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筆電研發及降低成本的做法

舉個例子
筆電用的 65W 變壓器, 我拆過好多顆去研究材料成本
說出來你可能會嚇一跳, 一顆65W筆電的變壓器材料成本不用 USD$4.5

假設加上製造費用和毛利, 你賣給通路商 USD$5.5 (毛利賺$0.5/pcs) <-------代工毛利

通路上在市場販售,一顆隨便就是USD$10 在賣 (通路上賺 USD$4.5/pcs) <------ 通路毛利

如果再貼上原廠的品牌Logo (例如:HP) , 你一顆沒 USD$30 你買的到原廠的東西? <------ 品牌毛利

品牌和通路,才是能賺到錢的方法

毛利太低的案子,不如不要接.


台灣各家筆電大廠都有龐大產能的工廠,也有人數眾多的研發及品管工程師。
1.工廠生產線不能停
公司規模很大以後,經營者會感覺到像一個大家長,整個企業體系都需要用訂單【餵飽他】。
2.工程師手上不能沒有工作
工程師薪水都不低,不可能讓工程師閒著領薪資。
3.A代工廠嫌利潤低而不願意接的機型,B代工廠卻會搶著接單。
品牌客戶一但換了代工廠,下次就很難再給原代工廠訂單了。

練笑話是一種藝術 wrote:
品牌和通路,才是能賺到錢的方法
毛利太低的案子,不如不要接.
...(恕刪)
所以當實體製造成本空間壓到無法再壓時, 這些 NB 製造公司只好拚週轉率.
有大單最好, 沒大單就盡可能提升接單(案)數, 然後壓縮研發與生產時程, 過
去典型的的 EVT, DVT, PVT, MP 基本流程, 為了 schedule 快, 為了早日 close,
卡關條件其實都會一點一點放鬆掉, 品質自然會受影響.

在這種思維下, 很多硬體設計不當的問題, 一大堆都叫軟體的人去解, 有些
沒接觸這行的人可能很難想像 "某些" 機構共振問題是可以用軟體來解, 真是
夠會凹的! 從 root cause 的角度說, 有些問題根本不是軟體問題, 但改模, 改
板子, 換料, 打死不從, 就是凹軟體去調東調西. 然後 bug 全掛到軟體身上, 叫
SW RD follow up, 而 HW/ME 就趕忙再去弄下一個案子. (有時會有個戲謔的說
法叫做 "software 是萬能的, 什麼 bug 都能解" )

筆電廠, 其實早不僅在 parts/components 壓成本壓到極限, 甚至在流程上都一
直在偷(搶快). 我想, 樓主這樓講的也是挺令人感慨, 現況就是如此, 只要有客
戶有單, 收入足以養活工程師們, 加減也是接下來... 板階至整機這部分, 現在
各大廠水準都差不多, 這很難用像台積電用先進製程可以擴大進入阻礙這種例子
來比...
現在新款筆電的開發過程確實是這樣,公司在零件及結構上降本到達極限以後,如果還是不符合利潤目標,就開始動起【降低設計寬裕度】的念頭,於是某些零件就會工作在臨界點上。
然後又再壓縮研發工程師的開發時程,簡化品管流程。
新機種遇到功能問題時,就優先要求軟體工程師嘗試解決,甚至於放寬測試標準,在在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及耐用性。
對於消費者而言,消費者根本不會知道他所購買的筆電有上面所提到的情況。難怪消費者會覺的新款筆電越來越不耐用。

dancingra wrote:
有大單最好, 沒大單就盡可能提升接單(案)數, 然後壓縮研發與生產時程, 過
去典型的的 EVT, DVT, PVT, MP 基本流程, 為了 schedule 快, 為了早日 close,
卡關條件其實都會一點一點放鬆掉, 品質自然會受影響....(恕刪)
其實這種情形不是無解,是代工廠不願意投資跟轉型,
問題點在於業務的能力,
代工廠一直只有「接單」的想法,沒有「創造訂單」的想法,
有ODM的能力,但是沒有幫品牌廠規劃產品線的能力,
如果代工廠的業務、RD、PM可以掌握市場的趨勢跟消費者的需求,
有能力幫客戶做產品線規劃,我相信,只要代工廠有這個能力,
講什麼客人都會買單,而且客戶也無法轉單,
因為其他代工廠根本沒有能力做這一塊....


講簡單一點,就是現在市場上,很多筆電在我這個消費者的觀點,就是電子垃圾,
消費者買過一次,就會對品牌產生傷害,但是在這個資訊流通的時代,
有些人就會去查,這些筆電是那間代工廠做,
結果消費者間就會流傳某某代工廠的筆電不能買的「傳說」....

最近很紅的電競筆電,不是因為電競紅,而是,一般廠商出了太多不好用的「垃圾」,
導致消費者要買效能好的筆電,只有買「電競」筆電,說真的,有幾個電競實況主,
是用「筆電」在打電動的??
我知道的是,很多人買電競筆電來做一般用途....

微星跟宏碁,大概4~5年前開始做這一塊,現在慢慢收成了,
可是同時期DELL也有外星人系列,而且在消費者間有了很好的口碑,
很多人都想辦法要從國外帶進來,
請問代工廠的業務、RD、PM有看到這個趨勢去規劃產品,然後去說服DELL維持這個產品線嗎??


根據這棟樓的討論,其實我有發現幾個商機,樓主如果可以掌握並讓公司發揮,我相信,往後一年內的訂單,應該是沒問題的,

1.是耐用的「軍規筆電」或「工規筆電」,
所謂物極必反,廠商在COST DOWN極致後,消費者覺得筆電很容易壞,所以效能夠、散熱好、又不容易壞的筆電就會是特殊的「利基」市場,以前技嘉曾經有「兩倍銅」的主機板,微星有「3XUSB供電」、「軍規」的主機板,就是因為華碩那個時期的主機板故障率超高,結果本來極大的市佔率落差,沒幾年就被慢慢追上,微星也從退出、賠錢可能會收起來,現在變成電競領頭羊,後來技嘉又用「五年保固」把出貨量第一搶了下來...
現在中高階的筆電規格,應該可以用個5年沒有問題,可能筆電一般都只有兩年保固,如果代工商可能推出3年保固或5年保固的筆電,或許會有新的利基市場產生....

2.低溫靜音、高效的筆電,
據我了解,很多客人都是為了筆電散熱不良在傷腦筋,有些客人還要DIY把筆電殼挖洞,而筆電高轉速風扇又超吵的,很多人受不了那個噪音,四處想找方法處理,如果代工廠可以在多一點的重量跟體積下,把散熱弄好,我相信這也是另一個藍海...

創新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解決消費者的需求,代工廠的客戶雖然是品牌商,可是產品還是要賣給消費者,
據我觀察,現在很多品牌商的行銷跟規劃是「不及格」的,找到這個缺口,相信客戶的黏著度會變高,毛利也可以變高,
只是如何找到適合的人材,就看廠商的運氣了.....

明方矩 wrote:
歡迎從事筆電【研發...(恕刪)


你們可以從一台陸規白牌手機的設計展開成一台筆電,不用鎖螺絲,不必組裝,這樣就最省成本了,我估計可以設計出一台售價3000元左右的筆電,成本大概2000元

提供你們這個終極解決方案,卻會害了所有台灣的OEM/ODM組裝廠,為什麼?

因為,就算是你們做出了2000元的筆電,客戶還是會要你們降價
所以重點不是要降成本,你會降別人也會降,是要減少競爭,問題是競爭一減少毛利一提高了陸廠就會進來搶單了,所以建議你們,不必太花腦筋想新招
看同業有什麼新設計改一改照抄就好了,不要太努力想新招,你越努力只是讓整個產業壓力越大,只要抄別人的點子和別人同步就好了
另外就是公司的毛利越低越好,為什麼呢?因為你毛利低規模又大,陸廠就進不來,台廠就可以繼續佔據這個市場,至於公司的利潤從哪來?就從非筆電產品來啊

bbctank wrote:
其實這種情形不是無...(恕刪)


你有看過哪台車是有法拉利的馬力但是toyota的油耗= =?
低溫跟高效能永遠不可能是等號
就算是等號, 沒幾個人買得起
花錢做沒市場的東西,客戶在哪裡?
你今天壓低了幾塊錢又如何 , 沒有自有技術 , 人家買一台來拆一拆 , 馬上知道你錢省在哪裡 , 立刻可以跟進 .

不做長期投資培養出自己的新技術 , 就永遠在談壓低成本 , 做負向循環 .

bbctank wrote:
很多人都想辦法要從國外帶進來,
請問代工廠的業務、RD、PM有看到這個趨勢去規劃產品,然後去說服DELL維持這個產品線嗎??.(恕刪)

這個一直都是台灣ODM廠做的~~
這個利潤非常之高 因為我有做過
但是量小
以台灣前幾大的筆記型電腦公司來看
這佔的營業額 真的非常小一塊

另外Dell本來就不會砍掉這一條線
這本來就是有特定買家的市場
但這畢竟是小眾 一台十幾萬二十萬又超級重的筆電 真的沒那麼多人會買單
如果真的大推多項的產品 死的絕對是自己~
我參與的專案研發團隊在設計筆電時,根本不需要,不會,也沒必要去考慮降低成本的方案被抄襲的問題。
某些降低成本的方案是因地置宜的,因為主要零件是選那幾顆 ,CPU 是放在那邊,散熱管是那樣配置,所以....才可以減少一顆電容或者電阻。
因為那些降低成本的方式技術含量不高,別人說不定也不屑於抄襲。
再說,我們可能願意讓某顆零件工作在臨界點上,但其他團隊或其他公司或許不願意因減少一顆電容而減少【設計寬裕度】。
總之,現在筆電行業根本已經是【傳統科技業】,創新難,技術門檻不高,利潤低。

老公雞 wrote:
你今天壓低了幾塊錢又如何 , 沒有自有技術 , 人家買一台來拆一拆 , 馬上知道你錢省在哪裡 , 立刻可以跟進 .

不做長期投資培養出自己的新技術 , 就永遠在談壓低成本 , 做負向循環 ....(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