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以醒醒吧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我這篇有說明過
mountain1988 wrote:
邏輯真的很怪
首先 Bill Gates 不會對 MIS 有興趣,更別提去應徵,對應目前職缺是 RD
另一位郭大老闆也不是想當作業員,他很早想成為科技業成吉思汗
引用數據前請多看書,有自傳或是虎與狐都有說明
舉例也失真
企業如沒此職缺,hr當然不會用,你有看過 104 開 "創辦人"或是 "老闆" 職缺???
台灣軟體市場沒這麼大
另外台灣現在的環境也不可能讓郭董用當年的10萬資本創業
之前有提到台灣目前的創業環境,是高資本存量時代
創業活下來的企業平均要3400萬才可能生存 (來自中央研究院的資料)
以下是當初的討論 中研院的資料
我拿網路直播和夾娃娃來說,一堆人以為這是屬於小資本創業
但卻不知道產業是動態發展的 所有人氣不能往上衝的直播主就終將被資本競爭規律給淘汰
3年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入市場,賺到一筆相等於工資收入的廣告費,但是隨著競爭和積累 規模擴大+效率提高的趨勢
只有人氣夠高的直播主(累積到數十萬)才能生存,
在科技發展史上,報紙、電報出現和電視出現也有一波創業潮,最終一樣演化成資本集中趨勢
才有可能去雇傭一個專業的分工團隊,電視台裡面的分工人員、 美編、廣告、攝影師等等專業分工
並且在支付了他們龐大團隊的薪水成本之後還有盈餘,那就是「市場規模經濟」
而「分工的擴大」就會提高效率,效率要提高既要求「擴大經營和資本規模的提高」
那會增加資本的「集中程度」這就會提高創業門檻,例如台灣「創業門檻」可能是3400萬台幣創業資本
以下一段是天下雜誌提到的中研院報告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 20 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這是在短短 10 年、15 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南韓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 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 年來,前 10 大企業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 1987 年,78% 是中小企業,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 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見下表)。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 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30 年來大約成長了 7 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
以上節錄天下雜誌
abc003 wrote:
你們可以醒醒吧資本...(恕刪)
popyo wrote:
財富自由不是當"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收入"。
而是當"被動收入"超過"支出"。
當被動收入超過支出,你將不需要主動收入,所以達成財富自由。
即使是這種降低標準的「最低財富自由」
道理也是相同的
如果工資是W 每月固定支出是C 儲蓄是S
那麼W-C=S 總工資-每月開支=總儲蓄
每期固定儲蓄S元 在利潤率為r的情況下
「定期定額投資」,經過N期之後資本存量K會變成K=S*[(1+r)^N-1]/r
r*k=C時獲得「最低標準的財富自由」
r*S*[(1+r)^N-1]/r =C
最低標準的財富自由公式
(1+r)^N=C/S +1
把N解出來就是你需要的財富自由時間
在代入r=5% W=每年36萬 S=每年18萬 永遠不變的情況下 你至少需要20年
但r不變這是不可能的
r是一個隨著社會和整個經濟體不斷降低的利潤率
因此越來越少人有機會財富自由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
否則是犯了合成繆誤 可以去看前面幾頁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因為
(資本存量/國民總所得)*利潤率=總利潤在GDP中的比例
總利潤在GDP中的比例是一個介於0~1之間的數
(資本存量/國民總所得)的比值=儲蓄率/經濟成長率
這是根據索洛增長模型也可以得出的結論
當然馬克思比這種 梭羅-史旺模型(Solow–Swan model)「西方主流經濟模型」的結論看得更深入
他是從勞動力和資本的生產關係,由剩餘價值得出利潤來推論利潤率下降規律的
索洛模型-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