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掉下巴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lucky750316 wrote: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全球人均GDP雖然是1萬零844美元 但是中位數收入只有4000美元 ,而美國人均高達5萬9

就別說達到全球平均值1萬美元所得了,
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5~37億沒辦法達到中位數收入



我前面指出過二戰後70年人口紅利減少 近似人口總數是一個常數 或者以極其緩慢的1.1%人口成長率

就算成成長也會因為人口勞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結束 而拖慢了資本的經濟成長率

而人口不成長,能夠被人剝削的總人口就太少

無法持續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僱傭勞動與資本」裡就說過貧窮是相對的,用小房子和宮殿來比喻

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一種人玩人的遊戲和社會生產關係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federer99 wrote:
所以僱用樓主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老闆給樓主多少薪資?


我沒有拿任何人薪資寫文章,

我只是覺得我生活在台灣這種,「為了工作而工作的壓榨很扭曲」

現代資本主義越來越多是為了維持權力而生產,而不是生活資料價格太貴或社會生產力不足

為了維持壟斷權力「很多產業只是再分配價值 」而不創造價值

例如房地產、賣淫正妹外送茶、保險業、金融、業務、通路商壟斷、雇傭HR的人力資源主管工資、律師工資、醫療費用造成的製藥公司專利費用創造的GDP

等等等,這些勞動本身是再「分配價值」 並不能「創造價值」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就是一種「人玩人」的「純粹權力關係」而已


arqfool wrote:
蛋黃酥,大潤發,愛買,家樂福.....到處都有賣,為何沒人排隊?
這些大賣場的資本規模,會輸一家小餅舖?
回歸現實,尊重市場經濟......
PS:油漆工,有人3000,有人2000,貼磁磚的,木工的一樣......不勝枚舉,
市場經濟,是現實的承現,不是長篇理論!!!


資本主義是「生產相對過剩」的體系

生產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不是人們不需要商品

而是生產力成長和工資這種不匹配

這些競爭對整個市場的平均工資來講是無差別的

因為會做同樣事情的人相對很多,即使是較高等級的勞動

比如腦力勞動者,也是可以受到其他國家跟你一樣水平的腦力勞動者的競爭而降低工資

比如在印度請一個工程師就比已開發國家便宜很多


twbbking wrote:
商品也有分很多種的
個人認為若是限量的這種商品
市場上就想買也買不到
而且商品本身是不能創造公司利潤的
若以人力而言 單純的勞動力是不能創造利潤
但是其他的利入 業務力或是開發力是可以幫公司創造利潤的怎可能價值變低呢
當老闆的想找這樣的人才都來不及了 還去砍你工資
所以結論是 提高個人職場價值才是王道



勞動力的價值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

但是因為資本家壟斷生產資料

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動價值的一部份,轉化為「剩餘產品」

而資本家要獲得利潤 ,必須把剩餘產品和剩餘勞動量轉化成商品出售

商品要出售成功賣出 「使用價值」才可能轉化形成「交換價值」

而交換價值大於>「工資+固定資本消耗」的那部分餘額就是利潤

那一部分就是勞動者自己生產出來被無償佔有的部分

利潤和剩餘價值 可以讓資本家購買更多生產資料 擴大生產

那一部分剩餘勞動量就是資本可以持續不斷增值的原因

今天業務本身沒有創造價值,只是分配價值而已

包括其他壟斷型態的「平台通路商」,常常要收取很高額的廣告費用和「產品上架費用」

比如想要在超市或大賣場上架奶粉,廠商通常也要交一筆很高額的通路上架費

例如一支手機的廣告行銷費比它的製造成本貴的多

因為資本主義體系商品生產過剩產品賣不出去是常態

因此才需要這種業務來增加銷售業績

因此壟斷通路就壟斷了銷售取渠道 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也是美國沃爾瑪 或是台灣7-11全聯這類公司賺錢的原因

一般的雜貨店根本無法跟他們競爭 他們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他們有營銷的優勢

但是他們嚴格說起來沒有形成使用價值,只是分配了剩餘價值

去「網路拍賣」買到的商品比去傳統零售通路買到的更便宜

產品「使用價值卻是相同的」

這是因為C2C的網拍通路競爭者更多的緣故,而且省掉了實體零售「房租」的這種「經濟地租的剝削」

因此商品可以賣得更便宜 「使用價值」卻不變


至於職場個人價值,可以看這篇高學歷合成繆誤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印度軟體工程師 勞動的價值和品質都不比已開發國家的更差

但是工資卻更便宜,印度工程師和歐美工程師「使用價值」相等

「工資的交換價值」卻不相等

在全球資本主義競爭下 「高階腦力勞動白領」一樣要面對工資降低的問題

邏輯真的很怪

首先 Bill Gates 不會對 MIS 有興趣,更別提去應徵,對應目前職缺是 RD

另一位郭大老闆也不是想當作業員,他很早想成為科技業成吉思汗

引用數據前請多看書,有自傳或是虎與狐都有說明

舉例也失真

企業如沒此職缺,hr當然不會用,你有看過 104 開 "創辦人"或是 "老闆" 職缺???




abc003 wrote:
如果比爾蓋茲20多...(恕刪)
不管是任何一家的人事主考官,
就算台積電的人事主管也一樣會把這些人刷掉,
還有各家主考官喜歡用人格測試,去找它們想要的人格特質,
這些人事主考官才都是應該被刷掉的人......

把人放在對的地方就是才人才,
把人放在錯的地方就只是人力,
各家企業從不重視每個員工的潛力,
只想著怎麼壓榨員工,
這就是台灣企業會一直衰退的原因。
企業再不重視,人才流失的比你們想像快!

如果吳寶春, 李安去面試科技公司的工程師, 當然不會過.

這些主管根據他們公司所需要去過濾人才, 自然會濾掉吳寶春, 李安.

但如果是電影公司找導演, 李安的履歷自然會有電影相關的履歷, 也自然可能錄取李安.

hello
面試官表示:公司要的是奴才和耗材...

這裡是簽名檔吔
一點意義也沒有,樓主硬是要舉一些名人來作例子,但這些名人成功都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不是因為他們的名字。

他們雖然學歷差,但他們有夢想有衝勁有努力,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要HR因為這種萬中選一的可能來讓現今無數的小屁孩隨時過關來上班,那只會帶來壞處,沒有什麼好處,而且HR也不是神,要如何預測未來的可能性?

這篇文章就算廣為流傳也改變不了什麼,該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一昧要求別人僱用你,你以後要怎樣發光發熱是你的本事,但在你求職的當下,這些沒發生的事情就不要拿出來說嘴了
神經病的表率:自以為自己不是娘炮,卻傻呼呼的趕緊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告訴大家自己是個傻炮

mountain1988 wrote:
邏輯真的很怪首先 Bill...(恕刪)


比爾蓋茲當然不會去當mis 但會因為自己開發的東西沒人用翻身失敗
有理想跟實現理想是不同的 把這些人放在現在的台灣 成果都要打折的 很大機會打到骨折
他是發文壟長 但這篇不是完全沒道理 老闆當然自己請自己阿 XD 只是自己請自己成本跟現在的差異而已
mountain1988 wrote:
邏輯真的很怪
首先 Bill Gates 不會對 MIS 有興趣,更別提去應徵,對應目前職缺是 RD
另一位郭大老闆也不是想當作業員,他很早想成為科技業成吉思汗
引用數據前請多看書,有自傳或是虎與狐都有說明
舉例也失真
企業如沒此職缺,hr當然不會用,你有看過 104 開 "創辦人"或是 "老闆" 職缺???


台灣軟體市場沒這麼大

另外台灣現在的環境也不可能讓郭董用當年的10萬資本創業

之前有提到台灣目前的創業環境,是高資本存量時代

活下來的企業平均要3400萬才可能創業

以下是當初的討論 中研院的資料

我拿網路直播和夾娃娃來說,一堆人以為這是屬於小資本創業

但卻不知道產業是動態發展的 所有人氣不能往上衝的直播主就終將被資本競爭規律給淘汰

3年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入市場,賺到一筆相等於工資收入的廣告費,但是隨著競爭和積累 規模擴大+效率提高的趨勢

只有人氣夠高的直播主(累積到數十萬)才能生存,

在科技發展史上,報紙、電報出現和電視出現也有一波創業潮,最終一樣演化成資本集中趨勢

才有可能去雇傭一個專業的分工團隊,電視台裡面的分工人員、 美編、廣告、攝影師等等專業分工

並且在支付了他們龐大團隊的薪水成本之後還有盈餘,那就是「市場規模經濟」

而「分工的擴大」就會提高效率,效率要提高既要求「擴大經營和資本規模的提高」

那會增加資本的「集中程度」這就會提高創業門檻,例如台灣「創業門檻」可能是3400萬台幣創業資本


以下一段是天下雜誌提到的中研院報告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 20 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這是在短短 10 年、15 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南韓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 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 年來,前 10 大企業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 1987 年,78% 是中小企業,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 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見下表)。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 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30 年來大約成長了 7 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

以上節錄天下雜誌


mountain1988 wrote:
邏輯真的很怪
首先 Bill Gates 不會對 MIS 有興趣,更別提去應徵,對應目前職缺是 RD
另一位郭大老闆也不是想當作業員,他很早想成為科技業成吉思汗
引用數據前請多看書,有自傳或是虎與狐都有說明
舉例也失真
企業如沒此職缺,hr當然不會用,你有看過 104 開 "創辦人"或是 "老闆" 職缺???


台灣軟體市場沒這麼大

另外台灣現在的環境也不可能讓郭董用當年的10萬資本創業

之前有提到台灣目前的創業環境,是高資本存量時代

活下來的企業平均要3400萬才可能創業

KCLin0423 wrote:
"人工智慧發展會導致共產主義經濟●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看過了
但是沒看到 人工智慧與共產主義間的邏輯關係
人類的文明發展(包含人工智慧),可以使生產工具更加廉價與容易操作
進而使勞方與資方之間的交流與轉換更加容易
例如
現在很多人可以用小資本在網路開店
又例如,各種電子模組價格的下降,讓更多人可以用更低的資本從事研發成為資方
例如
鋰電池本來就是有的,充電模組很容易就可以買到
這樣就創業成資方了
現在的經濟問題並不在生產工具與相關資訊
而在於資產與資本的炒作行為
最大的問題在房地產,其次是資本對於各種大宗物資的炒作
再再成為勞方與資方間交流轉換的壁壘
也使勞方的實質所得日漸減少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放任這樣的事



1.生產工具廉價沒有用 因為那是用來取代你的工具,他變得廉價就可以更節省人力 勞動生產力更高效率更高

成本會被降低,成本低企業競爭力加強 ,單個個體企業利潤提高,但總經濟體利潤下降

2.你看不見資本價值的轉移和生產關係的改變,例如美國實體零售 沃爾瑪超市雇傭200萬員工,營收5000億美元

但是亞馬遜只用了40萬人就達到沃爾瑪一半的營收了今年2500億,因為大量採用自動化倉儲和新科技

如果考慮加上未來的無人商店AI效率是會成倍提高的,雇傭人數減少,因為美國零售消費佔GDP比例只有30%

大家每月就只能拿這麼多錢買東西,因為零售消費佔國民所得比例就這麼高

去電商平台上買就不用到實體零售買一樣的東西了,雖然亞馬遜創造了幾十萬新工作

卻減少數百萬舊工作, 效率提高導致 減少舊總類工作數大於>增加新種類工作數

小資本在網路開店一樣要面對市場競爭,而資本主義集中、積累、積聚的趨勢永遠存在,利潤下降

你會有這種錯覺一樣是犯了「合成繆誤」,只看局部而不看整體

因為小資本不能運作的比大資本更有效率 大企業單位成本更低你就會被排擠出市場之外

200 倍本益比的亞馬遜為什麼並沒那麼貴?
個人心得:作者有一個盲點,雖然自由現金流才是真正的利潤率,因為還要考慮資本支出和研發,財報只顯示會計利潤率,但是美國國民所得有限,每個人能拿出的零售消費金額佔GDP的比例是有限的,現在亞馬遜的總市值已經膨脹到比美國所有傳統實體零售業股價總市值的總和還要高包括沃爾瑪、COSTCO等大賣場,但是美國人均消費佔人均GDP比例是有限的,美國消費佔GDP的比例70%,2017美國零售總額約是5兆美元,沃爾瑪營收約5000億美元佔10%,亞馬遜營收1770億美元,可能性1如果民眾購買了亞馬遜的產品就可能取代實體零售通路不會額外購買沃爾瑪的商品,可能性2但是購買沃爾瑪的商品消費者就不會再多拿錢購買電商平台的商品,因此從總體經濟學觀點來看「市場利潤擴張空間是有限的」,即使考慮到亞馬遜勞動生產率比較高大量使用自動化和機器人可以減少人工,但是需要大量投資利潤率本身也提高不多,因此新零售VS舊零售兩者最終必有一敗,亞馬遜可能導致美股泡沫,而且從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規律LTFRP來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將造成失業和利潤率下降難怪川普說亞馬遜造成美國失業,沃爾瑪超市有200萬員工和其他連鎖超市大賣場加起來製造了幾百萬美國低階就業崗位,如果亞馬遜無人商店和網購平台成功的話一般高科技公司只需要幾十萬高薪的程序員那就會造成幾百萬人失業,這種現象還體現在鴻海富士康工廠上。補充一點自由現金流本質上就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的簡單在生產圖示,即維持生產規模不變的資本消耗和折舊率,而亞馬遜利潤率接近0%其實就是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圖示。


我拿網路直播和夾娃娃來說,一堆人以為這是屬於小資本創業

但卻不知道產業是動態發展的 所有人氣不能往上衝的直播主就終將被資本競爭規律給淘汰

3年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入市場,賺到一筆相等於工資收入的廣告費,但是隨著競爭和積累 規模擴大+效率提高的趨勢

只有人氣夠高的直播主(累積到數十萬)才能生存,

在科技發展史上,報紙、電報出現和電視出現也有一波創業潮,最終一樣演化成資本集中趨勢

才有可能去雇傭一個專業的分工團隊,電視台裡面的分工人員、 美編、廣告、攝影師等等專業分工

並且在支付了他們龐大團隊的薪水成本之後還有盈餘,那就是「市場規模經濟」

而「分工的擴大」就會提高效率,效率要提高既要求「擴大經營和資本規模的提高」

那會增加資本的「集中程度」這就會提高創業門檻,例如台灣「創業門檻」可能是3400萬台幣創業資本


以下一段是天下雜誌提到的中研院報告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 20 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這是在短短 10 年、15 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南韓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 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 年來,前 10 大企業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 1987 年,78% 是中小企業,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 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見下表)。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 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30 年來大約成長了 7 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

以上節錄天下雜誌

3.你不是沒看到邏輯關係,而是沒把全文看完

因為這是一篇長達12頁的討論串,許多問題被重複提到 重複詢問

裡面有提到
歷史唯物主義其實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永遠處於「矛盾運動中互相影響的動態系統」

又有提到慈禧太后和火車的例子 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如何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力而被取代

有提到 狩獵採集如何被農業國家取代

有提到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朝哪個方向發展

有提到在自動化之後生產關係如何演變






以下是跟網友的問答------------------

「共產主義經濟是一種把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的一套制度」 就不會有你說的資本家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性

不會有賽局理論中-囚徒困境的產生,至於如何達到這種狀態 ??底下我會說明


原始社會中的氏族和公社可以是共產主義經濟是因為 ,當時社會生產力不發達 不需要大分工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國富論 經濟就是在專業分工之下得到效率的提高

西方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說過如下的話 ----------

如果一個人來完成生產鐵釘或針,所有生產步驟他一天可能可以做10個針或鐵釘
(比如找鐵匠製作)

如果把鐵釘的生產拆解成1000個基礎的步驟

讓一群工人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分工合作

人均產量一天可能可以生產1000個鐵釘 相比之前的手工生產10個1人完成所有製程 單位產量提高100倍

人均產量在分工之下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成本被降低

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戰勝農業時代手工業的原因


但是也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導致勞動者本身不擁有了生產資料

發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生產者勞動者之間發生的分離現象

在中世紀 許多農民本身就有生產資料 在英國也有許多小農 小店主本身是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可以自己玩成生產和銷售

而分工的效率提高帶來的提升導致「生產資料所有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上 和實際生產者的分離

馬克思就觀察到這種矛盾性的存在

這種制度的未來會如何會產生的結果雖然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

但是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會提高 利潤率會在競爭之下變得越來越低

----------------共產經濟如何達到在公有化生產資料條件下的把生產者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結合

首先共產經濟的實行必須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極端發達的國家之內 這是一切的先決條件
(而且到了他的末期無法再繼續擴大在生產 資本有機構成越來越大)

19世紀的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會在俄國和中國這類國家發生,可能在未來的大英帝國發生

因為這些農業國家「資本有機構成」太低也就是說沒有先進的生產力當時是農業國家

連列寧的導師普列漢諾夫也持這種觀點 (因此後來和列寧分道揚鑣)

而托洛斯基甚至認為俄國根本不可能在國內建成一個發達社會主義 更別提是共產經濟

因此需要不斷輸出革命到西歐 在波蘭卻遇到慘敗

後來史達林把它(托洛斯基)暗殺在墨西哥,而托洛斯基也反對獨裁者即史達林模式的計劃經濟

而史達林是想在一國之內建成共產經濟還且還是在落後的經濟體之內(最終走向的是計劃經濟-即國家資本主義)

但是這模式本身還是必須同資本主義的外部世界性競爭

只有成本最低的和勞動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能在這種經濟競爭中生存下來

冷戰7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 一國之內不可能建成共產經濟


如果一個國家把所有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全部換成機器人 歷史上不斷反覆出現的變革

1.在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的生產是分散、共享的原始氏族社會
後來為了發展農業和水利建設出現了中央集權型態的國家
(因為集中大規模生產比分散更有效率 農業的單位土地產量比採集狩獵更高
但卻需要中央集權的國家投入土地改良興修水利如大禹治水 這是經濟基礎改變第一次改變上層建族)

2.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各國是農業社會,一國的總就業人口農民有90%的人口比例

後來圈地運動導致農民全部失業,並進入了城市進行工業生產 這是經濟基礎的改變導致上層建築和社會組織的改變

3.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的時代和資訊化的時代

製造業本身的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需要的人工越來越少

因為在一個21世紀的現代化國家 ,服務業有時可以達到81%人口 製造業只占19%人口 農業站1%就業人口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即將發生的變革---------------

服務業就業人口本身可以全面性的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

想想看22世紀可能出現的狀況,一個國家就業人口最多的低端服務業完全消失

無人車自動駕駛 自動化物流 無人零售商店 大數據醫療 大數據金融分析

因而不需要司機 倉儲物流 不需要零售店員

連高端服務也不需要太多醫生 金融從業人員

總之強人工智慧可能戶吹現而全面性取代人類所有工作種類

在這個社會下勞動生產本身就變成沒有必要

因為生產完全100%自動化 連管理階層的高級工作崗位90%也被自動化

這時候社會普遍大規模失業 就需要無條件基本收入 和生產資料公有化制度

否則社會100%人口都將沒有工作可以做這是一格極端的完全永久性失業狀況

所有收入都將壟斷在資本家手中

至於你說的生產者和資本家的之間的矛盾性這時已經消失了

因為沒有人類去生產

共產經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實行會導致「勞動積極性被破壞」

而在一個全不由機器人完成生產的100%失業率社會就不適用這種矛盾性

因為人類根本不需要勞動 生產只需要案一個鈕就自動完成 全球沒有半個人類在進行生產勞動

只是公平的分配機器所生產出來的產品

即使一開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 最終將演化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

這於這種演化是如何大成的 也可是無產階級大革命 也可能民主制度下重新選舉完成的演化

但是哪條路線走得通 要看當時的資本家肯不肯變革自己

如果資本家堅持讓全球75億人口餓死 自己壟斷所有生產資料 並且不需要任何勞工

那75億人口在資本家眼裡就是多餘的、過剩的就業人口 已經完全不需要 會完全餓死

這種經濟基礎產生的上層建築變革,過剩人口將推動共產經濟





chalupa1 wrote:
然後請不要再引我們的討論文了 謝謝
真的 您很多用語 我很多是看不懂的 很燒腦的


你看不懂就代表你很多基礎不了解就妄加批判 ,這是你需要做功課來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經濟學有經濟學專有名詞 你要閱讀其他人文章要先有這些基礎 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
就好比一個宗教人士和唯心主義者不懂物理學的人

連國中物理的基礎名詞都不懂,就開始批判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有名詞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什麼

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築的架構如何運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生產關係所決定的

生產關係也就是生產的方式

狩獵採集--氏族社會 是一生產關係

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國家 是一種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現代化共和國 是一種生產關係

高度AI自動化----社會主義經濟

全面AI自動化---共產主義經濟


上層建築

這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

所以才說樓上批判馬克思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烏托邦是錯誤的

他的分析是基於科學的共產主義經濟就有現實上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只是社會資本有機構成太低 和落後生產力還不能適性先進的社會生產關係就必然會崩潰

如蘇聯解體這樣

如想想在狩獵採集社會強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會如何??

比如你在1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讓1000個部落的人口強行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去推動汽車 和智慧型手機生產

但是這種強行推動會導致那1000個部落的經濟崩潰

人還要靠打獵維生 採野果子 社會沒辦法達成規模經濟生產力也不構

但是你激進的改變太過先進的生產關係 卻叫1000部落單位的人口去生產晶圓廠和面板廠

那1000部落人口就算把晶圓廠蓋出來生產了CPU自己卻會活活餓死

他需要打獵 採野果來生存 你去叫他用資本主義生產CPU 汽車

資本主義生產制度就根本不適合當時落後條件下的生產力


必須先發展農業 也就是第二階段還沒走完你就想跳到第三階段

共產主義經濟和發達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如此

他的底層就是經濟基礎需要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來支持

不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普列漢諾夫 等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支持的

至於那些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不再討論範圍

蘇聯經濟的崩潰是因為它的生產關係太過先進、上層建築太過超前200年而崩潰


而生產力太落後用22世紀的生產力關係方法上層建築去維持19世紀的生產力

共產主義不能適應這樣環境的經濟基礎就是因為太過先進而崩潰(如同我那個狩獵採集社會去強推資本主義生產手機的例子一樣)

要維持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 人均GDP至少要有4-5萬美元這樣的水平

中國就很務實了 知道自己人均才9600美元只能稱自己是初級社會主義國家

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geniusx wrote:
一點意義也沒有,樓...(恕刪)


他們有天時地利人和沒錯阿
但有夢想有衝勁有努力的人不會少
如果沒有夢想沒有衝勁的小屁孩跟有夢想有衝勁又努力的人給hr看
當然因為基礎條件都不是那麼好通通被刷掉阿 背景中等的都會這樣覺得了
hr不是神 但是公司是老闆的 公司要不要成長看老闆 如果這樣做能接受
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自己吸收 而不是整天說沒人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