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yy wrote:
我最近想要開發一個新...(恕刪)
小弟本身做開發工程師快三年多.....從外觀設計、機構設計、再轉開模具的拔模圖接著再製作操作使用說明書、紙箱、跑安規都學過,但就比較熟的是pro/e的軟體而已,通才小弟不敢說是,但學很多就是了(薪水就不怎麼好看,但學多點東西也是好事)
偏題了....
1、如上面大大說,外觀來說應該先找工業設計人員把概念外形畫出來,再找機構工程師拆構機,再發模具開模具,再模具檢討n遍,再發塑膠射出廠....通常只有最小批量價格問題上討論。
2、本身小弟只會用pro/e ....
3、老實板大說會這樣的工作內容真的是通才,什麼都會....
多點笑容,世界會快樂點!!^^
tbyy wrote:
這個產品如果推的成功的話,後續還有一系列相關配件可以做~
另外,由於要申請政府補助,所以要自己養人,不能外包~
當然,如果產品推失敗的話,請的這個人員是有失業風險…...(恕刪)
看起來樓主是自行創業
做新創養不養專業人才是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你的成本控管
創業初期沒有營收,基本上都是燒自己的錢
每一塊錢花得不夠小心,都會變成自己的損失
財務觀念必須是新創事業的核心指標! 缺乏營收->毛利->營益->淨利這個獲利模型的基本認識
撐不到一年就會自己想收起來,除非你有富爸爸可以配合增資
老實說外包對你會是最佳選擇
為什麼,因為你可以讓至少兩家比價競爭你的產品,擇優外包
設計公司本來做的案子就多,容易快速進入狀況
你其實不需要傷腦筋去搞懂ID/ME的專業,也省下相關軟體及設備的支出與折舊
然而最大的優勢是止血容易,任何環節一旦出錯容許你馬上喊停停止後續的財務損失
外包不是薪資需月結,是做到一個milestone才給錢
本來應該給別人的錢還沒給叫做應付帳款
沒有信用沒有抵押,跟銀行要錢非常不容易
這個應付帳款有辦法讓你緊急周轉發生時暫用來墊付
很多創業者死掉,就是死在周轉
產品的保密部分,我是建議跟外包設計簽一份NDA讓對方扛起法律責任就可以
不需要把創意看得多了不起
有價值的創意,是能賣得出去的創意
台灣每年不知道創造多少殭屍專利,沒有賺錢還花錢養著
作為九死一生的新創公司,更不要去搞這種事情
夜期 wrote:
繪圖也要看哪方面材料的加工
3D建模如樓上所說軟體都能建出
但給工廠還要繪製工程圖
AUTOCAD這塊也很重要
畢竟3D建模還是要有公差
感謝夜期回覆~
我還需要autocad嗎? 我以為那是畫2D圖說~ 我不是只要pro/e、inventor、solidworks其中選一套就好?
飛不才 wrote:
小弟本身做開發工程師快三年多.....從外觀設計、機構設計、再轉開模具的拔模圖接著再製作操作使用說明書、紙箱、跑安規都學過,但就比較熟的是pro/e的軟體而已,通才小弟不敢說是,但學很多就是了(薪水就不怎麼好看,但學多點東西也是好事)
偏題了....
感謝飛不才回覆~
我想找的就是像大大這樣的人材,只可惜,我目前是比較偏向solidworks或inventor說~
J1977 wrote:
看起來樓主是自行創業
做新創養不養專業人才是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你的成本控管
創業初期沒有營收,基本上都是燒自己的錢
每一塊錢花得不夠小心,都會變成自己的損失
財務觀念必須是新創事業的核心指標! 缺乏營收->毛利->營益->淨利這個獲利模型的基本認識
感謝J1977回覆,並賜許多寶貴建議~
我的確是自行創業,不過,不算是新創,已經做7年了~
這次是做新的產品,跟原本做的是不同領域,而原本的會繼續做(已有穩定營收)~
還是非常感謝您的建言!
tbyy wrote:
真的沒想到,為了要量測零件還得多買一套軟體~...(恕刪)
我個人覺得,要切入自己不懂的領域
最好的方式就是找懂的人直接管理
我自己在鴻海做了十年機構設計
鴻海一貫的成功方程式就是一定策略,二建組織,三布人力,四置系統.
定策略是搞清楚這個產品的定位,市場,客戶,競爭者,替代技術...簡單說就是road map
road map畫完之後把組織架構breakdown下來
需要誰什麼專業多少人...簡單說就是決定需要買多少張椅子
然後把qualify的人一個蘿蔔一個坑放到椅子上
最後置系統把專案流程,設計流程,驗證流程,品管流程等等全部文件化系統化建設起來,往後案子多也不會慌亂
您現在似乎在步驟二就被卡住,連找什麼樣的人買哪一種繪圖軟體都很茫然
如果你沒辦法找一個老經驗的經理人先幫你把組織人力規畫出來
那我還是建議您外包,從外包經驗中學習自己目前尚缺乏的知識
等知識經驗齊備之後再放膽做自己想做的規劃
就拿量測來說,並不是圖面標個尺寸就叫做量測
產品是要用卡尺;千分尺去量就好,還是要用三次元或光學做精密量測 ?
重點功能尺寸需不需要用SPC觀測變異 ? 量測前需不需要做量測系統分析(MSA) ?
圖面公差堆疊worst-case會不會干涉 ? 需要做幾軸向的堆疊 ? 要不要考量綜合製程能力(Cpk) ?
像量測這樣一個簡單的東西其實後面已經會衍生出無數的問題
不懂也沒關係,但是一旦客戶出spec...你就很容易disqualify
不好意思,我想進一步請教一下:您所提到的這些關於量測的專業知識,是不是一般機構工程師都具備的能力?
說來慚愧,因小公司預算有限,所以沒有辦法請一個正職的老經驗經理人來規劃完整的組織人力(以顧問職身份聘用倒是可行),只能直接先找工程師來做事,不足的部份再外包~
至於我堅持要請人自己來做,除了要組自己的團隊,還有就是將來若某些部份要外包時,至少自己團隊裡有稍微懂的人可以去跟外包溝通,而不是我這個大外行去 :)
當初來01來問個3D繪圖徵才的問題,真的想不到竟有這麼多專業人士熱情回覆,讓我受教良多,感謝、感謝!
J1977 wrote:
我個人覺得,要切入自己不懂的領域
最好的方式就是找懂的人直接管理
我自己在鴻海做了十年機構設計
鴻海一貫的成功方程式就是一定策略,二建組織,三布人力,四置系統.
定策略是搞清楚這個產品的定位,市場,客戶,競爭者,替代技術...簡單說就是road map
road map畫完之後把組織架構breakdown下來
需要誰什麼專業多少人...簡單說就是決定需要買多少張椅子
然後把qualify的人一個蘿蔔一個坑放到椅子上
最後置系統把專案流程,設計流程,驗證流程,品管流程等等全部文件化系統化建設起來,往後案子多也不會慌亂
您現在似乎在步驟二就被卡住,連找什麼樣的人買哪一種繪圖軟體都很茫然
如果你沒辦法找一個老經驗的經理人先幫你把組織人力規畫出來
那我還是建議您外包,從外包經驗中學習自己目前尚缺乏的知識
等知識經驗齊備之後再放膽做自己想做的規劃
就拿量測來說,並不是圖面標個尺寸就叫做量測
產品是要用卡尺;千分尺去量就好,還是要用三次元或光學做精密量測 ?
重點功能尺寸需不需要用SPC觀測變異 ? 量測前需不需要做量測系統分析(MSA) ?
圖面公差堆疊worst-case會不會干涉 ? 需要做幾軸向的堆疊 ? 要不要考量綜合製程能力(Cpk) ?
像量測這樣一個簡單的東西其實後面已經會衍生出無數的問題
不懂也沒關係,但是一旦客戶出spec...你就很容易disqualify
tbyy wrote:
我想進一步請教一下:您所提到的這些關於量測的專業知識,是不是一般機構工程師都具備的能力?
也不一定,要看產業別和產品/客戶本身的需求
像每位廚師都會燒菜,但不是每個廚師都需要在米其林餐廳應付口味刁鑽的客人
找專業經理或是設計外包的好處是他可以按照你的客製化需求協助你配置資源
而不會變成你只想炒兩道小菜配飯,結果買了一個辦桌大鼎回家
run一家公司最辛苦是做管理
但把管理拆開來檢視,說穿了就是怎樣優化資源的科學
你有十個創意,一定先挑最容易賣錢最有前途那個做
你有六個客戶,一定先挑量最大利潤最高那個去跑
你有兩個工程師,一定是把不容有失的案子給最強的那個人去帶
那怎麼知道那個創意是最好,客戶最優,工程師最厲害 ?
靠的就是數據化和知識化
"多算勝,少算不勝,況乎無算"孫子兵法裡面就寫著這句話
要贏別人,總是必須先充分了解狀況然後做好評估
專業經理人的好處就是知識經驗充足
他懂怎樣創造一個數據化可對比的平台讓你有決斷的標準
當然找錯經理人結果搞垮公司的案例也有
如果要找經理人,他的經驗最好和你的需求重疊
比方說微軟要搞平板跟ipad對打,都是挖了不少蘋果的幹部過去任職
您若因預算限制只能找一位工程師挑大樑,可以挑在相關產品類別任職已久的工程師
他會知道事情怎麼做才順
說來慚愧,因小公司預算有限,所以沒有辦法請一個正職的老經驗經理人來規劃完整的組織人力(以顧問職身份聘用倒是可行),只能直接先找工程師來做事,不足的部份再外包~...(恕刪)
雖然您說公司已run了七年,也有金牛型產品可以提供穩健的營收和現金流
但對資源的運用錙銖必較一些總是能讓公司的存活率更高些
CAD/CAM軟體的支出對中小型公司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且你的支出會跟人頭有關係,因為license按套計費
如果你有三個工程師"同時"要畫圖,就必須同一個軟體買三套授權,成本是累加的
以專案管理來說,看到一個市場有前景,我們不會貿然投入大量資源去開發
每一次只花最少資源下去測試,直到市場端/技術端/供應鏈端都確認可行度高
才加大力度開發,這叫Bullets before Cannonballs原則
開發的每一個驗證階段,一樣會設定milestone
一方面確認成果一方面計算排程
更重要的是trip wire絆腳繩的作用
管理者必須從每一個milestone的中場休息時間判斷專案是否還有繼續開發的效益
沒有就必須迅速止血承認失敗
承認失敗本身是反人性的,但每個人都要學習接受它才有機會成功
Nokia我早年在龍華廠的時候,賣不出去的feature phone零件丟了滿地當作腳料回收啊
在上位的Nokia專案管理人拒絕使用trip wire,執著地忽視惡化的現狀
結果非常慘烈值得借鏡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