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遇到公司是製造業,運輸業,服務業,醫院等365天幾乎無休的
員工需要排班的 影響就大了
主要是目前的規定 比之前較無彈性 並且時數減少,會增加排班的困難度
目前的規定下,除非是多請人 不然就是多付加班費
問題來了,要多請人,很多製造業根本找不到人,才會既有員工一直加班,而且很多行業 有其專業性,要用派遣人員 也不太可能
找不到本勞,就只好多請外勞,但外勞也有額度限制,最新聽說 因為加班時數變少,很多外勞都想解約
要自動化,很多行業還做不到,不然廠房 生產線還要重新設計過
接下來
就有人說底薪提高,就有人來了,雖然這樣說沒錯,但知道為何作業員 底薪不高,都靠加班費來增加薪水嗎?
因為就公司的觀點來說,景氣循環的cycle 比之前來得更不確定,可能這個月滿載,下個月Idle,接下來又滿載
不用這種方式 對製造業而言 成本會增加很大
接下來
又有人說 台灣就是很多這種慣老闆,無良企業.問題是 台灣很多企業就是在這種不斷擠壓成本模式下,才生存下來.
至少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就業率
台灣製造業面臨的不是只有跟台灣企業的競爭,還有海外,尤其是跟大陸
產業升級過慢 跟外移,造就台灣代工製造業 現在的宿命
另外一例一休 對各行各業的人事成本,要看排班的 佔整個公司的人數跟成本而定
若整個行業的供應鏈 從上游到下游的公司,若家數多 而且每家都因為一例一休而增加成本,到最下游端 影響就會很大
好處是缺人情況下 到處搶人,底薪應該會被拉高一些
landos wrote:
很多人話都沒講完 !!
依經濟學供需平衡來看,既然消費能力變差,消費變少,為什麼製造業或服務業要 "多請人來加班" 來生產過剩或增加人事成本?
所以你家馬桶是等要大便時才買嗎?
還是你以為看不見的那隻手,從一例一休實施日起,
所有勞工不加班,薪資立即減少,牛排馬上滯銷,王品當天倒閉。



還是你覺得當薪資減少2成,我飯就吃8分,
手機就不買電池,
電腦就不裝記憶體,
開車就開8成里程,2成里程走路上班,
所有各式消費一律打8折,
正常人也是維持基本民生需求先,
然後某些財貨可以用次級品,
薪資減少的2成最終大都落在非必要性財貨。
而各行各業在不確定營業額實質變動以前,
本來就先按照常態生產規模在生產,
再依狀況調整,
而一例一休後,初期要維持生產規模,
人事成本增加本來就是必然,
最終帶來物價上漲。
而企業也不想人事成本增加完全轉嫁到消費者,
因為那會降低競爭力,自然不願意付高額加班費,
這時,大量進用臨時人員,使得員工領不到加班費而實質薪資降低,
企業漲價幅度也相對溫和,
這時失業率下滑,人人有工作,總統順利連任。
然後才會開始消費力下滑,經濟發展停滯,百業蕭條,
企業開始調整人力配置,
臨時人員全留用以基本工資聘用,原有高薪人員一律汱除,
失業率再度上升,薪資進一步探底,
台灣進入亡國。
以上,三更半夜夢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