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也就是說,政府擺明說93年到103年間都享有18%,10年間政務官,也不少,模糊焦點,真可惡,拿1%高薪月退例子,鬥99%勞工抗爭,再來公務跟勞工一起改革,真是高招啊。
Audrey103 wrote:
二十年前3至5等菜...(恕刪)
我在1999年以技師轉任公務員,當時的職位是五薦三(還是七?),本俸加專業加給是42K多,
因為待的是工程單位,所以每個月會有約3000元的工程獎金,合計45K,這個薪資絕不算低。
高考進去的大概都有40K以上,普考的才會低於這個水準,但應該也在33K~35K的範圍。
我當年研究所畢業的同學中,只有進了業界口中的三中(中興,中華及中鼎)顧問公司的人比我高,
那幾年工程界不太景氣,所以即便頂者台大研究所的學歷加上技師資格,我依然無緣這幾家公司,
不過也沒辦法,我那一年就業時,中興顧問公司的地工部就只收了一名應屆畢業生,僧很多,粥很少。
這三家顧問公司都有政府的色彩,也都成立為財團法人,他們依據公司章程會將獲利回饋給員工,
所以即便每個月的月薪比我稍低一些,但因為豐厚的年終,每年的年薪約70~80萬,不過非常辛苦就是。
我自己拿到公務員資格後去了一家民間的顧問公司,月薪比三中略高,不過年終不能比,
雖然血汗的程度差不多,但以年薪來算,每一年大概會差個10萬元,當然是我這邊比較低,
後來我去了一家外商的顧問公司,薪資是衝上65K,不過是Project Base,不是永久聘用職缺。
簡單說,民間企業也不是都大方的,好的當然有,可是壞的恐怕更多,絕對不是公務員以為的賺,
我做了一年的公務員,我不會說這個工作輕鬆,但以工作量跟薪資來比對,其實是勝過民間企業的。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經歷,不代表全面性的比對,只是我之後的工作仍有陸續與公家單位對口,
我想公家單位並沒有像某些人口中那種米蟲單位的涼,可是整體來說,那絕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還有,不是所有產業都像竹科的生態,他們很累我不否認,可是在分紅未費用化的時代終究有賺到錢,
但是台灣更多是連退休金都領不到的中小企業,或者像我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傳統產業,不該同日而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