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並非穩定材料,是介穩材料
只要給他足夠溫度,材料還是會趨於結晶
所有金屬材料在冷卻過程中,都會因為熱力學平衡的結果,產生各種缺陷,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結晶材料
但也因為缺陷,所以我們很難達到材料的"理論強度"
理論上所有金屬材料只要有足夠快的冷卻速度(非平衡冷卻)
讓液狀金屬"來不及"結晶,就會得到非晶材料
而由於金屬原子排列方式類似液態時的排列方式(無序排列),因此也有人稱為液態金屬
生活中最常見的非晶,就是玻璃
而非晶合金也擁有一樣特性
堅硬而易脆,塊體非晶也有人稱金屬玻璃
塊體非晶有很大的彈性變形
但幾乎沒有塑性變形
所以你去破壞他時
只有兩種結果=>斷掉or完全沒事
不會像其他常見金屬材料你可以折彎它,並且移除外力後,它還是彎的
由於大部分的材料,要成為非晶的冷卻速度,快到難以達成,幾百萬K/S
有人發現,有些成分只要每秒幾百K的冷卻速度就可以達成非晶
有人開始研究,怎樣的材料組合可以有最大亂度,因此發展出高熵合金
而在塊體非晶製作過程中
大多是用電弧熔煉,銅模抽真空,然後打開閥讓熔融金屬液進入銅模快速冷卻
這樣材料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學特性
因此蠻多材料系的在做這樣的研究
但是這樣的產品很難商品化
因為金屬液要注滿模穴,需要一定的溫度才會有足夠的流動性
但要形成非晶又需要快速冷卻
這是個衝突製程
所以結果就是 做不大,可以做到直徑8mm的圓棒已經不簡單了
其他複雜形狀更是會有很多射不滿的問題
或是射滿了,但是很多地方已經結晶了
非晶材料在結晶溫度前
會有一小段溫度,過冷液態溫度區,這溫度區大小因材料成分而異,通常有幾十K就很厲害了
而這溫度範圍內,材料會有超塑性(會有點像麥芽糖一樣),材料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所以也有人稱為半固態
只要可以讓全部材料都均勻地保留在這溫度範圍內
就可以達到更大尺寸的塊體非晶
一止宗山可人 說的技術就是利用這特性的成型技術
這種材料的機械性質很特殊
但是很難應用
形狀受限
材料昂貴
製程設備昂貴
良率低
無塑性變形,因此會發生無預警破壞
無法熱處理
難以加工
無法焊接
總之目前並無太多東西真正量產
並且是需要它的特殊性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