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掉下巴

叫人創業的最好腦袋醒醒



你們可以醒醒吧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我這篇有說明過


mountain1988 wrote:
邏輯真的很怪
首先 Bill Gates 不會對 MIS 有興趣,更別提去應徵,對應目前職缺是 RD
另一位郭大老闆也不是想當作業員,他很早想成為科技業成吉思汗
引用數據前請多看書,有自傳或是虎與狐都有說明
舉例也失真
企業如沒此職缺,hr當然不會用,你有看過 104 開 "創辦人"或是 "老闆" 職缺???


台灣軟體市場沒這麼大

另外台灣現在的環境也不可能讓郭董用當年的10萬資本創業

之前有提到台灣目前的創業環境,是高資本存量時代

創業活下來的企業平均要3400萬才可能生存 (來自中央研究院的資料)

以下是當初的討論 中研院的資料

我拿網路直播和夾娃娃來說,一堆人以為這是屬於小資本創業

但卻不知道產業是動態發展的 所有人氣不能往上衝的直播主就終將被資本競爭規律給淘汰

3年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入市場,賺到一筆相等於工資收入的廣告費,但是隨著競爭和積累 規模擴大+效率提高的趨勢

只有人氣夠高的直播主(累積到數十萬)才能生存,

在科技發展史上,報紙、電報出現和電視出現也有一波創業潮,最終一樣演化成資本集中趨勢

才有可能去雇傭一個專業的分工團隊,電視台裡面的分工人員、 美編、廣告、攝影師等等專業分工

並且在支付了他們龐大團隊的薪水成本之後還有盈餘,那就是「市場規模經濟」

而「分工的擴大」就會提高效率,效率要提高既要求「擴大經營和資本規模的提高」

那會增加資本的「集中程度」這就會提高創業門檻,例如台灣「創業門檻」可能是3400萬台幣創業資本


以下一段是天下雜誌提到的中研院報告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 20 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這是在短短 10 年、15 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南韓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 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 年來,前 10 大企業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 1987 年,78% 是中小企業,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 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見下表)。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 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30 年來大約成長了 7 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

以上節錄天下雜誌


abc003 wrote:
你們可以醒醒吧資本...(恕刪)
popyo wrote:
財富自由不是當"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收入"。
而是當"被動收入"超過"支出"。
當被動收入超過支出,你將不需要主動收入,所以達成財富自由。



即使是這種降低標準的「最低財富自由」

道理也是相同的


如果工資是W 每月固定支出是C 儲蓄是S

那麼W-C=S 總工資-每月開支=總儲蓄

每期固定儲蓄S元 在利潤率為r的情況下

「定期定額投資」,經過N期之後資本存量K會變成K=S*[(1+r)^N-1]/r

r*k=C時獲得「最低標準的財富自由」

r*S*[(1+r)^N-1]/r =C

最低標準的財富自由公式

(1+r)^N=C/S +1

把N解出來就是你需要的財富自由時間

在代入r=5% W=每年36萬 S=每年18萬 永遠不變的情況下 你至少需要20年

但r不變這是不可能的

r是一個隨著社會和整個經濟體不斷降低的利潤率

因此越來越少人有機會財富自由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

否則是犯了合成繆誤 可以去看前面幾頁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因為

(資本存量/國民總所得)*利潤率=總利潤在GDP中的比例

總利潤在GDP中的比例是一個介於0~1之間的數

(資本存量/國民總所得)的比值=儲蓄率/經濟成長率

這是根據索洛增長模型也可以得出的結論

當然馬克思比這種 梭羅-史旺模型(Solow–Swan model)「西方主流經濟模型」的結論看得更深入

他是從勞動力和資本的生產關係,由剩餘價值得出利潤來推論利潤率下降規律的


索洛模型- 維基百科





mountain1988 wrote:
樓主醒醒阿台灣有很...(恕刪)


10萬元可以阿 做吃的 而且只能小攤子做起 也太多人在做 風險也是成本
抓娃娃機... 已經太多機器了...
youtube上一堆撕逼其實都是在廣告 有變紅海的趨勢 如果是租屋的那...
他是廢話很多 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廣告當然不是做功德 搞廣告的都是老虎阿
樓主其實可以去搞學術研究 統計? XD
1.我覺得像吳寶春, 不認命, 執著跟堅持, 無論做那行大概都會成功(你不要跟我說做數學教授或偶像歌手之類的..)
2.世界上所有的理性選擇都是賭機率, 所以你是老闆看履歷甚至面試你多半也不給他機會
3.他這種人的優點沒有被發現機會很可惜, 很遺憾, 很無奈但沒辦法, 否則伯樂就不會傳為美談

因此, 這類實驗是鬼扯加無聊沒有半點建設性,
只是讓人有自欺欺人的藉口


porco0857 wrote:
在這裡你給人家假設 一個鐵匠一天只能做10個鐵釘,
但是 一群人來做 人均一天可以生產1000個鐵釘?
所以單位產量提高100倍??
這是經濟學之父說的? 還是你自己理解的?


鐵釘的例子,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之中所說



「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場大小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就無法鼓勵人們始終專於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餘物隨意交換自己所需」。(斯密,1776年,31頁)

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市場範圍和生產範圍也是相關聯的:

「有些職業,即便是普通的職業只能在大城鎮存在。如搬運工,無法在除了大城鎮之外的地方找到工作並得以生存。在荒涼的蘇格蘭高地,那些人跡稀少的小鄉村,甚至不可能會有制釘這一行業。如果制釘工人每天能生產1000枚鐵釘,他們每年能生產出30萬枚鐵釘。但在蘇格蘭的窮鄉僻壤間,即便像制釘這樣的行業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年不可能售出1000枚鐵釘。」(亞當‧斯密,1776年,31頁)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斯密對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理解是廣義的,而不僅僅侷限於常常提到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通常是指對於同一產品生產,其大規模生產的成本要低於小規模生產。斯密的理論是廣泛意義上的規模經濟,即大市場下的大規模生產,使得勞動分工成為可能—而勞動分工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有力因素。因而,市場規模提高了整個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不是對某一特定產品生產而言的。從而斯密用一整段話來闡釋這一觀點:

「我們應該銘記,製造業的完美發展得益於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的程度可以應用在各個製造業領域,但我們很有必要控制這個分工程度。市場的範圍決定了勞動分工的程度。」(亞當‧斯密,1776年,680頁)
這篇是要安慰得不到面試機會的人嗎?
現實的世界就是這樣, 沒有哪位長官敢錄取國小畢業的員工來做重要的工作.
也沒有哪位長官敢錄取工作經歷與年齡差異過大的人員.
有王永慶或蓋茲的本事, 就該自行創業去, 不須屈就.
廢話一堆~~
天時、地利、人合。
別忘了人的努力~~~

連勝文 也繼承百億家產,有幹出什麼大事業嗎?

跟蓋茲他媽有什麼關係~~
蓋茲他媽 你又知道 當時是靠他媽,而不是靠他的創意?

因為他家有人脈、有錢,就否定他的努力?

這理論也太偏激了~~

AAABBB3102 wrote:
廢話一堆~~
天時、地利、人合。
別忘了人的努力~~~
連勝文 也繼承百億家產,有幹出什麼大事業嗎?
跟蓋茲他媽有什麼關係~~
蓋茲他媽 你又知道 當時是靠他媽,而不是靠他的創意?
因為他家有人脈、有錢,就否定他的努力?
這理論也太偏激了~~


什麼天時地利,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受到 經濟和物理學規律的制約
人類不能違反經濟規律,只能選擇避開他,比如人永遠不可能造出永動機,但卻可以造出太陽能發電


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
PC-DOS是IBM PC個人電腦上使用的一種DOS作業系統,由微軟為IBM開發。

微軟在創業初期能夠當上IBM的客戶,得以在創業初期生存下去

微軟的MS-DOS當初就是接了IBM的單

如果蓋茲他媽不是IBM高管,他甚至就不可能讓微軟公司在脆弱的初創期累積第一桶金創業成功



這還蠻多人知道的啦,IT界人人都知道,但不要忘了比爾蓋茲是高智商俱樂部的,他的成功只是早一點跟慢一點的問題而已

拿比爾蓋茲來比很不妥當,他的智商太高了,他本身就大幅度的異於常人...,很多人很愛拿她媽來講,但真正的重點是他的智商跟他的興趣也需要他的智商





abc003 wrote:
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PC...(恕刪)
autoskin wrote:
這還蠻多人知道的啦,IT界人人都知道,但不要忘了比爾蓋茲是高智商俱樂部的,他的成功只是早一點跟慢一點的問題而已
拿比爾蓋茲來比很不妥當,他的智商太高了,他本身就大幅度的異於常人...


這你就錯了,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人類的剝削

印度有不少高智商的人存在,但是因為出生在印度農村而無法發展

台灣社會底層也有許多高智商人士

因為家境不好而遭遇不公平競爭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
窮人想靠「努力」翻身有多難?1988年出生於新莊工人家庭、以「清寒家庭力爭上游」之姿闖進台大窄門的年輕作家張慧慈,便深深感嘆:「就算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窮人身上還是背了30公斤重的東西……」


kcjeson1969 wrote:
一個70歲的妓女和20歲的妓女同樣是賣,她的價值是不一樣!
你會說科學家發明是勞動價值,
那資本家的發明和巧思難道不是嗎?
敵人努力付出的就是無價值完全抹煞他,他的價值就是剝削我們勞動者,這就是馬克思沒有說出來的話!
另消滅低端經濟的不是AI,是基本工資制度!不用AI,現在早已是進行式,沒有的話回收的人為什麼會那麼多,誰剝削他們?資本家?到底是誰?
很簡單但很難接受吧!因為你不懂經濟學!只懂政治學!
另我贊成基本溫飽制度,(不是基本收入),基於人道主義我們要讓同胞溫飽,但是你要上網的費用沒道理要別人幫你出吧!



你根本沒有區分甚麼是資本家和企業家

我在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這篇文章裡也說明過了

再現代「股份資本」制度下,資本家可以不必介入企業實際的經營,

因為資本家的這種介入和干預反而會降低企業經理人的效率

企業經理人可能只持有1%股份

剩下99%的股份和資本所有權是給華爾街的股東創造被動收入的

我樓上也指出過研發創造醫藥專利權的科學家 可以是印度科學家被雇傭給資本家打工

而資本家可以是沙特阿拉伯、歐美頂級富豪、或是富豪委託高盛,

投資「海外基金」、「境外基躺」著賺被動收入的一群人

也可以是富豪「信託基金」的權益人 委託代管,把財富隱藏開曼群島紙上公司避稅,

例如巴菲特就曾經說「我繳的稅率比我的秘書還要低」,美國政府應該要加稅


例如有人熬夜研究過天堂文件、巴拿馬文件的數百萬份資料 王永慶家族在海外的資產比在台灣本地更多

因此帳面上的台灣首富和實際首富不同




21世紀資本論作者 皮凱提 就論述過股份制公司經營管理到底是不是勞動價值

比如CEO或公司高管 都給自己股票分紅和選擇權

在本世紀中葉兩者的差距沒現在這麼大,後來導致這種差距從幾十倍擴大到了上百倍

答案是越靠近高層就越靠近資本家的

公司高管是透過公司內部的委員會給自己定價的

同時還有職務上的權力利用內線交易和質押自己的股份給銀行來拉高股價

這都不是透過經營而獲得的高薪 是一種剩餘價值

公司高管例如CEO的薪水是自己給自己定價的


因為他們有權利回購庫藏股

在利用資訊不對稱優勢和內線交易 質押給銀行和轉低壓股票高槓桿拉高股價來給自己獲利(資本利得)

已獲得股票選擇權和分紅


1.人類智商是常態分布和高斯分布的 極端聰明和極端愚笨的都是少數

2.但是人類財富卻是怕雷托分佈的(寡律分佈),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有正反饋效應

所以統計學上來講完全否定公司高管是靠自己經營能力或聰明才智高過常人300~600倍的收入


樂施會做過統計,如果把全球最富500人的財富總和大約等於最貧困的全球35億人口財富相等
根據彭博新聞社報導,500位最富有人士在2017年的資產增長總計達1兆美元。
根據樂施會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前8位元富豪所持有的資產總額已超越全球一半最窮人口的財富。
這最窮的一半人口包括印度和孟加拉類這類國民所得不足2000美元的國家 印度的窮人只有美國藍領階層平均收入的1/20
這500人可以裝進一架空中巴士飛機裡,卻比35億人的總智商更聰明嗎大錯特錯
是這35億人口的總勞動和貢獻遠遠高過500人 他們只是生在窮國被跨國資本剝削而已

全球富豪Top500之資產淨額由2000年不到1兆美元,至2015年已成長為超過7兆美元。
你以為這500人比35億人裡面智商聰明幾億倍嗎?35億人當中一個天才也沒有嗎 腦袋醒醒吧
他們只是出生在窮國 沒有資本可以剝削人再聰明都沒有用而已


concall81 wrote:
這篇是要安慰得不到面試機會的人嗎?
現實的世界就是這樣, 沒有哪位長官敢錄取國小畢業的員工來做重要的工作.
也沒有哪位長官敢錄取工作經歷與年齡差異過大的人員.
有王永慶或蓋茲的本事, 就該自行創業去, 不須屈就....(恕刪)


哈哈,這就跟網路常見的萬年文
比爾蓋茲,賈柏斯,祖柏克,都是大學沒畢業的
結果一堆念完大學的都領22K...

一點意義都沒有...


李安,吳寶春...
你覺得這些人會去HR面試嗎??
他們需要透過面試這一條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嗎?
需要花錢治裝,花時間練口條,每天丟10張101電子履歷?

看看笑笑就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