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支出
(2)境外投資
(3)消費支出
公共支出的類別
按與市場關係分類
公共支出按與市場關係分類有 :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1.購買性支出
購買性支出,又為消耗性支出,這類公共支出形成的貨幣流,直接對市場提出購買要求,形成相應的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活動。購買性支出:政府→市場。
購買性支出基本上反映了社會資源和要素中由政府直接配置與消耗的份額,因而是公共財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職能的直接體現:
(1)購買性支出直接形成社會資源和要素的配置,因而其規模和結構等大致體現了政府直接介入資源配置的範圍和力度,是公共財政對於效率職能的直接履行。這樣,購買性支出能否符合市場效率準則的根本要求,是公共財政活動是否具有效率性的直接標誌。
(2)購買性支出中的投資性支出,將對社會福利分佈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因而是公共財政履行公平職能的一個重要內容。
(3)購買性支出直接引起市場供需對比狀態的變化,直接影響經濟周期的運行狀況,因而是政府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運作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公共財政履行穩定職能的直接表現。為此,必須正確把握財政的購買性支出對市場均衡狀態的影響,以確保政府正確實施財政政策。
2.轉移性支出
所謂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將錢款單方面轉移給受領者的支出活動。轉移性支出主要由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支出等組成。轉移性支出形成的貨幣流,並不直接對市場提出購買要求,即不直接形成購買產品或勞務的活動。轉移性支出:政府→私人和企業→市場。
轉移性支出所提供的貨幣,直接交給私人和企業,而不是由政府單位直接使用。至於私人和企業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這些錢款,則基本上由它們自主決定,儘管政府能夠提供一定的制度約束,但並不能直接決定它們的購買行為。
轉移性支出也體現了公共財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職能:
(1)轉移性支出引起了貨幣收入的流動,在間接的意義上仍然配置了資源和要素。
(2)轉移性支出是公共財政履行公平職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過轉移性支出,增加了支出受惠者的貨幣收入,在私人和企業間進行了收入再分配,從而成為政府實施社會公平政策的重要手段。
(3)轉移性支出也是公共財政履行穩定職能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轉移性支出增加了有關私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間接增加了社會購買力,影響了巨集觀經濟的運行態勢。特別是其中的濟貧支出和社會保險支出等,能夠自動地隨著巨集觀經濟運行狀態而逆向變動,從而成為巨集觀經濟運行的自動穩定器,是政府最重要的巨集觀經濟政策運作手段之一。
按政府職能分類
公共支出按政府的職能分類,也就是按政府支出的費用類別分類。它可以分為投資性支出、教科文衛等事業發展支出、國家行政費用支出、各項補貼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1)投資性支出
(2)教科文衛等事業支出
(3)國家管理支出
(4)國防支出
(5)各項補貼支出
按政府職能對公共支出進行分類,能夠清晰、全面、具體地反映政府執行了哪些職能及其政策側重點,能夠對同一個國家的公共支出結構進行動態分析,從而看出該國的政府職能結構和內容發生了怎樣的演進,有助於預測未來公共支出的發展變化趨勢。按職能分類還可用於對政府執行經濟和社會職能的程度進行橫向國際比較,揭示各個國家的各項政府職能的構成及其差異。
其他分類方式
1.按支出的用途分類
這是根據政府具體職責安排的財政支出用途進行分類。西方各國這方面的支出分類不同。我國正處於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當中,公共支出已經體現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國的公共支出來看,按用途可以分為基本建設支出、支援農業支出、科學文教衛生支出、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國防支出、行政管理費、對外援助支出等。此外,我國財政目前還存在著資本性質的支出,如一部分基本建設支出和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等等。隨著國有經濟退出一般競爭性和經營性領域,資本性質的支出也將逐步淡出財政支出的內容和範圍,而大體上僅餘下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的這種分類方式,是前述按政府職能分類方式的具體化。這種分類方法可使公共支出指標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相互銜接,可以從公共支出中比較直接地反映政府各項支出之間的比例,有利於政府各項政策的實施和運作,也有利於按用途分配公共支出指標,考核公共支出的使用情況,加強對公共支出的管理監督。
2.按支出的使用部門分類
按公共支出的使用部門分類,亦即按政府組織機構分類,它表現為公共支出在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配置結構。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政府組織機構也是不盡相同的。
目前我國政府支出按其使用部門來考察,主要包括用於工業、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郵電、商業、物資、文化、教育、科學、衛生、國防、行政等部門的支出。不僅如此,還可以對每個部門作進一步的劃分,如對工業部門的支出,可分為對各具體工業部門的支出;對教育部門的支出,可分為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支出;行政支出則可分為對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支出,等等。
通過這種分類,有利於國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進行綜合協調,監督檢查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優化部門的支出結構,為保持各部門之間的合理比例關係提供了條件。
樓主所提的只是"消費性"的支出,以2009年所實施的消費券來看,消費券的投入對國內生產毛額增加363億元,但中華民國政府舉債858億元。2008年的12月13日,經建會自估消費券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0.43%,替代率達六至七成,即六成至七成的花費是用以購買本來就打算購入的項目,成果低於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