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_cat wrote:
台灣大叫獸很多留美留XX....然後那些技術的專業內容很多講的也就半吊子,
幾個學生能聽懂????反正叫獸根本不在乎學生懂不懂,事實大叫獸很多英文書也懂不多,...(恕刪)
有人在呼叫我啊?
基本大家討論的這些事都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的現象,結果很多人把它們以偏概全然後就吵起來了。這種爭論實在很沒意義。
敢問erwin_cat念的是哪個大學,台灣教授一樣也有專業能力很強也有不怎麼樣的,哪種教授比例比較高就看你在哪個學校。台灣用英文教科書是因為1.根本就沒有人要把外文教科書翻成繁體中文。2. 台灣身為一個小國,只有走國際化的路。在大多數產業裡隨便走幾步路馬上就要跟歐美人士打交道,仰賴外國的資源。我們不像中國或日本,尺度大到可以把很多產業內化。3. 強迫學生學專業英文還是有很多好處。一旦學會了,第一手英文資訊以後可以自己取得,不再需要仰賴其他人翻譯。我教書的學校學生都看得懂原文書啊,沒有什麼"幾個學生能聽懂"這種困擾。
中國因為絕大多數學科都已經完全中文化,所以很多老教授其實根本不需要用到太多英文,英文題目他們看不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生代到年輕一輩的教授,因為許多也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也有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的壓力,他們的英文都有基本的水準。
我大學北醫畢業的,在我們那個年代(醫學)專有名詞一定寫英文,幾乎不去背中文。理由很簡單,各科老師幾乎都公布一條相同的規則:(醫學)專有名詞寫原文(英文或拉丁文都可)得全分,寫中文老師看得懂給一半,看不懂不給分。原因很簡單,原文名詞不會有疑義,中文名詞同一班裡十個人搞不好有11種講法(常常我們在討論時對同一個東西不同人會有不同的中文譯名,但我們都知道對方的那個名詞指的是什麼。)。也為了訓練同學們用原文不用中文,所以採取這種給分。
而念研究所時老闆有一套:「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我們把它當聖經看,學姊拿那套自己印了份影印本就寶貝的要死(那時還沒規定不准影印全本的版權規定)。畢業後有次在展覽看到四本一套的新版,問了合記9000NTD一套!四本疊起來厚度大概跟台灣版的「模倣犯」一套差不多!但有次在新生南路逛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時,看到這個的簡體中譯版,兩三百NTD就有了!我沒買下來的理由是.....裡面的中文我當時看不懂。不是看不懂簡體字,而是因為那本書裡面講述了各種緩衝液的配方及組成,全是中文沒有英文名詞,當時的我看不懂.........
人家幾十年前就把中文化做得相當徹底了,所以教授不懂英文又怎麼樣?你會因為法國教授看不懂英文就說他程度不好嗎?
說實話,許多機械領域的專家英語能力是不太行,
但是他在技術與經驗上一定超過您很多很多,
舉個例子來說日本有很多小型的工作坊,
在精密加工領域獨步全球,
是許多本土大型廠商的供應商,
他們生意往來的都是日本廠商,
就算要做其他國家生意,
也都透過其他日本大商社,
自然對英語能力的要求不高。
有些領域短期內台灣再怎麼比也比不上這些小工作坊。
這些工作坊當時在日本泡沫經濟下受創,
跟著家電等大廠在中國開疆闢土,
經過20幾年有的工廠經驗技術都被中國吸收,
成本也比當初的日本廠商低,
讓日本廠商節節敗退的也有。
以上的例子是告訴您機械領域,
並不只有把語文學好,把書看完,
如果您有心有能力可以評估轉去機械領域的頂尖學校,
一樣是唸完大學,後續的工作經驗也很重要,
也許後面10~20年經驗積累才是你人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