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這一代年輕人首要面對的產業變遷問題


inuki917 wrote:
機器手臂才160000可以操24小時連續一年一樣在保固內(恕刪)


先說明我不是機械界的~

好奇的是一台機器手臂才16萬NT?
這種價錢應該很多需要大量製造的企業會想用才對
尤其是勞力密集的產業

另外就是如果其中一台故障,是不是整條線就要停了
或是馬上可以用備用機上陣

世界經濟到現在已經進入發展的瓶頸,除了科技(尤其是民生科技),能源也是一大問題
蘋果iphone算是一個破壞性創新的產品了,才幾年就已經進到發展的高原期了
產品生命週期變短,企業除非更大量資源去研發,否則只能跟在別人後面撿肉屑吃
有些可能連肉屑都還吃不到...
企業為了生存(?),開始cost down,原物料價格降不下來,就開始想辦法降人力成本
用電腦作業比用人工便宜很多,於是以電腦取代人力,最先被取代的就是一些內勤人員

以前經濟在快速成長期,一件工作10個人做,每人月薪3萬,導入電腦作業以後只要3個人做,每人月薪給5萬還是划算
雖然電腦取代了這麼多人力,但由於電腦工業興起也產生大量工作機會,因此就業市場還算平衡
到現在連電腦產業都開始傳產化,也開始cost down,開始縮減人力,又找不到其他產業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時,自然造成失業率攀升,薪資也升不起來

大環境就是如此,往後的日子大概就是M型社會,錢往有錢人口袋流,一般人除非透過創業或其他手段擠進有錢人,大概就會是付出不等於收穫的情況

樓上有大陸同胞,我想大陸過幾年也會是這種情況,等經濟成長到達高原期之後...

純打屁~沒什麼根據~所以掛免戰牌

notagoodman wrote:
先說明我不是機械界的...


好奇的是一台機器手臂才16萬NT?

這種價錢應該很多需要大量製造的企業會想用才對(恕刪)


精密6軸手臂大概16萬....美金
光driver軟硬體就要200萬台幣

所以日本身為機器人大國
還是拼命到越南設廠
inuki917 wrote:
你應該沒感覺我下了什...(恕刪)


機器人很管用是事實,不過推論到要如何替代人工也未免想太遠.

無論機器如何精巧,演算符合高明,電腦輔助設計是如何智慧.
終究是會犯錯的人類去設計的,或多或少都被埋入bug.
機器人有多少,就需要更多的人去維護它,人的工作依然在,只是換位置罷了.

表面上機器必然會大量取代人工,不過當產品產量需求超過人的需求,這時部分機器反而變成多餘,
甚至部分回歸由人工處理,形成產品特色.所以人和機械並不永遠處於競爭關係.

另外,大一統論跟偶然與必然是啥關係? 愛因斯坦並不喜歡機率.
任何旋轉下的材料與量子運動的同步關係? 量子力學沒有軌跡的概念,看不懂什麼是量子運動.
機械的世界,實在太玄了.

umts wrote:
機器人很管用是事實,...(恕刪)


其實你的思考角度很棒很穩
我以前在加拿大受訓時沒被震撼之前,想法其實是跟你一樣的
又以台灣的規模市場來說當然更不可能有強烈性的自動化衝擊
在我提供的連結當中有強調被賦予的"無意義職位"和"機器人"的關係
這2者關係也可以GOOGLE延伸閱讀,或許還能讓你有其他想法
在多樣性的部分產生必要職位不受認同的原因
是來自於技術核心被模組化包裝的隱憂,PC.手機.汽車皆是如此.
汽車業所產出的問題車種,也是你提到的BUG,自動化也確實會產生大災情.

某家製作機器人的知名大廠工程師受訪也曾提到
他們開發的東西自己廠內也在用,自家機器人慢慢也替代人力製造"自家機器人"了
也提到了你說的關鍵,研發職位確實增加,但總員工數卻還是向下遞減的
瘦身大裁員但產能不減的世界大廠名單也可以參考我的連結...

<題外話>
說到"偶然"與"必然"和物理哲理那時,實際意在暗示"兩大基柱"
在5年前我們每個隔週星期四會有個思考會議
當時只是跟進矽谷某些公司的創意思維選秀,所以收斂的答案是複數的
並且對於目前票選最佳論提升加權來作為未來新進人員的考題
同樣的,同事在Mensa內也曾引用探討,也引起不少回響
好玩的是答案方向一樣,大一統.萬有理論的方向都可以媒合
雖然我不能公布答案,但可以給一個思考方向
先從Harmonic Oscillator & Quantum Harmonic Oscillator建立概念
旋轉的思維>原子特性>宇宙型態>UFT>M&Superstring>TOE來延伸閱讀
我先說愛因斯坦無疑有著強大肩膀的巨人,但他最後是站在"必然"的立場直到死去
"偶然"沒有放進去是後期的理論發展被包含在內,這就不能怪愛因斯坦了
這兩大基柱演變到現在物理哲理潮流,有一個我們時常都能見到的東西能解釋一切
當時只要能說出來的都會拿到最高加權進入公司.
目前機器人化的生產線,像是瀋陽,上海有幾家自動化的機器人公司專門替車廠建造產線,真的獲益的部份不是單純省人工,而是提升組裝焊接品質。

反而是某些需要大量人工的工作,卻可以9成被機器設備取代。
大陸因為內需夠大,有些專業設備不算機器人,確是一條線可以省下300人的手工。

至於南北車的高鐵項目國產化目標,目前還停留在購買國外關鍵零件and係統, 做係統整合工作。
兩集團加起來1900億人民幣營銷,半數以上獲利來自於地鐵,成軌,貨車項目。離真正國產化還有段距離。

大陸很多資金雄厚的國家背景產業,其實還是停留在參考國外技術接段。
成果論,像是戰機 高鐵,就算是成功的,雖然方法論來説這是破解參考而來。

機器人化革命成功與否,還是回歸商人對投報率的計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