,SODIMM跟LongDIMM價差已經很小,可以去PCHOME看看價格
3,USB外接顯卡遠比內接貴,不是要談Cost down嗎?
4,這些絕大多數已經攤提無成本...
5,你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嗎?
6,那個CAM成本跟毛一樣...

明方矩 wrote:
我發起這個話題不是...(恕刪)

你說的都很正常
走代工, 甲方每年要求降價3%~5%
不接單就給別家做, 為了維持營收
接單就只能想辦法壓低成本
機器/設備/材料/人力, 能省的就這些
不走品牌, 就只能賺微薄的代工工錢
明方矩 wrote:
我發起這個話題不是指【未來式】,而是要談談【過去式】及【現在式】。這個話題是要讓消費大眾了解筆電行業已經困難到這種程度。
我在每個筆電設計案中都會【被】要求降低成本,我陸續來說說這些降低成本的實例。
今天先談從減少【螺絲數量】及【螺絲款式】達到降低成本...


能否跟您請教一下, 軟體成本怎麼算? 或怎麼攤?
哪些是軟體成本?
在這邊談這個主題是要讓消費者對筆電產品的用料,組裝有更多的了解(跟成本有關的事項),至於這些降低成本的動作對產品品質有無影響? 從我從事3C產品研發25年的生涯來說實話==>絕對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要述說過去十幾年直到現在,筆電這行業都透過哪些動作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

shukae wrote:
1.在這裡談筆電研發??
2.已經毛三到四, 還要降低成本?...(恕刪)
呃 看你的文章感覺是希望使用者能了解 筆電便宜不見的就是好貨
但已台灣貪小便宜的思想看
你這文章幫助不大
而且產業 產品 本來就是越老越舊 價格只會更低
除非你擁有一個無法取代的亮點
電阻在筆電裡面用的非常多,有單個電阻及排阻,而且功率不相同.
1.信號控制分壓電阻只要精算電流及電壓就好,如果信號電流足夠供應,兩三個負載端使用一對分壓電阻就好,寧願讓layout工程師辛苦一點,把PCB trace拉遠,而不要各個被控制端各自使用一對分壓電阻.把分壓後的trace拉遠當然會 "增加雜訊",但是....工程師為了達到降本目標....為了省下兩個電阻的成本....不得不為.
2.連同生產線SMT機器的打件成本一起計算的話,排阻的成本幾乎跟單個電阻一樣,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把所有排阻全部用盡,不能空置.為了把排阻用盡,會發生與第一項同樣情況,拉遠"PCB trace" 而增加信號雜訊的缺點.
3.一般而言,電阻用在信號控制處的功率都相當足夠,但流經稍大電流的電阻就必須精算其散熱能力.(電阻瓦特數較大,價格也較高).
留下30%餘裕的功率是通常的做法,但是在降本壓力之下,可能連10%的餘裕底線都守不住.(該電阻將因散熱不良,長期工作於高溫之下)
4.跟螺絲的選擇一樣,減少電阻品類,減少電阻值種類都能降低成本.
這個做法或多或少會減少電路的設計餘裕,例如某個電路需要47K-68K電阻,另一個電路需要68K-100K電阻.為了減少品類,就通通使用68K電阻,於是兩個電路都工作在安全邊緣而不是工作在中心點.如果電路雜訊變大,該子功能就有可能出現問題(例如:當機).
我工作階段都是承接品牌公司的新機種委託,Win OS,BIOS 及相關應用軟體,驅動程式等等都是那些品牌公司自己去跟各軟體廠談定/付費然後把軟體提供給我任職的公司放入新款筆電,我任職的公司只提供BIOS微調整,結構/硬體/包裝設計,手冊製作,整機結構/軟硬體測試,各種安全認證申請,然後生產,運輸出去.
OS,應用軟體的版本/數量及其購入成本都不是我們能決定/掌管的項目.品牌公司也不會付給我們任何軟體相關的費用.

dancingra wrote:
能否跟您請教一下, 軟體成本怎麼算? 或怎麼攤?
哪些是軟體成本?...(恕刪)
明方矩 wrote:
...我的公司只提供BIOS微調整,結構/硬體/包裝設計,手冊製作,整機結構/軟硬體測試,各種安全認證申請,然後生產,運輸出去.
OS,應用軟體的版本/數量及其購入成本都不是我們能決定/掌管的項目.品牌公司也不會付給我們任何軟體相關的費用....(恕刪)


業界都差不多, 所以 BIOS 客製或 EC firmware 這些東西, 即使是 ODM 公司
出人力來做, 也只是算間接人工. 而且這種 business model 根本不把這種工作
為利潤談判的基礎, 多半我們不會看到 sales 談案子時跟客戶講 "你想要在
hot key 或 OSD 上面加個什麼功能, 要多收多少錢" 這種談法, 至多都是以
此去凹點 schedule. 而且一般想凹 schedule 都是 RD (天天被追殺),
反而 sales/PL/PM 只會想要快把案子 close, 反而不會站 SW RD 這邊.

這就是這種公司很糟糕的地方, 不把軟體價值當價值, 然後軟體人員就只是被
壓榨, 也沒有什麼 value 跟 career 的未來性可言.

是故, 似乎沒什麼好由軟體這頭省什麼成本, 真要省就是叫 SW RD 加班加到爆,
而且不給加班費, 才能快速完成案子, 也可以用責任制省下加班費支出.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