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朋友去做建築小工,
一天1200元,
蛤!我記得2、30年前小更好像比這個多耶,
竟然薪資倒退(已不是新聞)。
不論資方、勞方都有許多無窮迴圈,
勞方薪資高,資方成本增加反應價格,
勞方再度抗議,產品再鍍漲價...
最後月領十萬,麵包一個1600元。
資方:人不好管理、抗議一堆,薪水又高,
改為自動化生產,
一裁員成千上萬,
這些人沒了工作消費能力低,
無法購買資方生產之產品,
反覆下去,
資方也獲得不到好處。
製造業就是成本考量,
除非是高端產品的自有品牌,
否則很難跳脫這個窠臼。
資方想當然爾往低資國家跑以獲得最高利潤,
薪資較高國家若無科技研發支撐可能也撐不過去,
但能力較不足的勞工變成為犧牲者。
台灣是以代工為主,
代工通常就是一個死動作重複做,
這更容易被取代。
台灣開發能力夠強,
但技術通常賣給世界廠牌公司,
無法自己經營,
即使自營成功也只有高端人員享受到高薪資待遇。
那一般勞工怎麼辦,
還是跟上面所述無窮迴圈,
除非找到一個無法被取代的地位,
這就是現實。
至於如何養活勞工,
這就是政府的經濟面考題,
希望不是只單純提高薪資而不改變整體產業結構才好。
abollar wrote:
薪資逾30K 新鮮...(恕刪)
ake999 wrote:
因為薪質一定會上漲
不然人才都出國去賺錢...(恕刪)
這可不一定
要看就業市場環境而定
比如需要密集勞力的市場,薪資就不一定會上漲
(如果政府一直維持外勞供給量,那薪資就不可能漲,老闆不是呆子)
至於人才會不會跑出去
那根本對它們沒影響,他們需要的是人力.而不是"人才"
所以你才看到每次只要基本薪資一上漲
國內的工商團體就反對,不管加的是一顆茶葉蛋.還是一台Benz一概反對
就是台灣根本還是停留在密集勞力產業
需要的是人力.而不是"人才"
(人才不可能會去領基本薪資)
台灣勞動力減少,反而消費市場會變小!
對老闆來說沒影響,台灣是代工產業居多
這些內需對他們沒有直接影響,溫水煮青蛙
就算你跟他說長遠對老闆來說是不利的,他們也聽不進去
就像社會成本摸不著.碰不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