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只能當阿宅... wrote:
因為歐美現代工商業...(恕刪)
這不是主要原因
而是每一個國家對於社會的掌握程度不同而有分別
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下
是必須國家制度面掌握社會程度很高才辦的到的
17世紀前,當時的中國還是掌握具大優勢的
(比如當時的俄國,便是遭遇滿清的力量,擴張才被擋下)
原因就出在東西兩地的制度面不同
舉一個例子,你就可以知道東西雙方對社會程度的掌握狀況
冷兵器時代,歐洲所謂的大戰役
比如十字軍東征,最多也就是幾萬人
但是在中國,早在秦王朝時期就可以發動舉國式的滅國戰爭
也就是當時17世紀中國,可以詳細掌握社會的每一分資源
但當時的歐洲,還處在城邦式的國家架構
收取稅收的成本極高(國家的發展來自稅收)
以致於法國等歐洲強權,還有"窗戶稅"這種不可思議的稅收
原因就出在當時的稅收成本太高
而取用的簡易稅收制度
但到了18世紀後
中國面臨外敵的侵入越來越無力,主要就是制度設計面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資源無法集中的後果,就是推行工業化永不可能
到了中日戰爭時期
日本已建立現代化國家,制度面已經完善
(當時的日本徵兵制度,原理上可以徵召將近500萬的現代化軍隊,還不包含後備部隊)
而當時的國民政府雖然號稱四萬萬人口
可是實際上能徵召到"能用"的兵力,不過將近200萬
(而且有一部份還是文盲,沒接受過現代軍事教育)
制度面的差距早在滿清中期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工業化只是催化劑!!
要印鈔票,要挖礦,很明顯台灣辦不到,直接放棄
產出要高附加價值,台灣也是辦到過,當年蓋個加工出口區生產雨傘球鞋也可以賺到一筆,畢竟那時代我們不用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競爭誰便宜。電腦起飛的年代靠著生產周邊或是系統組裝也賺了一筆,不過現在需求少了,毛利也沒了
下個可以賺到高附加價值的機會在哪裡我也不知道。如果有誰可以發明替代核能的潔淨能源,有誰能寫出取代Windows的作業系統,或是發明從海水當中提煉貴重元素的能力,那機會就來了
除此之外怎麼看這個國家都沒有機會有源源不絕的錢流進來啊,靠農業和觀光實在不是太靠譜
地下埋礦產的例子很多,比如中東石油國家,這個大家都知道。又比如澳洲,俄羅斯,加拿大,國土廣袤,人口稀少,森林、礦石之類的,每年賣賣資源國民就吃飽了,再搞點工業農業服務業,就過得很好。
如果資源不多人口又稠密,就只好靠工業化了。你能買進原料加工成產品,就能賺錢。同樣價格下你的產品C/P值高,或者你能造的東西別人造不出來,就能賺大錢。比如台灣,以台積電或聯發科為例,產品有競爭力,一個公司能有幾千、幾萬個年薪百萬的人。這些企業的人賺得多,消費能力強,造房子的才能賣出房子,開餐廳的才能推高價大餐,賣車的才能賺到養家的佣金。如果類似台積電規模和盈利能力的企業台灣能有100家,雇傭500萬百萬年薪的人,那麼剩下的人靠服務業賺錢都能過得很好。
但是要賺大錢必須在技術上領先,必須有好的教育體系,還要有好的法律和政府決策。這方面...
皮日休 wrote:
歐美國家有能力的人...(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