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6今天機器人開始搶工作了,怎麼辦???

我想這裡應該很少人知道,台灣的台鐵有超過四十個無人服務車站,火車站當然有在正常運行,只是沒有配置任何一位站務人員,月台上架有感應器,火車來了旅客就自行感應上車,已經實行幾年了,人潮少的無人車站應該會愈來愈多,以精簡人力,大站當然還是得配置站務人員服務,畢竟旅客問題一堆需要真人來解決.
北捷各個站也都設立了無人商店了,既10年前無人服務的便利商店以失敗告終之後,這次搞的無人商店全程電子化,應該可以活很久了.....
無人服務圖書館已實行好幾年了,還有連無人旅館也有了......很多低階的工作都被電子化所取代.

其實前面有人提到,以後是機器人工作來供養人類,人類就靠機器人的生產力及稅金來過活,人類當然還會繼續消費生存(歐州某國已經打算試行發放基本生活費了,很多國家也開始列入評估當中)
至於會不會像電影裡面的天網一樣,機器進化到取代人類.......這可能得很久很久之後吧?
讓小弟來大放厥辭一下吧,以下鬼扯爛蛋,想看畫虎爛的再看

先起個頭,這兩年吵得很兇的工業4.0 (臺灣版本叫生產力4.0)

小弟先簡單跟各位介紹什麼叫工業4.0,不止一般人搞不清楚,很多在工業界甚至自動化產業的人自己也搞不懂什麼叫工業4.0

有工業4.0,就表示一定有300、2.0跟1.0

所以要瞭解什麼叫工業4.0,可以從整個人類工業發展的過程來看

工業1.0最簡單,大家一定都知道,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瓦特發明蒸氣機,機械取代人力

這裡要先打個岔,人類會使用機械是遠遠早於工業革命之前的事,輪子、滑輪都是機械,這裡工業革命指的機械取代人力

指的是使用蒸氣動力或水力取代人力或獸力。

所以我們說,工業1.0指的是工業機械化


在工業革命(工業1.0)以前,人類其實已經知道電是什麼(富蘭克林放風箏是遠在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前的事)

但人類當時還不會利用電。一直到電磁學發展完備後,人類才學會使用電力,製造出馬達

於是原本用蒸氣機推動的機器,紛紛改為使用馬達來驅動,因為電力的使用上要遠遠比蒸氣動力或水力要方便太多了

這是工業2.0的階段,或是我們稱為工業電氣化 (就跟鐵路電氣化用電車取代柴油車頭是一樣意思)


在工業電氣化後沒多久,同樣基於電磁學的應用,繼電器大行其道

繼電器就像電晶體一樣,可以表示ON跟OFF(1跟0)兩種狀態,所以理論上使用極大量的繼電器就可以拼出一台電腦來做邏輯運算

但因為繼電器的體積太大,反應速度太慢。所以只有繼電器的年代,機器沒辦法做出太複雜的演算

只能做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判斷

不過這時的機器就已經有自動化的概念了,暫時稱為工業2.5(工業自動化)好了


接著人類的半導體工業開始發展,積體電路可以在很小的空間放進大量的電晶體,人類計小體積,可以做大量運算的處理元件 (就電腦嘛)

於是大量的自動化設備在此時開始發展,我們大部份在網路上看到的汽車生產線、無人工廠等等

就是基於大量自動化的成果 。

這個時期稱為工業3.0 (工業電子化)


好了~ 幹古快結束了,要進到這一段的主題了,

近十幾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建構了足夠完整的資訊交換平台,於是雲端存取、物聯網(萬物連上網)、大數據分析等等技術開始大行其道

原本一台自動化設備只能在自身設備裡交換資料(頂多回到廠房中控)

而這些資料並沒有被有效的處理、運用。

然而,如果生產過程的所有資訊,透過物聯網(機器設備都能連上網)可以被即時放上雲端提供存取、然後使用大數據分析去得到有用的資訊,進而使產品生產有彈性、有更好的回饋改善機制

這可以應用的範圍就非常非常廣了,一般常用來代表的應用是彈性生產系統。但事實上工業4.0的應用遠不止於此,不過我覺得不用講太多例子

你只要知道,工業4.0指的是工業訊息化,所有生產過程、一直到產品在市場上使用的資訊,都可以被收集使用,至於要拿來做什麼用,就是看需求而定。

講古完了,要拉回到樓主的問題

機器人開始取代人力了,怎麼辦? 事實上,從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就不斷在取代人力(事實上工業革命前,機械就已經在取代人力了,輪子發明前,一頂轎子要兩個人來扛。有輪子以後,一個人就可以拉一台車,一匹馬可以拉一台大車,人力的使用就已經在減少了)

從工業革命開始,就一直有人跳出來喊,機器取代人力,很多勞工要失業了!! 然後從工業1.0~ 一直走到工業3.0末期,機器不斷的在取代人力,但實際上全世界對人力的需求是越來越高,從來沒發生過所謂機器取代人力所以人類大量失業的狀況

當然你說局部性的工作被取代,那是必然的,但是人類整體的工作機會是上升的,一個機器人取代掉兩個人力的過程,設計、開發、製造、維護、運輸這個機器人,會創造出四個人力需求。 有一些人的論點是,但你把櫃檯工作由機器人取代,這些原本的櫃檯人員哪有辦法投入這個機器人產業所創造出來的工作?

事實上人類的適應性沒你想像的那麼差,大部份的人都能適應新的工作。如果不能~ Sorry~ 你該被淘汰 。

實際上整個取代的過程是很緩慢的,那些不能適應新的工作內容的人,可以找到其他仍沒使用機器人來取代的機關行號。而整個完整的取代過程發生後,這些人力也早就達到退休年齡了


總之,工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人力需求是不斷提升了,一百年前就被推翻的說法,一百年後別再拿出來丟人現眼了。


最後,畫虎爛從這裡開始

人類工業的終極目標,就在下一個工業5.0(沒錯,人類終於快走到工業發展的終點了)

請試想一個狀況,當工業4.0的發展完備後,世界上大部份的設備都有連上網路交換資料的能力,雲端上也有完整的資料可供存取。

那麼,觸發下一個工業革命(5.0)的契機就來了,AI (人工智慧) 一旦正式上線

整個人類的工業就會在一瞬間完全改變

怎麼說?

AI可以自己學習、設計新東西,而且效率非常的驚人

如果AI上線後,經過"思考",認為需要生產一台自動種田機,從這個想法出現,一直到設計圖出來,可能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因為電腦的運算處理、決策速度要遠遠遠遠比人類快太多了

換句話說,下一秒,這台機器就已經在遠端的工廠被排入生產清單了,下個星期第一台原型機就在等待測試了

同樣的事,現在的人類需要多久? 從想法被提出,開始市場調查,研究、研發、生產到第一台原型機,快則三五年,慢則十來年

但AI只要一個星期就搞定了(甚至更快)

所以在工業4.0的架構下,一旦AI上線,人類的工作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完全被機器取代

種田? AI設計出各種適合不同作物的耕種機器,機器來生產糧食,運送?(無人車現在就已經在測試了),人類的職業司機完全被取代,你想像得到所有的人類經濟活動都沒有繼續的必要

因為所有的生產都由AI搭配生產設備來設計製造,AI也能生產需要的生產設備。

總之~ 工業的終極目標,就是人類再也不需要工作,只要等著機器把你需要的所有東西送上門就好了


當然AI會不會突然覺得人類就是個廢物般的存在,應該要消滅才好? 這就不是這裡要說的了。

不要懷疑,這些事情在未來幾十年內就會發生。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人只要不是已經快退休的人,有生之年都能看到(除非你活不久)

發展趨勢已經無法阻止,靜觀其變吧


jinlin wrote:
我想這裡應該很少人...(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