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的問題不在於價格問題,價格是人訂的,1萬元請的到人為什麼要花1萬5,船員薪資絕對3萬以上普遍4萬這是底層的喔!供給量大於需求量任何人事物都一樣,價格一定崩,以老闆角度能凹越多利潤越好,所以外勞薪資要調整,保障本地勞工薪資前,一定要把外勞薪資拉到比本勞高,確保不被剝削,訂定嚴格查緝罰款,要請外勞必須扣除仲介費及相關雜項,保證薪資3萬以上,這樣於情於理於法都說的過去,相對本勞薪資才會高,有人說本勞要與外勞脫勾,除得罪外勞輸出國外,爽到顧主有法源依據,台灣內需市場很小,篤定要靠外銷,價格一定拼不過中國,除了跟台灣友好國家做生意外,台灣也要考慮轉型,人口增長,朝高單價農業技術發展(不是雞蛋1顆30元誰跟要買)如龍蝦、石斑魚,金融無國界。

我跟樓主觀點不一樣是不能用人的角度,去想動物的想法

Leonarka wrote:
發人省思! 不錯的文...(恕刪)


是的。的確台灣的最大的問題在於「思維」
但台灣思維的由朲是在很多的歷史狀態與巧合中演化的。可以說是福氣啦的變異版本。
因為,我們擁有「福氣啦」的帥真態度。
所以。四十年代我們的先人們認真打拼。不愛計較。
而後來的人們。也因為這樣的態度而產生了化學變化。
五十年代。工作機會還很多。市場需求也很大。所以幾乎你只要願意做。那麼你就不會失業。更加不可能過的不好。這個包當埘大環境的物價與收入比。以及社會氣氛都是如此。所以。台灣錢淹腳目就是這樣由來。
那時也不是政府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只是我們剛好成為世界市場的生產地而己

而那時亞洲共有四個國家跟我們一樣。故此我們被稱亞洲四小龍。

問題開始來了!
六十年代的孩子大多是四十年代的下一代

他們的生活背景與二十年前就不同了。
當時的市場正日一卜人日取好的時候。家長都忙着賺錢。而我個人也是六十年代。懂得大人為家打拼的辛苦。但是,缺少了家長的陪伴。六十年代的孩子一來獨立。二來。社會問題也開始多了。
接着十七年代。這被稱為草莓族的年代。其實原因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他們的父母大多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末期的人。大多有賺到錢。吃喝嫖賭樣樣來。所以。三高、疾病問題是這個年代很常見的病痛。
生活富裕了。但管教太少。一切以物質滿足為優先。如同現在的父母。孩子一吵就丟手機是相近的道理。

孩子缺乏管教與陪伴又同時身懷財富而需索無度。後來的社會問題便越來越大。
接着一定要講到民國八十三年。也就是九九十年代初期。
這是個最大的轉折點。
當時股市上萬點、市場一片大好。
但在這年急巨下滑。也就是經濟泡沫。
那些五十年代的人賠的最慘。
七十、八十年代的孩子生活也變得不好了。
整體上當時的世界需求也在變化。台灣週邊其他國家的生產基地也在發展。
市場需求基本上沒有擴大而且是縮小的。
(由歐美國家現在不做庫存可以得知)需求型態也在改變。所以台灣目前的訂單要不是沒有就是急單。
故此,我們的生產型態也與以往完全不同。
這樣的環境下。基層的薪資便被壓縮。原因很簡單。因為,需要面不高。生產毛利也沒有提升。甚至可以說還下降。這樣子傳統產業便不能發出很好的薪資。
別忘了。薪資是因世界市場的變化與需求而來。
當時台灣自己本身也可以是個蓬勃的市場。(田股市觀察)
㺺在呢?

如果不看單一消費行為。例如某拉麵店與某手機廠牌的搶購。
那麼你去看一般的消售市場。
你真的認為台灣這個市場有競爭力嗎?
這已是個分割市場的年代。M型的消費模塊己成形。
在M的左邊。只會越來越糟。
而右邊還會再分出個小n。他們彼此的差距也會拉開。
這就是現在的台灣。也是未來必定的發展方向。
真的要改變,我想。很難。原因是。我們的思維永遠停留在亞洲四小龍的幻想中我們還一直以為自己很優秀很強。
卻沒有想去看看別人現在在做什麼?
當一個國家已經在思考如何面對極端氣候而想做大量的水霸時。我們要做一座水霸還在抗爭中。當一個國家。在做研究科學時。人家要關注的是。怎麼讓這份研究有信度並且對人類或國民有正面的義意。而我們的研究生只擔心不能畢業。然竹後。研究只顧做量化的問卷設計。根本不在乎。這份報告對台灣有什麼幫助?
我們都一直在找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做選擇。
從來不去思考。我們的整個社會到底需要什麼。這樣子的思維。輸是必然。而且會越來越差越大。
最近聽人說。以後可能15K
但我覺得也太跨張。畢竟有法律保護。那種少數違法的不能當成數據本身。
可以不計。
但我想。我們的薪資就算昇到了30K起跳也沒有意義。
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一顆蛋的成本就要十五塊了。售價而是30。

IIIIIIIIIIIIIII wrote:
您願意花十五到二十元買一顆和五元看起來一樣,吃起來也一樣的雞蛋嗎?
不願意的原因呢?

很好的比喻,
這也是我在說的不要抗拒"漲價"這件事,
但是漲價不可能一次到位,
這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問題,
五元的蛋漲到六元、七元與一次漲到二十元不一樣。

總會有些人宣稱"平飼"把雞蛋賣二十元,
然後只有局部雞用平飼,
大多雞用籠飼,
藉此謀取利潤還自覺自己很"聰明",

只要一百個人中有一個雞農這樣做,
謀取了暴利,
其他雞農就會效仿跟進,
甚至再降一點價格,
讓全部平飼的雞農不堪負荷倒掉,
最後只剩局部平飼的雞農大賺並生存下去。
等雞蛋價錢拱起來了,
局部平飼的比例就從20%逐步減少到1%,
只是做做形象。

其實不僅是民眾願意付出多少錢買雞蛋的問題,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良心",
但最根本的問題也不是良心,
而是我們的文化太重視金錢,
而不是更重視名譽、尊嚴等無形的價值,
造就了這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

捫心自問,
大家尊敬做善事、捨己為人的人是多一些?
還是事業有成、家財萬貫的富人多一些?
多數人的人生目標又是哪個?
其實我的真實身分,是個詩人!!
IIIIIIIIIIIIIII wrote:
您願意花十五到二十元買一顆和五元看起來一樣,吃起來也一樣的雞蛋嗎?...(恕刪)


誰知道花了十五塊錢買雞蛋,就會買到被善待的雞生的蛋?會不會有像頂新油同樣的問題?
食品、醫療、道路規劃、交通建設之類的國民消費是要靠政府來推廣與法規規範~

其他類的企業是利益最大化,低薪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不需要給員工那樣多錢~
或者是員工並沒有幫老闆賺入多少錢,所以也沒給多少錢。

別說雞,就幼兒園的花費好了,老師對小孩是1:3,父母只願意一個月願意出2萬元,你覺得老師月薪有可能過四萬嗎?

其實就是政策
如果一開始只有成本25元的蛋
並禁止5元15元的飼養方式
民眾自然覺得雞蛋一顆25元很正常

IIIIIIIIIIIIIII wrote:
是什麼造就低薪?這...(恕刪)


服務業,事少錢少離家近。
製造業,事多錢多沒人要做。

政府的產業政策觀光服務。
驅趕製造生產。

淺見。

救不了!
去找幾本談全球化的書 或許就知道答案了
打從85年 美國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開始 美國的製造業就不斷外移 藍領及服務業 失業率及薪資不斷下滑
台灣也是一樣 面對全球化 十家企業 六家移大陸 一家直接收掉當寓公 三家想升級 但是只有一家成功
當企業少了 藍領工人也少了 服務業薪資想提升 更困難了
在製造業全球化的時代 面對的不只是大陸的低薪員工 更有東南亞 東非 孟加拉 新崛起的低薪工人
別忘了 還有20億人口 月所得不到50鎂
根本就不用猜為什麼低薪,
你們就出來當老闆,
給自認為高薪的數字請員工,
不用幾個月就知道結果?!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肯定沒有機會!
不就是大家不分青紅皂白的要「俗又大碗」。所以,企業主老闆當然也要俗又大碗的員工囉。
我個人認為是臺灣人的"個性"使然,因為臺灣人"聰明",但是大多是小聰明。

以樓主的例子來說,以我個人經驗,就算大多數的消費者願意"提升"雞的生長環境多付一些錢買雞蛋,
最後也會變成一顆蛋20元,但雞仍然住在籠子裡,為什麼?因為臺灣人大部份很聰明,但很多人沒有"德"...。

然後有另一家養雞廠因為仍然用最低產本的方式養雞,所以仍然可以提供一顆五元的蛋,所以到最後市場仍然會回到蛋一顆五元,雞仍住在小籠子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