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教師」之「兼任教授篇」

台灣高等教育像是"老鼠會"。民國七十年代以前,大學生少,博碩士更少,相關職位也少,那時教授的影響力大,很像是日本版”白色巨塔”的翻版,得罪教授。很難在學術界生存。

民國八十年代以後,大學研究所激增,有學位的人輕易就找到教職。九十年代以後,職缺慢慢變少,且因少子化關係,有些大學慢慢招不到學生,博士靠兼課過生活的情況也慢慢普遍化,終於變成現在的狀況。

現階段拿"土博士"學位,就好像是"老鼠會的最後一棒",除非是在職進修,內部升遷,否則很難佔缺翻身。
大學兼任有三種情況:

一、 營養學分找菜鳥博士兼。
二、 特殊學門找有經驗的人兼。
三、 提升學校師資水準,找大師級的人兼。
完全是巷子內的

鄉下佬 wrote:
台灣高等教育像是"老...(恕刪)

鄉下佬 wrote:
大學兼任有三種情況:...(恕刪)


唉 這是大學兼任制度的基本宗旨

只是現在大學的經營變成了企業化經營(特別是這十幾年才改制或成立的大學)

搞得 要學術 不學術 要專業 沒專業 職前訓練 別傻了

我有稍微算過 4個兼任老師的鐘點費大概跟聘一位專任老師是相當的

特別拿兼任老師來上那種大教室一百多個學生修的課最划算了


我是第二類 "特殊學門找有經驗的人兼任老師"

基本上 要找到像我一樣的背景很難

倘若不是公司倒了 我選擇"榮退" 不再去攪和

加上學校已經兼了很多年 為了讓小孩在父親的職業不要填上"包租公""失業在家"

只好忍著繼續在學校兼職 大部分我的背景的人其實都還在業內奮戰中

我們這類的兼任老師 多半在白天有工作 學歷也多半是土洋碩士而已

但給學生的幫助是一輩子 絕對不輸給學校的那些專任教授

因為學生畢業了 本科系的學生若要留在本身的領域

一定都會變成我們這些兼任老師的後進或是部屬

別以為不同公司就管不到了 打棒球都有中華隊了 何況同一個產業

那知道有一天會併來併去了 更別說同一行業間的轉換跑道了


兼任的錢很不好賺 我很能了解這些"流浪兼任教授的感覺"

只是大學老師的需求早就枯竭了 要如何去生出需求了?

105年的大衝擊就在眼前 其實大部分的學校都有危機感

目前學校的人力調整頂多汰舊換而其他行政人力更是一減再減

再過15年 3年前的虎年只生16萬個小朋友

不曉得那時候的大專院校要如何因應那場災難


兼任講師一個小時585塊 我幹了14年來從來沒漲過

還好不全靠這筆錢過日子 每周我有一個下午共5堂課(5學分)

一個月領快1萬8 只是只能領4.5個月(5.5個月併成4.5個領)

如果每天都有課 這個收入其實還可以 (9萬塊領4.5個月)

實際是 運氣好可以找到2個學校上課也頂多2-3天有課罷了

學校的位置常常都在很遠/很偏僻的地方(不像逢甲或是台師大那樣市區)

而且最現實的是學校的專任老師認為自己可以教的課

有時不打招呼就把課拿回去了(我的課因為沒有人有辦法教就算了)

這才是22K的兼任教授的問題


目前兼任的老師在學校並無任何地位(除非是大師回來給學校面子的)

特別是晚上教的老師 跟學校與系辦公室沒有交集(上課的時間都是下班時間)

學校的環境也不比從前 學生不讀書 亂寫作業 上課不來的 成績都交了

發個電子郵件恐嚇老師不給過 就要如何如何的學生太多了

這個學生還搞不清楚狀況 我們兼任老師是不怕被開除的嗎?

5學分有兩個班 總共315個學生 點名一次就花掉20分鐘了

改作業一次 單單分座號順序(學生不寫座號無法登載成績)就1個多小時

我是很希望有人來搶我這個"爛缺" 一點都不好賺
所以,我認為高等教育最好由市場去決定他的存亡,教育部少管一些。

私校出場時,校地究竟應給幾成,應該看每坪市價而定。若在台北市區,也許退還兩成就夠了,在鄉下,就算給十成也沒甚麼不可以,因地制宜。

科技大學部分,除非能夠像醫學院附屬醫院方面,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否則順其自然,也不要期待他跟普通大學會有甚麼不同。事實上,醫學院是台灣最成功的職業科系。

大學兼任,本來就不是正式職缺,鐘點費應不應調沒那麼重要。國科會補助各種經費,我覺得沒必要,石破天驚的研究成果,從來就不是出自國科會研究計畫。沒有國科會經費,自發性的研究反而會增加,教授也沒錢養研究生,讀國內研究所的人也許就更少了,這反而是好現象。
流浪兼任教授的問題恐怕還是由就業市場來看
當然科系很多, 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非教師不可,不願從事其他行業的心態恐怕是助長學閥派系的幫凶
如果能吃苦, 在MTK, 就算被戲稱農民工的低階工程師收入也強過一大票專任副教授甚至教授.
問題是博士們肯不肯作.

多少也有一部分是不肯去各行各業上班造成的.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105年的大衝擊就在眼前 其實大部分的學校都有危機感

目前學校的人力調整頂多汰舊換而其他行政人力更是一減再減

再過15年 3年前的虎年只生16萬個小朋友

不曉得那時候的大專院校要如何因應那場災難...(恕刪)




到時可能是讓屆退的退休(職員=用約聘的補缺.老師=用兼任的補缺)吧

從2~3年前開始,兼任老師瘋狂增加中,約聘職員也是(整個單位5分之3都是約聘的)

還有一直請退休公務員來當長官,守住教育部的補助


Richard Chou wrote:
不肯去各行各業上班造成的


科技業研發部門經理只有30歲出頭,流浪教授大部份40-50歲左右要找工作,這樣要去科技業當協理才比較恰當;所以會牛頭不對馬嘴,是科技業不肯讓流浪教授去,不是流浪教授不肯去。如果真的去了也沒辦法長久,因為同事長官都是20-35歲左右,只有他自己40多歲。而現在30多歲的到大學教書已經少很多,還沒看到30多歲的流浪教授。
大學經費主要應該來自學雜費、活動收入、工商界及校友捐贈等項目才是,自給自足,不應該仰望教育部及國科會的補助。

不但私立學校應該如此,公立大學也應該比照。早在八十年代就在談”公立大學法人化”了,當權者怕領不到月退休金,後來就不了了之。

鄉下佬 wrote:
大學經費主要應該來自學雜費、活動收入、工商界及校友捐贈等項目才是,自給自足,不應該仰望教育部及國科會的補助。
不但私立學校應該如此,公立大學也應該比照。早在八十年代就在談”公立大學法人化”了,當權者怕領不到月退休金,後來就不了了之(恕刪)


會講這樣有點外行啦
其實我也是有點外行
基本上國立大學的學費一般佔不到四成
教育部的補助也不會超過四成

以我熟知的那些排在前面的國立大學
教育部補助都不到四成,約三成多

國科會補助
一般都是國科會研究型計畫
那是老師各憑本事
與學校一點關都沒有
學校只是抽管理費12~15%
其實這算少的
我以前在美國的那間是40%

國科會對於學校的補助
大概只有五年500億/頂尖那種是對校的補助

至於教育部
都是用計畫來補助
大家來搶
像教卓
典範
還有科大的技職再造
也是各憑本事

現在沒有所謂躺著錢就從天上掉下來這種事~

------------------------------------

其實教授產學玩的大的
真正有本事替廠商做研發的
經濟部的錢才大
學界科專
業界科專
SBIR
CITD...
還有主導性新產品這種大錢
產學大聯盟

這些大產學都是千萬起跳的
要搶才是搶這種錢~

我認識一堆所得稅扣二十幾萬的老師
還有一個40%稅率的某學校院長
留在學校算委屈了~

我認識一兩個被挖角來學校當教職的
還不是想有教授的名號
代價是減薪
沒有配車

現在想唸博士的不要想來教書
因沒缺
如果唸的不是社會上想要的
還不如不唸
唸了還會失業~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