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的是中國的鐵路,中國光一條鐵路就能養活多少人,帶動多少相關的行業 ?
中國目前有多少條鐵路在興建 ? 鐵路的興建是"公共支出"還是"消費性支出" ??? 可想而知 !
各位有興趣的話去看看1933年羅斯福的社會大經濟,到底是公共支出帶動整個美國的經濟還是消費支出所帶動的 ??? 絕對不是靠消費性支出,如果是那國家準完蛋 !
羅斯福新政就是以工代賑,國家干預,它的核心——改革、救濟、復興,都是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接下來就要開始實施了。第一個整頓銀行,經濟危機是金融危機。19世紀、20世紀以前,基本上是製造業,那很容易晃了半年,從19世紀,一進入20世紀的經濟危機,首先都在金融領域,一旦這個領域出了問題就完蛋了,等於是經濟發展的源頭出現了問題,這個鏈最關鍵的那一環斷了,沒錢了什麼也幹不了。所以,羅斯福整頓銀行,所有的美國銀行停業三天,政府要進行評估,評估完了之後,7萬多家銀行,有8家被允許恢復營業,這8家銀行的存款占了7萬家的70%,那就是大銀行。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花旗,花旗是中國人叫的,美國人叫CityBank,城市銀行。摩根大通這樣的銀行,你們去吸收資金,使出渾身解數,你能吸收來多少資金,政府給你相同的錢,有聯邦儲備委員會,相當於美國的央行,給你撥相同的錢。所以這樣一來的話,大銀行吸收了大概十多億美金,然後政府同時給撥了這麼多錢,一有了錢,經濟就能夠恢復。
第二個就是通過了工業復興法,這招最硬。你看羅斯福所做的,對於產品有關銷售,產地,產量等一切,全由國家來限制。這個工業復興法送到國會去了,國會議員一看就急了,一審就被斃掉,二審又給斃掉了,然後羅斯福第三次送到國會,如果這一次被斃掉,總統可以以總統令的形式,下令執行,這樣一來的話,可就跟國會鬧掰了,一般到不了這一步。但是,這一次羅斯福總統狠下心,以總統命令的形式,強行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國會也急了,告到了最高法院,美國不是三權分立嗎?國會告發總統,最高法院就要審他。再說這告總統的事不是小事,審理的時間很長,然後等最高法院一下敲槌,說國家工業復興法違憲,不能再幹了。羅斯福把它改了名稱,國家工業復興指導計畫,又送來了。國會又一審沒通過,二審沒通過,然後告到最高法院,相同的路又走一遍,然後又改了。 羅斯福就打這個時間差,只要你不裁定我違憲,我就這麼幹,所以,強行通過,由國家監督生產活動,以增加購買力,提高勞工生活,復興產業。這樣一來的話,美國的工業得到了恢復。
第三就是調整農業,兩千多萬頭大牲畜殺掉,埋在地裏當肥料,幾千萬英畝的農田被推倒,一千萬加侖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你那會兒要下去洗澡,皮膚一定好。為什麼倒了?是產量太多了,老百姓又喝不了,整個密西西比河被倒成了銀河,那全是牛奶,一千萬加侖倒進去,你幹嘛不把它賣了?窮人都穿著報紙,睡在冰箱盒裏,你的牛肉賣多少錢一磅,他能買得起?你把它賣掉的錢,趕不上把它從農場拉到屠宰場的運費。所以,乾脆就毀掉,由政府補給你這個損失,等待著市場恢復。市場怎麼恢復呢?老百姓得找到工作,沒工作的話,也恢復不了,你得給他創造就業機會。為挽救失業危機,政府先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之後改成「以工作代賑災」,成立公共事業振興署,由政府投入經費,大量築路架橋、造林,創造就業機會。
第四是:政府制定社會保障法案,通過「社會安全條例」,實施失業保險及傷殘保險以及老年恤金的制度,同時,規定勞工的每週工時及最低薪資,提高富人的所得稅率,提高土地資產稅,使財富能夠重新分配。
大體而言,新政是一種計劃經濟制度,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改變了美國社會,挽救美國的經濟恐慌。
這就是我們講的,羅斯福新政,等於是兩種經濟模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那麼,也就是說在這個20年當中,表面上看計劃經濟獲得了成功,蘇聯的這幾個五年計劃,然後一下就從排不上號的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工業強國,但是實際上他隱含著相當多的問題。市場經濟在這時候表面上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是通過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他這個修補了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大點,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