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真的回不去了嗎?


Evan0033 wrote:
無意間看到職場甘苦...(恕刪)


2004年,小弟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剛邁入第2年,底薪$23000,伙食津貼$1800,保障年薪16個月
後來隨著升遷增加了一些職務加級薪水來到了$31000,但是近5年保障年薪已經降至13~14個月,三節獎金也取消,
一些福利也縮水,這是我所待的南部傳統產業......
Chenbk wrote:
2004年說經濟不景氣到現在2017年還再說經濟不景氣
請問經濟啥時景氣過了 有差嗎 太陽還不是升起來 落下來 又一天了
經濟好的時候一樣會有乞丐 經濟不好的時候照樣有人賺大錢你信不信


我來雞婆的回覆你...

看看民國62年,也就是1973年的報紙吧...

(其實這是以前我開的主題啦~)XD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3149045&p=1








先講哦~

下面這張圖的原始圖檔還蠻大的,沒耐心等的,不要亂點,別讓自己心煩...

按右鍵另存新檔吧~



還有

可以點這裡,按滑鼠右鍵另存新檔



Evan0033 wrote:
無意間看到職場甘苦...(恕刪)


李登輝末期時就有感覺成長牛步,到阿扁就吃老本,後面的全無大作為,就搞小確幸而已
CONA24 wrote:
台灣目前的困境要考走出去,南向政策就是一個很棒的作法,順著東協國家經濟成長的力道搏扶搖而直上,也很積極的讓年輕的學子學習泰語、越南語等東南亞語言課程,未來或許你我的小孩在台灣拿不到適合的薪水,可以在東南亞國家發展,然後將產值帶回台灣,台灣最強的就是教育,高品質的教育人才目前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仍是欠缺的,剛剛好補足生產要素。

請問這是反諷嗎?

因為每句話,不管怎麼看,都好像在諷刺現在的政策。



CONA24 wrote:
還有5+2產業,不過發展性目前看起來未知,但只要有一個起來,我們台灣就可進入下一個產業階段,產業的升級也帶動其他薪資的成長,台灣不是沒有加油,沒有努力,我們都不斷地在做準備,猶如一隻暱蹤的獵豹,等待的,是正確的時機

5+2產業之中的生技與亞洲矽谷的機率不大,因為需要克服的問題實在太多。

其中最大的三個問題就是人才,能源,與經費,台灣目前三個幾乎都沒有。

在人才面,台灣無法培育出像樣的生技人才,因為台灣博士班的教育有很大的缺陷,例如課程過度簡單與放水,學生沒有足夠的實驗與思考的訓練,許多教授因為行政職或開設私人公司而無心於教育,正所謂的「產學合作案」,很多教授因為薪水與研究經費不足的關係,加上六年條款的升等壓力,所以只好轉向使用產學合作與專利導向的升等模式。 在這種模式之下,教授根本無心於教學,因為時間根本不夠用,很多教授根本就無法專心備課,遑論好好的上課,而更多教授根本就幾乎不回學校了。

加上台灣常常出現學士碩士博士博後都在同一個實驗室完成的學生,所謂「血統純正」的學生。 這種學生大多能力非常有限,其領域與視野也非常狹窄,因為其思考模式在其求學時代已經被定型,鮮少有能力可以接受新的東西。 這原本是國外博士班極力避免的事情,但是在台灣則是反其道而行,正所謂血統越純正越好... 此外,由於國內經費非常有限,許許多多的教授根本不敢/不願意/無法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實驗,讓學生反覆嘗試與抓錯,大多都是直接指定做法,甚至禁止學生更改任何東西。 更惡劣者,甚至叫學生直接尋找外包廠商... 也因如此,許多學生到了博士班畢業了,除了在實驗上的相關技能遠遠不夠之外,也沒有意願與勇氣去嘗試新的東西,更遑論在錯誤中追求資訊。 更多人甚至連博士後研究的實驗室要如何追尋,何時追尋,追尋的用意與目標為何,個人履歷要如何撰寫,通通都不知道...

請問這些人要如何能夠計劃未來,如何創新,如何接受新的世紀? 每次開會大多就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狀態。 遇到問題就是外包,找外援,鮮少有本事/有意願可以自己解決。



能源就更不用說了。

不用提到亞洲矽谷所需要的能源了,光是生技產業所需要的能源,就不是「用愛發電」與「綠能發電」可以撐得住的。 台灣在「尚未開始」綠能佈局之前,居然就提早除役核能,進而造成能源的嚴重不穩定。 這種能源問題,並不是如同政府所說的,一般小市民「多關燈,少吹冷氣」就可以解決的... 在沒有解決能源問題之前,沒有一個生技公司或科技公司膽敢來台灣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資的。 一次跳電所能造成的傷害,更不是這些公司可以承受或願意承受的。 所以囉,在能源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任何亞洲矽谷的喊話,最多就只是口號而已...



經費部分更是可笑。 先不提其他5+2的經費部分,我們只單看「人才培育」的經費規畫,因為沒有人才,其他都是空談。

現在推行的深耕高教計畫是政府針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經費計畫。 首先,這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變相做法,再者,總金額居然只有187億... 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8800億比起來,嚴格來說,2%而已...

其中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不到100億,其他部分居然跑出破億的「社會責任」的花費... 此外,在這個經費之下,全國的「研究中心」輔助金額居然只有20億... 光是台大就多少個校級研究中心? 就算是每個學校只允許提出4個研究中心,全國加起來有多少個校級研究中心? 嚴格來說,一個校級研究中心分到1億都嫌少... 一台貴重儀器就可以輕易進入千萬等級,加上相關維護與耗材,再補上「人才」之人事經費... 請問,一個運氣好,能拿到幾百萬的研究中心,能拿來做什麼東西? 啥研發? 啥人才培育?

好,或許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前瞻計畫,因為裡面有個「人才培育促進就業計畫」。

不好意思,你會失望的,其中所給予的經費,也是少的可憐。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去看看政策裡面寫了什麼東西。 在「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建置計畫」,四年只增加台灣青年就業人數1500人... 在「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中,四年只能培育1000名博士... 而台灣博士的問題,剛剛就提過了... 這種博士,再來1000個也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你在看深入一點點,進入「年輕學者養成計劃」... 前面居然從諾貝爾獎的年齡層開始比較,然後再跟國內的計劃主持人之年齡層比較... 說真的,這個比較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相同年齡層之中,目前台灣的研究員能力遠遜於國外研究員。

如果你再看下去,還有獎勵的部分,拿到總統獎為200萬台幣,折合美金約略7萬。 一個拿到總統獎程度的頂尖研究人員,其獎勵金居然比美國矽谷的工程師之年薪還要少很多... 請問是要留住什麼人才?

此外,如果你夠猛,還能夠拿到頂尖5%的尖端計畫,那一年也才500萬,折合美金不到20萬。 這裡指的是台灣最頂尖,最難拿的計畫金額,居然不到20萬美金,請問要做什麼研究? 要怎麼做研究?

好,再看看後續的「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與「歌倫布計畫」,每年只給予50名與30名,最多每人每年拿到500萬與1000萬之多年期輔助經費。「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的名字很響亮,內容卻一點都不愛因斯坦,最多只給500萬,折合美金不到20萬。 這是全國只選出50人的競爭,然後一年經費「最多」才500萬,也就是少於美金20萬。

而「哥倫布計畫」也是一樣,名稱響亮,內容則是換湯不換藥,最多只給1000萬,折合美金不到30萬。

重點是,在這兩種計劃中,年輕的研究者都被要求提出「放眼國際」「最尖端」「前瞻創新」的研究計劃以「拓展視野」... 然後給的錢只有一絲絲... 給這種金額,一年500萬台幣,不說其他部分,光是儀器類,連一台正常配備的螢光顯微鏡都買不起...

請問,這種經費是要如何經營「放眼國際」「最尖端」「前瞻創新」的研究計劃? 政府的國家級「前瞻計畫」,也就只有這種膚淺的程度嗎?

美國的研究經費,也是可以拿到一年100萬... 只不過是美金100萬,折合台幣3000萬。 而拿這種金額的,說真的,其研究還算不上「放眼國際」「最尖端」「前瞻創新」... 只算是top 25-30%的研究者...

而拿到千萬美金等級,也就是破億台幣,的科學研究人員,也不在少數...

再想想,我們居然拿個20萬~30萬美金來進行「放眼國際」「最尖端」「前瞻創新」的研究計劃... 可能嗎?



喔... 剛剛所提到的數字,你有仔細看嗎?

這前瞻計畫中,提到四年要培育1000個博士。 好,假設其中30+50=80人或許可以拿到上述兩個計畫,可以拿多一些經費...

請問其他920個博士的研究經費怎麼辦? 該不會跟其他非此計畫的博士一樣,申請國科會計畫,每年拿到少於100萬台幣的研究經費? 別忘了,剩下的920個博士,還是「前瞻計畫」中「年輕學者養成計劃」中的名額喔。 如果真的變成這樣,那這920人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

現在,你知道「口號」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了嗎? 你知道什麼叫做「前言不對後語」的膚淺政策了嗎?



最後,有空可以回過頭去看看,8800億的國家級前瞻計畫,在教育與人才的部分,到底佔了多少%?

那麼,你就會知道,現任政府對於教育與人才培育的態度了。

這才是目前台灣最深切的悲哀。


Molonlabe wrote:
請問這是反諷嗎? ...(恕刪)


要人才?
請問一下國內人才領多少?國外領多少
連撞球小胖都嫌少了還要要求人才留下?留個屁= =

要能源?
之前暑假跳電跟限電,台積電就損失多少了?這筆爛帳真要跟政府算?政府沒倒就偷笑了= =
基本的能源都因為一堆屁話搞的雞飛狗跳,誰想留?

要經濟?
我只能說這群政客要不是有人罩著早就領紙錢了= =


連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作不好的政府還能搞定這三樣?
只有被洗腦的會信!

一堆爛政策搞的人民雞飛狗跳,
整天只會要人民相信政府又拿不出成績單?
那我投給妳作啥?一群廢物政客!
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改革跟前瞻計畫,而是真正穩定現狀之後再來談改革,
連基礎都不穩了是能作啥小朋友= =?
先搞定阿扁這個該回牢裡卻在外面趴趴造的的渾蛋再來談吧!
這傢伙在我面前應該會扁他,一切都是他開的頭!


被這種政客帶領的台灣有未來??
我還寧願相信外星人存在=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草莓族,最早是用來形容約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

「草莓族」一詞最早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一書

60年後出生的世代普遍有著抗壓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誠度低、服從性低、穩定度低、

個人權益優先於群體權益的特色, 當這個世代掌控社會實權後,開始將「七年級生」

(台灣俗稱民國70年~79出生者)的犯錯大幅報導,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

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藉口,

現在的年輕人是處於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歷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態[1]。

有沒有能力 能不能吃苦我不知道

我知道一堆私立科大後段生 滿分700 考不到1.200 玩四年畢業後跑去澳洲

一個英文都不會講 連女生都每天農場烈日下工作 殺牛弄屎都願意

這些在台灣號稱完全沒能力的人 澳洲給他們 一個月8萬 周休二日

人家最低薪資也是跟著物價漲的 跟有沒有能力啥關聯

8800億 是分8年 換算下來這點小錢 連每年軍公教的退休金都付不出來

前政府花了3兆多在基本建設 這次走軌道運輸本來就是正確的 不然砸在跟之前一樣的地方?

不然養工人基層 是要養哪一批人 ? 要做什麼 砸少子化教育幾千億 跟現在經濟啥關係?


民生用電? 要不要股歌 核能被擋 風力被擋 水力被擋 火力被擋 澡氣被擋 太陽能被抗議 政府問題?

這十幾年間 有多少大企業要來設廠 就算不是高階 也是被人民擋光光

蓋個社會住宅那邊窮人影響房價滾 蓋個公路 破壞環境生態 拔12棵樹也是被擋到上新聞

搞得好像綠能源=火力? 火力每年穩定讓人去見上帝 但看不見所以不在乎

該被滅的是違法工廠 部分建商 創業門檻太低 無保障 每個國家也不是各各行業都好 重要的是火車頭

普通人的一生賺個1.2千萬 房子也1.2千萬 就算買個800的 買了房後 其他消費剩多少
Evan0033 wrote:
無意間看到職場甘苦談最後一頁,2004年發表的文章...(恕刪)

那個竹科起薪的在亂寫。
2004年那薪水大都是非本科系(非相關理工系所)的。
園區主要產業P50 的薪水,碩士大概在33000~34000。
台積聯電都超過這個。而且還會視面談表現或是畢業學校而有增加。
現在呢??? 前幾大IC 設計公司的起薪,有的到7萬啦。

2000年以後,台灣族群鬥爭加劇,而且對大陸限制加嚴。
陸人來台管制繁瑣,而當時大陸發展迅速,尤其半導體、電腦資訊業更是大力推展項目,
所以很多外資把亞太或大中華區總部都搬(或設)到大陸去了。
這是台灣真正停滯的開始。

台灣現狀也不是沒救,我隨便想也一堆點子。
這是因為台灣體質以前培養的很好,只要大家一起相忍為國,只要5~8年就可以看到成效。
但那些奸詐無恥的小綠人一直在做分裂族群,拐騙民眾的事。
而藍白拖只要一被打上賣國跟破壞國土環境就動彈不得,笨到一個沒話說。
emerson76 wrote:
2000年以後,台灣族群鬥爭加劇,而且對大陸限制加嚴。...(恕刪)

講得好像2008~2016台灣經濟多強一樣,兩邊極端都半斤八兩

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今天應邀出席中經院經濟預測座談會,他表示,從2011年開始,我國經濟成長率就低於全球平均值,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產業大舉外移,不僅對整體經濟很大衝擊,也拉低國內薪資水準。

david818 wrote:
講得好像2008~2016台灣經濟多強一樣...(恕刪)


"這是台灣真正停滯的開始。" 你看不懂嗎????
我哪裡寫2008~2016台灣經濟很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