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huwi wrote:
我是六年級40歲的...(恕刪)
我也六年級生,尾段班
我沒有想這麼多,應該就像我爸教育我那樣吧
唯一會被打罵的只有品德,成績就是鼓勵你盡量念而已
從小就告訴我,讀書考試就只是比較簡單的途徑而已,比起其他工作來的輕鬆
(現代讀書沒那麼好了? 也不是這麼說,高中大學畢業就去準備考國考,是不會賺大錢,但輕鬆養個家活口不能說是有困難吧)
我爸自己就是不愛念書的,那就是站生產線當勞工,那年代沒有周休,只休周日,一到六都是6.7點才下班
沒什麼福利,頂多就尾牙吃個飯抽個獎,很辛苦又乏味的工作
我爸給我的環境就是,只要我想念書,要補什麼習都給我去,即使手頭不寬裕,只要我想念,他就供應我
我覺得這樣很好
不要給小孩壓力,只要讓他知道現實世道就是這樣,孰輕孰重要他自己去理解,也能養成自己負責的態度
就算一直逼小孩念書考試,上建中北一女臺大,搞不好小孩心裡只是覺得...
"我只是照著爸媽的話做,滿足爸媽的希望","這真的是我要的人生嗎"
哪天有了挫折,他想到的也只是....爸媽叫我這樣做的
品德跟學習的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以前有篇文章-貧窮是最好的大學
如果你能畢業的話就成功了
我親戚在種空心菜,去年連續5個月颱風,每月進帳百萬
今年前4個月完全沒收入,不過順便仲介農地每筆也都是賺一百多(有時整年沒有,有時一年5筆,平均一年2-3筆)
夫妻兩個人再請一個外配,平常月收也是2X萬
先生(國中畢業不愛唸書)以前也是窮怕了,肯吃苦,愛面子,有企圖心,不過很會記恨(家庭生長環境的關係不能言語開玩笑看輕他),有仇必報
半夜3點起來,每天要勞力付出12小時以上,不能生大病住院太久,都只有冬天過年能休息
也是走投無路才去種空心菜,也不一定每個都像他那麼賺
就像現做吃的大賺的佔5%,小賺的佔15%,其他80%糊口而已
他就是那5%
生命幾乎全部都給工作,說真的你會羨慕嗎,有些行業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
真的是業務能力(做人)比較重要
我一個同學把英文學好(以前家裡是50坪的汽修工具小工廠),後來自己轉型創業開貿易公司,做汽修工具貿易利潤8%,營業額每年上億,就是他的人脈(遇到陌生貴人提攜)業務又強,這個才是大家所響往的
michaelhuwi wrote:
我是六年級40歲的...(恕刪)
在我們這一代讀國中時,其實如果覺得自己不會讀書,大家應該都會很認分的選擇去讀專科或是高職,因為道理很簡單,反正上不了大學,那就去找工作,有個一技之長也不錯,那種認份的心態,是支撐過去台灣20年,經濟能夠成長的一股力量。
反觀,現在國高中的孩子,也許要他們決定人生的方向,其實還太早,但是那種對人生認份的心態,已經消失了。他們對於未來的茫然,有絕大數的原因,是來自於物質生活得到得太容易,也因為傳媒廣大的傳播,他們會去衡量自己未來得花出更高的代價,才能得到現在父母親給予的生活品質,因此,說是喪志,導不如說是,那就乾脆待在家當個肯老族,反正要我考試我就去考,人生是父母給,成也是父母,敗也是父母。
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贊同,高中職時就開始累積社會工作的資歷,如果有意願上大學,那學雜費父母出,生活費自己賺。越早體會生活的不意,就越能開啟他們探索未來的動機。
未來的20年,有一半現在的工作項目會消失,卻也有一半以上的新興工作興起,父母要擔心孩子的未來,就像是許多人一出生就替孩子的老年擔憂而投下鉅額保險,其實都有點做得太過了。
在草原上,有鬥志的動物,一定能在團體中嶄露頭角,相信人類社會也亦同。未來,一定是一個高競爭的時代,學歷不能代表一切,只有鬥志才能決定孩子們前進的方向。
如果是我要給國中生建議的話,我會建議三點:
1.永遠保持好奇心
2.認識自己
3.時不時的挑戰自己各方面的極限
充滿好奇心的人,自然會去尋求知識,並且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問題。有這樣的動力,不用怕書讀不好,自然能有一技之長。
然而,真切深刻的去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遠比外在的學識的更重要。因為知識或許能夠讓人得到一些問題的解答,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是無法幫助自己,做出對自己最佳解答的決定。而勇於挑戰自己的極限,時不時的跳出舒適圈,能夠幫助自己,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另外一點就是,在自己本業專長方面,已經完備之後,如果還能在運用金錢的能力,金融財務領域的知識上,投注心力的話,我會覺得這才能夠在未來這個變動更加快速,生存更加困難的年代,擁有足夠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