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筆電研發及降低成本的做法

【實用新型專利】只是唬唬人而已,真正的【發明專利】才有含金量。
在筆電這個成熟的產業內要申請到貨真價實的【發明專利】談何容易?
台灣的筆電行業主要是堆疊電路及組裝,本來就比較難碰撞出專利構想,而且,一個【發明專利】少說也要二,三年時間才能到手,專利到手後卻是歸屬於公司,在這種情境之下,有幾位員工願意花心力去申請發明專利?
再者,即使真有【發明專利】在手,也可能是脫褲子放屁型專利,品牌公司根本看不上眼,空有專利卻無法商品化,握有專利往往只是自爽而已。

練笑話是一種藝術 wrote:
與其想要降低成本
為何不想想要如何利用專利技術,或特殊規格,把價格賣高??...(恕刪)
明方矩 wrote:
歡迎從事筆電【研發】...(恕刪)

建議先對貴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以及生產流程做一個詳細的value stream mapping,把過程中的non-value added跟浪費去除(例如 樓上的螺絲,可以作DFX)
我個人是覺得PC&NB這兩種產品已經沒甚麼專利可以搞了, 手機可能還有吧,
不過樂見產品降價,
明方矩 wrote:
我發起這個話題不是指...(恕刪)

同意呀。
高明的設計本應如此。
我是覺得筆電的RD很辛苦, 被一直要求降低成本, 又得要維持品質...
其實經常是做不到兩者兼顧的...
幾十年來, 大的筆電代工廠應該也累積了龐大的組織資產
電路該怎麼設計才具有所需的可靠度
機構該怎麼設計才能維持所需要的強度等等的
這早就應該要有KMS可以查

前一段時間, 有拆過一台華碩的低價筆電(不是我的)
那品質與省料的程度... 真是令我傷心(跟我手邊的HP ZBook 15U 比)
但想想, 一台才兩萬元的15吋筆電又能要求什麼
能用就好, 偶爾當機無所謂

筆電想要不這麼苦哈哈
就要瞄準高毛利的產品
例如微星與技嘉, 一直走品牌路線
這幾年的電競筆電熱銷, 就讓這兩家公司賺不少錢
有高毛利, 才比較能推出品質好的產品
但這是代工廠在這波電競筆電的熱潮是缺席的


台灣筆電大廠確實都各自有一套 design check list,那份檢查表是從過去案例累積出來的標準設計法則。
法則雖然有,但在實際設計中還是會遇到不少例外狀況。
LED 指示燈漏光聽過吧? 這是古董級的問題,然而新設計還是有可能發生隔壁 LED 燈漏光過來的問題。
LED 指示燈耗電流有最高限制,這是工程師都應該知道的吧? 然而讓 LED 超過其合理耗電流的設計案例也發生過。
結構工程師都知道 Hinge 的基座及銅螺母必須有足夠強度,但是筆電內部空間有限,實境上往往逼的他們在設計 hinge 結構時走鋼索,少數筆電因而在正常使用下,hinge 的銅螺母會脫離其塑膠基座,甚至於塑膠基座都會斷裂。

shukae wrote:
幾十年來, 大的筆電代工廠應該也累積了龐大的組織資產
電路該怎麼設計才具有所需的可靠度
機構該怎麼設計才能維持所需要的強度等等的
這早就應該要有KMS可以查...(恕刪)
商品價格不可能無限制降低, 不然再過個十年二十年, NB要賣多少錢?

shukae wrote:
筆電想要不這麼苦哈哈
就要瞄準高毛利的產品
例如微星與技嘉, 一直走品牌路線
這幾年的電競筆電熱銷, 就讓這兩家公司賺不少錢
有高毛利, 才比較能推出品質好的產品
但這是代工廠在這波電競筆電的熱潮是缺席的


你要這些筆電廠走自我品牌, 創造更多利潤,
你應該去了解為什麼當初宏碁拆出個代工廠"緯創", 華碩拆出個代工廠"和碩"

esniader wrote:
你要這些筆電廠走自...(恕刪)

當然知道阿
但品牌之路也走得並不順利
毛利率依然很低, 其餘我就不多說了
在這麼低的利潤下能持續走品牌而不是退出市場
真的已經要拍手鼓勵了
但我們確實還是輸美國人一大截就是了

明方矩 wrote:
【實用新型專利】只...(恕刪)


路已經被自己走窄了,那還有什麼好談論的?
應該要去思考的是,為何還一直跳脫不出代工的思維?

台灣也是有品牌商的存在,這些品牌商,如何在世界上打出自己的通路?
你還在鑽研如何cost down 3% 時, 人家買來貼牌一轉手,就是15~20%的獲利.

搞好品牌及通路,才是能賺到錢的方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