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提到“上升的產業”是快速升遷及獲取高薪的選擇,因為這類產業在高速發展,市場尚未定型,因此有較多的機會,過去10年的互聯網產業便是一個例子。
幾大Consulting firm 在台灣能精挑細選,但在別的市場也許不是頂尖人才的選擇,在日本的外商的確不是在地求職的首選,日本頂尖人才都希望進本國的大企業進而爭取外派的機會。
過去工作常和 McKinsey 合作,即使是台灣的 case 都常常和上海的辦公室聯繫,後來了解到因為台灣的大型案子不多,因此主要的團隊都 base 在上海,這就是市場地位下滑的結果。
開放競爭才能刺激進步,但台灣因選舉的關係,不論哪個執政黨都選擇和現有的財團合作,使得台灣的商業環境保守且封閉,不僅外商進不來,本土廠商也出不去,看看銀行產業的“亞洲杯”一事無成便是明證。
台灣人才的當務之急是把就業市場鎖定在亞洲其他地區,培養本身的專業能力以及語言能力,準備自己去打亞洲杯,求取高薪。
iamaminimalist wrote:
既然你自認為是人才
怎麼會連ATM匯款三萬就困擾你呢大笑
我每天在網銀匯款幾十萬上百萬怎都沒限制?而且不用手續費!
只會抱怨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算人才嗎?大笑...(恕刪)
這我倒是認同您的說法...
很多事務.不能只從一個方向去碰壁..
會計科目可以變更.用途可以變更.甚至....嘿嘿嘿..
tony333324 wrote:
你確認你是人才? 人才也是要經驗累積起來的, 不是多讀2本書叫人才........ ...(恕刪)
經驗是一回事
教育訓練又是另外一回事...
看樣子..
很多公司都只是要即戰力..
規劃是一回事..細節又是另一回事..
台灣習慣上一個人當作兩個人來用..
經驗應該是用在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而不是您所提到的 routine ...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台灣制造業早早就已經完成階段性目標與任務(25年前就該交到下一棒了。特別補充說明,一堆
看不懂的人在昏頭:"交到下一棒是指:要將資源全力的扶殖、交棒到下一個殺手級的產業與
項目上,而非這種「簡單」籌資、開公司的傳統製造業方法,一直霸佔所有資源,因為這些
大老早已不思索如何開創,只思索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下,獲利、costdown",而政府也一直縱容
製造業的無限上崗.............無為無能的政府,是最可悲的。),但卻呈現老而不死
,打死不退的現象,主因還是政府政客,以及一堆上個世紀佔著資源不放,且一直以這種偷懶
模式寄生的「業界大老」,不思進步與轉型,只想著把手上的資源把持住,用力的吸血。
連帶的是,在這種工作生態環境下,你能見識到的、學習到的,都是脫節的東西,環境影響人的
高度與視野,所以台灣人才走出去的限制也就在那邊了!製造業可以有,但是要精不要多,留下
有競爭優勢的,其他就不該放任,因為實在將台灣稀少的資源都掠奪光了,但卻提供、回饋不了
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