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cavort wrote:
很多公司如果你公然打聽同事或洩漏自己薪資,人資直接請你走人...
這是職場禁忌沒甚麼好說的!
政府不是有公開數據嗎
薪資十等分位排名都有阿

---------------工資佔GDP43%
但是台灣薪資只佔GDP43%比例
GDP大約是接近5800億美元
台灣1100萬勞動人口 總薪資也就是大約2500億美元
利潤大約2200億美元
--------------------------------利潤佔GDP37%
利潤=產業利潤+地租+金融業的利息
其中利潤包括 廣義的地租(包括房租和房貸)大約1100億美元
企業利潤和金融業放貸總利潤1100億美元
一部分的金融業放貸利息可以看做是銀行貸款給實體企業進行擴大投資的
這種貸款加速了經濟實體經濟生產力的發展
一部分的金融業利潤則是推動虛擬經濟的發展 例如房地產....
這個沒有幫助只能轉移手實體經濟的利潤對,虛擬經濟將對實體利潤進行「二次再分配」
------------------------------固定資本消耗佔GDP15~20%
另外15%是固定資本資本消耗 900~1100億美元
也就是機器取代人力會磨損要定期維護的成本
並且這部分的比例隨時間越來越大
固定資本消耗還分為「無形損耗」和有形的磨損
馬克思曾經說過
無形損耗是沒辦法補償價值的
-----推測無形損耗造成的原因
只有有形的機器磨損才能把勞動新創造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IT革命導致無形損耗增加很快
無形損耗發生很可能是因為軟體設備這類淘汰速度太快 折舊太快
因為生產力進步導致的資本設備價格降低的太快
例如一台電腦和手機沒有開箱
只是因為新的更好的電腦手機出現就降價 一開箱就發生的無形損耗
馬克思分析這種損耗得不到補償,也不能從生產過程 轉移死勞動(資本)價值到新產品中
因此會降低利潤率,所以台灣的利潤率降低 是靠「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來彌補的
即不提高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 只靠讓機器設備效率更高資本更集中的投資來彌補
但是「資本有機構成C/V」上升的更快
即使利潤佔GDP比例提高但是因為「資本存量的積累」膨脹的更多更快
所以光靠剩餘價值率M/V(剝削率)提高,無法抵銷有機構成的增加,利潤率還是會下降的
abc003 wrote:
政府不是有公開數據...(恕刪)
今天這位教授和我之前獨立思考得到的結論很類似,想不到網路上2年前也有人和我想法類似,察覺出馬克思利潤率公式和皮凱提的異同之處,就是皮凱提跟本沒有去考察剩餘價值如何生產從而決定利潤率。
批踢踢實業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