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人的薪水都這麼高嗎?


autoskin wrote:
台灣光米就差多少了...(恕刪)



中肯
大家好!!
薪資結構本來就不一樣啊
薪水高
一般民生必須品不貴
但是稅金,保險,都很貴
房屋稅1%以上,再加些有的沒的
一間3500萬台幣的房子,每年房屋稅大約50萬左右
念大學如果沒有本州優惠,到外州念,學費加上吃住,也是一年要4~7萬美金
到了美國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比較節省了
劉小嘟 wrote:
中肯...(恕刪)
怎麼覺得這種比較文也已經是月經帖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演一次
美國只要扯到人工都很貴,尤其是需要比較專業證照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會學著自己DIY
例如電工很貴,handyman就沒那麼貴
大城市(含衛星城)墨西哥裔比較多的地方,常常可以在小型商場看到他們在路邊等人僱用
就家裡有什麼雜事粗重工作需要人力的時候,去聘這些臨時工
會比找專業的便宜,但是品質沒擔保
物價要說比台灣便宜,要看品項
而且我個人覺得大多數情況是薪資物價對比之下顯得比較便宜,未必是單價真的比較低
此外美國coupon很多,每間超市都有自己的會員卡,折扣也很敢給
所以如果比較謹慎用度,盡量買減價品的話,花費確實可以控制得不錯
至於看醫生很貴這一點,嗯⋯確實很貴,沒有保險的話⋯
前面有人提到急診室,我是沒上過急診室,不過前一陣子有去過urgent care
我有保險,看醫生,抽個血化驗一下,自費額是15塊美金(藥另外自己去買)
這樣算很貴嗎?我覺得是還好啦,雖然換算回去台幣,可能很多人會說五百塊台幣多貴多貴
不過沒到幾百美金那種程度的⋯
牙醫的話要有專門的牙科保險,費用相對也高不少
我最近剛好做了牙冠(dental crown),瓷牙一顆自付額是四百四十鎂,差不多一萬五台票,跟台灣的瓷牙牙冠金額也沒有差很多
近來因為身體不太好,連中醫都去看了(想說調理身體看看會不會不要一直生病)
結果發現保險竟然連中醫都有給付(把脈、針灸)
兩地醫療費用差異大,個人覺得最主要是台灣的醫療費用過低(健保太好用?!)
當然美國萬一沒保險,那看起醫生絕對很恐怖也是事實
只是有全職工作的話,多半就會有醫療保險啊⋯
水電瓦斯這種要看個人控制,我之前在另一篇回文裡就提過,我們家算是比較謹慎節能的,所以這方面花費平均起來不算太高
(夏天電費高,冬天瓦斯費高)
至於教育費用⋯嗯⋯我是還沒有小孩啦,不過美國如果一路唸公立學校,一直到高中都是免費的啊
(而且忍不住偷說一下,公立學校不能查小孩的身份,所以就算是外國人、非法移民的小孩,在這裡也都是免費就讀公立學校的)
大學真心貴,就算是居民也不便宜,所以我認識的美國人,很多都有學貸
還貸觀念也跟之前曾經被台灣鄉民大罵的九把刀一樣,就是按月繳貸款,薪水提高之後,有的會提高攤還金額縮短還款年數,但也有的就繼續繳原設定金額,總之就慢慢還
但是因為前幾年景氣不好,大學、研究所費用又越來越高,其實美國也蠻多人在討論一定要拿到大學文憑的必要性跟意義

艾莉絲. wrote:
每個全職碼頭工人,...(恕刪)


美國薪水高,但稅也很高、開銷也很高
54706 wrote:
…澳洲,你可以看到這裡的社會真正做到職業不分貴賤…
…我家附近有一條豪宅街,第一戶是個土木工程師,隔壁是個鐵路局電工、對門是個裝鋁門裝的,再隔壁是個在家炒股票維生的。其它還有越南人開美甲店、馬來西亞人開小吃店的。...(恕刪)

我不知道你住哪條街,但我很確定你寫的那些在澳洲只比打零工的遊民好些。

你那條街有見過CBD的白人嗎?
CBD的白人領的薪水是你那條街的十倍,而且是從大學畢業考上律師、會計師執照就領這薪水。
你說的職業不分貴賤是指這意思嗎?

雪梨船比人多,你那條街的船長加起來十米嗎?

如果你寫的那些在澳洲叫富裕,那Double Bay要叫天上人間,有船的不叫個咖,自家船庫有碼頭的才叫個咖。這種咖在雪梨少說十萬戶。

並不是所得比台灣高就是咖好唄,所得收入是被當地社會的平均水位墊高的,並不是你講的職業不分貴賤。
艾莉絲. wrote:
每個全職碼頭工人,全...(恕刪)

不要老是拿當地物價也高來安慰,薪水是你的5倍,蘋果手機有貴5倍嗎?出國旅行有貴5倍嗎?那非洲蘋果手機是要賣1000元?要是台灣薪水變成1/10,國內物價也變成了1/10,你覺得沒差嗎?
出國旅遊一次可能要標會或存幾年才夠。
robertkan wrote:
不要老是拿當地物價也高來安慰,薪水是你的5倍,蘋果手機有貴5倍嗎?出國旅行有貴5倍嗎?那非洲蘋果手機是要賣1000元?要是台灣薪水變成1/10,國內物價也變成了1/10,你覺得沒差嗎?
出國旅遊一次可能要標會或存幾年才夠。...(恕刪)

這個問題呀...
簡單說是台灣薪資的實質購買力下降,所以全球購買力就下降,但為啥沒跟上?
台灣想要跟上? 這很難,因為從政府到個人想法都有問題.

政府想的只是製造物價平穩的假象,讓你覺得還有點小確幸,
台灣廠商習慣的賺錢法則叫cost reduction,成本降了殺價搶單,
台灣人的習性就是要找C/P值高的東西,管妳東西哪來的?
當國際物價上漲,卻又要維持一樣的售價?那下一步自然就是薪資凍漲囉.
那連薪資凍漲都不夠了,還是無法cover,企業無獲利該怎麼辦?
那就找"便宜的原料",於是乎就造成了島內奇怪的食品滿天飛.
還在想CP值嗎?世界上沒有所謂物超所值的產品,但高價卻也不一定就能買得到好產品.
HighPrice wrote:
那就找"便宜的原料",於是乎就造成了島內奇怪的食品滿天飛.


美國也是有食安考量的問題啊,瘦肉精跟前面有人提到的基改
所以這幾年很多關於飲食的紀錄片,也蠻多這方面的專家呼籲各方面飲食考量
前一陣子看了Sugar跟Cooked,都是Netflix上有的飲食相關紀錄片
姑且不論立論是否過於偏頗,但是傳達的訊息還是不錯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我是有聽說一個去澳洲當導遊的人說:她的月薪約台幣34萬,算一下年薪就有340萬以上了。

但是在澳洲生活的她,快要舉債度日了。

原因就是生活費用很高!租個房子,一個月要十萬含游泳池,但她沒空去游泳,卻每月要找人來打掃游泳池,費用也不少錢。

沒不掃,鄰居會告她,環境沒有維護好,要罰好幾萬元。

且房子的草皮也是要定時修剪,沒有修剪鄰居一樣告他。修剪一樣要花錢。

其他就不用再說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