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社會住宅的(目標)與(方向)為何?

m a in wrote:
政府打出口號說&#10145...(恕刪)


你終於寫出經濟弱勢者共同的心聲與訴求! 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個政府會聽得下去嗎?
ghfytrfh wrote:
你終於寫出經濟弱勢者...(恕刪)


🐬(官方)和(民眾)的【立場】與【感受】不同吧!

👄我猜政府也許會告訴台灣老百姓說➡按照大數據的報告顯示出來,社會住宅單人型套房租金訂在7400元(優先戶6000元)是最為合情合理,也是市價最為公道的租金價格。

⏩但這冰冷數字下的真實面孔➡卻不能夠完全實際掌握了解到所謂的民間疾苦?
對經濟最為弱勢的台灣人民來說➡又如何去承擔這昂貴的租金呢?(政府要用同理心去看待這一群弱勢族群)

⬛實踐居住正義及落實照顧弱勢➡政府真的不能只是開個記者會在哪裡說三道四;而是在興建公益住宅(社會住宅)的同時,也必須要站在(天坪)的角度去想一想如何去拉近(貧富之間)的差距不是嗎?
關於社宅...
提出個人的一些感想及實際情況
我是香港人 十五歲與家人來台定居
仍有親友在港
基本上...台灣其實可以參照香港的公宅制度
但這樣沒有油水可撈--

香港的公共屋邨基本上有分幾個類型及條件
就我所知道的--
從以前的廉租屋(由政府出租給低收入市民)
租金以租戶收入而定(所以沒有收入證明申請不易通過)
這類房屋簡陋 隔間需自己整理 類似毛胚屋

到公共屋邨--大型的集合住宅自成一區
有學校,商場,雜貨店,小吃店,巴士總站等民生設施

之後的"居者有其屋" 開放購屋自住(有年收入及身分設限)

當然經濟能力好的 就是居住私人地產商興建樓宇
也有許多同學幼時居住公宅 長大有能力自行購產
即搬出--算是一個過渡期-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5%85%AC%E5%85%B1%E5%B1%8B%E9%82%A8
1952年:香港首個公共屋邨上李屋邨落成入伙
1954年:徙置區
1958年:廉租屋邨
1961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的大坑西邨落成入伙
1962年:政府廉租屋
1973年:十年建屋計劃
1987年:長遠房屋策略
1998年: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
2002年: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及有關房屋政策的聲明
2014年:長遠房屋策略公眾諮詢報告
sophiec0426 wrote:
關於社宅...提出個(恕刪)

請教一下香港這類住宅是否大多蓋在相對遠離市中心(熱鬧方便區域)的半山上?
需要小巴之類的公車接駁到捷運或是市區?
kelvenblack wrote:
請教一下香港這類住宅(恕刪)


非也,能住在半山(我指的是太平山)均是非富即貴的有錢人
公宅是不會蓋在那邊的
一般近期的公宅都是蓋在市區外圍,有填海用地,或是舊有居屋拆除用地再建
而每當一個公屋社區完成,便有交通工具運輸路線,公設 市場
都是當初規劃時一併被考慮進去的
不知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sophiec0426 wrote:
市區外圍,有填海用地,或是舊有居屋拆

感謝。
只是想說前兩的地點在台灣是不會有人要去的,白蓋。
舊有居屋(都更)拆遷更不可能蓋"公宅",原住戶會翻臉。
kelvenblack wrote:
感謝。只是想說前兩的(恕刪)


我指的"舊有居屋"-是舊有的公共住宅(業權是政府的)拆除再重建的
(不是私人的住樓)
例如: 蘇屋邨
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項目編號:SP01),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重建計劃共分2期進行,共有14幢住宅大廈,項目是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進行總體設計,細部設計則以外判服務合約方式判給了周林建築師有限公司作詳細設計,全邨均由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承建
以拆除重建後香港的蘇屋邨為例: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98%87%E5%B1%8B%E9%82%A8
因為它是香港十分具有代表性且量體很大的一個屋邨
蘇屋邨(英語:So Uk Estate)是香港重建後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尖山南面,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
原蘇屋邨共提供5,311個住宅單位,可容納約31,600人。
完成重建後的蘇屋邨提供合共6,985個住宅單位,可容納約19,000人。

本來,房署早前宣佈重建蘇屋邨後,一直有意見認為應將該地皮改建私人樓宇,以地盡其用
(因為蘇屋邨的估值超過300億元,同時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處大型的住宅用地)。
不過,隨着金融海嘯衝擊,將公屋地皮轉為私樓的壓力降低,因應公屋需求未來將會增加,
房署決定把蘇屋邨地皮重建公屋。

屋邨設施
包括有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兒童之家、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
中度及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展能中心、兒童遊樂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和停車場。
另外,前屋邨辦事處活化後以象徵式租金租予郵政局,取代未獲續約的李鄭屋商場郵局。

屋苑設有商場,並名為蘇屋商場,位於保安道/長發街交界。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但有部分商店仍空置中。

綜合以上: 港府雖然在政治上 實在是乏善可陳...
但在公屋政策的推行 其實是成功的~
一個精華地段 要是在台灣...早就被財團建商想盡各種管道瓜分買走了吧
原地再蓋公宅 想都別想~
另外屋邨設施--涵蓋幼老殘的福利單位 在台灣是被當地居民排擠的厭惡設施吧
但因為公共住宅的所有權在政府 所以得以不受外力干擾
而且這近7,000戶的單位 都是出租的~杜絕了炒賣的風氣
只要你準時交租 而且沒有甚麼犯罪事件 可以一直住到死...
當然年紀大的獨居老人 可能會移到低樓層適合老人居住的單位

經過建築師們就有關住宅單位類型,大小及相關的標凖的商議,達成共識。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
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
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