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事成本支出增高了,
只好提高售價,從消費者身上賺回來。
而不願意或無法提高售價的,就只好從別的地方減,
像是縮減人力(服務),例如前面舉例的醫院,
或是提高自動化比例,像是自動收費機、自助點餐機之類的。
今天去新莊的IKEA,發現連10元雙淇淋都變成投幣的自動雙淇淋機了。
此外因為加班費太貴,
所以雖然樓主舉例的假日加班費變高了700->1900,
但事實上你連700都沒得領,
因為一例一休的關係,老闆不會讓你加班,寧願請工讀或派遣人力。
所以勞工如我,
休假變多了、加班變少了,
實際每月領到的錢卻也比以前少,頗有被減薪的fu。
再加上因為一例一休而物價變貴了、服務縮減了,
生活壓力就更大啦!
而也有許多本來就不太賺錢的老闆們,
因為無法應付人力或自動化成本的增加,乾脆選擇關門大吉。
所以大家都說這是個勞資雙輸的法案!
就連資方也是很M型化
有的是很賺錢的資方
但更多的是撐的很辛苦的資方
很多人都會說 撐不下去不要做阿 為什麼要壓榨勞工?
但民主自由社會本來就是非常多元的社會
有的人在意的是薪水
有的人在意的是上下班時間
有的人在意上班的氛圍
有的人在意同事有沒有正妹
同一部勞基法很難滿足所有人
而一例一休把路踩的更死了
而經商本來就是要賺錢
如果今天我花一個月5萬請一個人 她一個月可以幫我賺10萬 誰會不願意?
今天最大問題是台灣這間公司在世界上的經營績效越來越危機
公司本身不賺錢 誰倒楣? 當然是員工=基層人民
難道20年前的老闆都很佛心薪水都給超高福利都超好嗎??
當然不是阿 是20年前台灣這間公司經營績效很好
所以下面的人才領的相對滿意
只要能賺錢 誰會不願意出高薪請人
政府想辦法開始規劃下一個20年的重要產業遠比搞這個一例一休重要多了
賺錢的企業對這個制度,可能不是錢的問題,是原來培養一個熟練工人可能要三五年,趕貨時,這些人可以加班生產,淡季時,正常上下班,甚至大家還很清閒,但是現在問題來了,旺季時沒有人可以加班,沒有足夠的人力,短期內也找不到會做的人,這會直接降低企業生產力,也就是會直接影響台灣的GDP。
其次,台灣「最低價」已經搞到很多企業其實只是勉力求生,以前制度大致損益兩平或小賺,老闆不願放棄,也放不下已經有感情的老員工(不可否認確實有很多企業主是社會責任在支撐),但是這種綁手綁腳的制度,還會提高人力成本的制度,對這種企業會是很大的打擊,這會讓很多企業主「不如歸去」,或被迫「歸去」。
時間久了,大家就會找到應對的方式,包括增加支出,包或增加員工數量,包括走法律邊緣,包括前面大家想到的旁門左道,包括不符成本乾脆關閉營業,包括員工薪水打折,等等,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小英總統跟官員們的生活或工作型態。
大家都說薪水20年來都沒漲,其實這20年來政府修的法令,讓老闆在每個員工身上的開銷,大約已經增加了1-2成,薪水沒漲嗎?但老闆確實養員工越來越貴,而且員工還都完全無感!
台灣沒有天然資源,就是靠人力而已,降低人力的貢獻度,美其名為勞工著想,但實際上,以整個國家來看,人力不投入,哪裡來的產出?
這個民粹的政府---應該只是為了討好勞工吧!其他......應該都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