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comboy wrote:
台灣小孩浪費太多時間留在學校學一堆沒用又阻礙思考的垃圾課程
歐洲人上課時間只有台灣小孩的一半,但科技各方面並沒有比較差

以前看過科技報導介紹各國教課書比較,就會發現理工方面如數學、物理,台灣小朋友的課程不但沒有多,反而愈教改愈少,低於美國最低標準,與先進國家比,在平均水準之下。

台灣的問題在於太過於政治第一。比如背多分式教育,再怎麼教改都不會廢除,因為這樣可養出一堆不會思考只會服從的笨蛋,太吸引人政客了!然後還有一堆為政治服務的歷史、母語課程

教育小孩獨立思考,對國家只好不壞,但當政者很難開放胸懷

至於古文,反而極有助於獨立思考。我就不信研究完諸子百家,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除非都是用死背卻不想
台灣的教育核心意義本來就是讓年經一代競爭力越來越差啊
占用一個人最黃金的時光16年...
等等,聽說現在幼稚園中班大班也要學一堆有的沒的,所以是18年

硬塞一堆根本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搞了一大堆噱頭自以為好棒棒
結果真的畢業就要面對22k,甚至連22k沒有但是休假很少工時很長的工作
然後開始怪現在年輕人不懂變通、不能吃苦
我怎麼知道那是什麼鬼,過去18年跟我說只要會讀書的到底是誰?

然後從國中一直學到高中大學的法律、以及要奉公守法的概念
等到出社會才知道社會不是這麼一回事,台灣老闆都希望可以用廉價勞工或低價勞工
勞基法,那是什麼? 能吃嗎?
你要不要去多找幾個工作再跟我說台灣有沒有勞基法?

現在的教育本來就越來越商業化了,過去教職者的神聖也早就變成墮落了
(少數優秀老師跟老闆抱歉,我是說普遍現象)
現在根本早就不會尊敬老師了,反而過去一些很扯的老師到現在都還賭爛的要死


Lisa_Hsu wrote:
另外一篇你發起的討...(恕刪)


完全站得住腳哦!老實說,古文跟說話或者文章的關聯性是有,但是沒有很大。

舉例來說,工作常常會遇上有人要跟你商量一件事情,但是講了十分鐘卻沒有一個重要。這就是不會說話。
報紙上,也常常出現一篇投稿,讀到最後搞不懂讀者最想說的是什麼。

但是這些都是高知識分子,常常會犯的錯。

所以讓我來排中文課程的話,我會先把「說話方式」跟「文章表達」,排在古文前面。
因為找到工作,遠比古文來得重要!

只是台灣好多書呆子,明明走錯路了,卻還想盡辦法安慰自己!

fkang2 wrote:
請不要偷換概念,不...(恕刪)


我生活中要看醫生,所以我也要學醫?
我生活中要上餐館,所以我也要學廚藝?

見樹不見林,是台灣書呆子最常見問題。

從小到大花這麼多時間讀書,結果畢業後沒幾年大部分的都忘光光,卻還自得其樂!

skyprayer wrote:
知識性不代表實用性...(恕刪)


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舉例。

你認為英語老師一天教15個單字跟30個單字,有差別嗎?

以我自己經驗來說,絕大部份人都是沒差別的。
只有極少數的人,它們善於讀書或者語言天分好,所以可以完全吸收。

但是台灣教育就是以極少數人為範本去設計。
而且很多人還天真的幻想,製造出一百個讀書人,社會就會自己跑出一百個相對應的工作。

所以流浪教師,30K的台大畢業生,這些笑話就源源不絕產生。
Lisa_Hsu wrote:
以前看過科技報導介紹各國教課書比較,就會發現理工方面如數學、物理,台灣小朋友的課程不但沒有多,反而愈教改愈少,低於美國最低標準,與先進國家比,在平均水準之下。

台灣的問題在於太過於政治第一。比如背多分式教育,再怎麼教改都不會廢除,因為這樣可養出一堆不會思考只會服從的笨蛋,太吸引人政客了!然後還有一堆為政治服務的歷史、母語課程

教育小孩獨立思考,對國家只好不壞,但當政者很難開放胸懷

至於古文,反而極有助於獨立思考。我就不信研究完諸子百家,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除非都是用死背卻不想...(恕刪)


台灣小孩浪費太多時間留在學校學一堆沒用又阻礙思考的垃圾課程
歐洲人上課時間只有台灣小孩的一半,但科技各方面並沒有比較差

以德國而言,小孩上完小學四年的基礎及人格課程教育後就被分為三部份人

1.職業養成教育-->對抽象的課程理解能力較差,但喜歡動手動腦在玩樂的小孩,培育他們實踐能力-->約6成的學生選擇這條路,最高可以到技術類研究所

2.實科中學--->對抽象的課程理解能力中等,培育他們實踐能力與專業養成,如未來的工程師,會計師,醫師...等,產業的研發主流人才,-->約佔2~3成的人選這條路.可以走向技術類或學術類研究所

3.文法中學--->專門培育研究型人才,約佔1~2成,主力走向學術型研究所

在德國原本是沒有大學制度,應歐盟要求才改制

按社會的結構區分出三種人,這樣的區分方式,造就了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半左右是德國人

工業科技在世界獨樹一幟,非常重視專業能力養成,博士普遍不會比技工好,社會分工明顯

-----------------------------------------

台灣這種教育,造就了甚麼??6萬多位碩博士的流浪教師???博士炸雞排??學養差,品德差,能力差的人特別多,要求一堆學生去背古文寫文章,有造就出一位文學家?哲學家?經濟社會學家???物理,化學...科技類的諾貝爾獎得主嗎???

看到的頂多就是一堆無法養活自己的啃老族,能力差但自命清高的文儒

------------------------------------------
背古文怎能提高小孩的思考能力???你想太多了

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

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以歐洲而言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

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的情感。

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台灣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tom7629 wrote:
所以讓我來排中文課程的話,我會先把「說話方式」跟「文章表達」,排在古文前面。
因為找到工作,遠比古文來得重要!


蠻認同的

我覺得很多大學教授,都要好好上這門課

畢業十幾年了,現在回想以前的大學及研究所教授,

很多大學教授,可能是博士畢業就到大學當講師或助教,其實他們

課堂上講的理論無法與現實連結,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實務經驗,

沒有實務經驗的教授,授課內容實在很枯燥乏味,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更慘了

所做的研究在現實中根本無法商業化,目的就是要發表一篇點數高的論文,

能讓他早點晉升為副教授或教授,並不是所有教授都是這樣,

但據我所知這類的教授占大部分,這種體制下的教育,真的就是讓台灣

競爭力下降,國立大學都這樣了,不敢想像那些私立大學或是私立科技大學

的情況。

tom7629 wrote:
我生活中要看醫生,所以我也要學醫?
我生活中要上餐館,所以我也要學廚藝?

見樹不見林,是台灣書呆子最常見問題。

從小到大花這麼多時間讀書,結果畢業後沒幾年大部分的都忘光光,卻還自得其樂!


tom7629 wrote:
完全站得住腳哦!老實說,古文跟說話或者文章的關聯性是有,但是沒有很大。

舉例來說,工作常常會遇上有人要跟你商量一件事情,但是講了十分鐘卻沒有一個重要。這就是不會說話。
報紙上,也常常出現一篇投稿,讀到最後搞不懂讀者最想說的是什麼。


真的不知道你想說什麼。


如果你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古文的機會不多,所以不要去學他。

那你錯了。請不要用表面的結果,去否定潛在的得益。

先不說我舉了那麼多例子,古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不是你忽略他,他就不存在的。婚喪喜慶,人生哪一件重要事沒看到古文?

就拿結婚證書來說,沒古文的基礎,現在寫不出,以後看不懂。

你一直強調「說話方式」跟「文章表達」,但我想你大慨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有好的「說話方式」跟「文章表達」,邏輯架構是骨,內容豐富是肉。

要想言之有物,內容豐富,你是繞不開古文的。

------
不再回了,我追不上版主的思緒,我輸了。

fkang2 wrote:
真的不知道你想說什...(恕刪)


台灣現在有多少讀書人,他們因為「言之有物」,找到了好工作嗎?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如果以為師父引進門,就是保證,那麼不管讀不讀古文,受不受高教,都不會改變優勝劣敗的宿命。

凡事找極端挑語病,不會讓自己突出,只會陷入牛角尖的死胡同裡而不自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