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第三世界 跟新興國家 都是如此 如印度理工學院
真正的大學是菁英教育===文理學院為主 文史哲 物理 化學 等基礎科學之類
商學院 與工學院 較偏向職業訓練
較進步的地區如西歐 念大學的人口比率 是低於東亞地區國家 他們通常高中畢業就出來工作
真正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才會去念大學 選擇的科系也是非常學術 國家夠強大 也夠有錢的時候 才會有真正的大學
美國很多精英大學或學院 也都是以文理為主 如蘋果Jobs念的reed college
這類學校也不削訓練學生就業 它們的目的是要啟發學生思想 讓他們成為真正的領袖
公立大學才會以工學院或商學院當主要訴求
早年常春藤也都是以文理為主==特別是東岸的學校 後來世俗化之後 才有開始商學院 而工學院比較類似台灣的科技大學
因此好的工學院 大多在公立大學
澳撕丁 wrote:
那是因為台灣太窮了 所以才把大學跟就業高度連結
大多數第三世界 跟新興國家 都是如此 如印度理工學院
真正的大學是菁英教育===文理學院為主 文史哲 物理 化學 等基礎科學之類
商學院 與工學院 較偏向職業訓練
較進步的地區如西歐 念大學的人口比率 是低於東亞地區國家 他們通常高中畢業就出來工作
真正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才會去念大學 選擇的科系也是非常學術 國家夠強大 也夠有錢的時候 才會有真正的大學
美國很多精英大學或學院 也都是以文理為主 如蘋果Jobs念的reed college
這類學校也不削訓練學生就業 它們的目的是要啟發學生思想 讓他們成為真正的領袖
公立大學才會以工學院或商學院當主要訴求
早年常春藤也都是以文理為主==特別是東岸的學校 後來世俗化之後 才有開始商學院 而工學院比較類似台灣的科技大學
因此好的工學院 大多在公立大學
所以了
基礎科學,專業領域
這兩種學術都該要有
真的一直以職業需求為主
最終會造成基礎科學的崩塌
最後連帶現有的專門領域瓦解
而基礎科學當然包括社會人文
看看許多重量級科技大老
其實都會一直強調人文的重要
那是有其原因的
不是錢太多打高空嘴砲
philosophy2468 wrote:
其實一定有人覺得我們兩講的是打高空
卻不知今天無論是上網嘴砲,面對事情解決思考邏輯,到思考人生規劃
這些培養人的價值訓練,才是大學另一個更重要的價值
畢業後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工作,對我來說只是大學的"副作用"
如果大學真的有在培養這些關於"人"的知識
現在就不會這麼多大學畢業生對自己前途茫茫然...(恕刪)
感謝P大這們精闢的闡述...
讓我想起20多年前上大一通識課程"國文"
教授所說的話了...
1.大學四年, 只要學好獨立思考這件事就夠了
2.要學好英文方便看更多的書
20多年過了,到如今才有深刻的感觸...
大學真的不是職業訓練所
也不應該是職業訓練所
用就業率不佳的理由做為大學退場的評量要素
小弟也覺得不妥
澳撕丁 wrote:
那是因為台灣太窮了 所以才把大學跟就業高度連結
大多數第三世界 跟新興國家 都是如此 如印度理工學院
真正的大學是菁英教育===文理學院為主 文史哲 物理 化學 等基礎科學之類
商學院 與工學院 較偏向職業訓練
較進步的地區如西歐 念大學的人口比率 是低於東亞地區國家 他們通常高中畢業就出來工作
真正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才會去念大學 選擇的科系也是非常學術 國家夠強大 也夠有錢的時候 才會有真正的大學
美國很多精英大學或學院 也都是以文理為主 如蘋果Jobs念的reed college
這類學校也不削訓練學生就業 它們的目的是要啟發學生思想 讓他們成為真正的領袖
公立大學才會以工學院或商學院當主要訴求
早年常春藤也都是以文理為主==特別是東岸的學校 後來世俗化之後 才有開始商學院 而工學院比較類似台灣的科技大學
因此好的工學院 大多在公立大學
...(恕刪)
台灣就是個小國,資源很有限,如kcl的理想論述是好的,不過太理想,看不到問題所在,當然如p先生論調基本上就是為討論而討論,看不到重點
你這則就說出台灣的問題所在,就是國小,資金不充裕
台灣的各大學主力就是偏就業導向為主體,不管大學是否該以職業訓練為主,但他就是職前訓練及養成的地方
無法未來是成為科學家,哲學家....都是一份職業,沒有人可以跳脫這個架構.
至於大學是是否該成為職業訓練所,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