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不想聽嘛
我們不要講了啦
BiereFrancaise wrote:
一定是個笨小孩 'Nuff...(恕刪)


中產階級不要過得很苦需要多少年薪?

差不多就是
Salary = { [(N * 1300 + n * 500) + (2500 + 500 * M )*B] * 12 +5000} / 0.60
N 是大人
n 是小小孩
B 是0或1 0就是不需要貸款或租房子
M 是房子的水準 2500是基本 比這個低你也不會想住

基本款一家三口 有貸款或需要租屋就需要 120k 薪資水準才蘇胡一點
雙薪低階或單薪高階senior or Team Lead level
要住貴一點的 那個M大概從三開始起跳 需要150k
雙薪中階或單薪管理職中階都可以達成
我自己本身是移民
也認識很多移民
說真的,很多人移民都是為了小孩
再苦都要撐
要真這麼講究房子車子的
還是別移吧
TD4 wrote:
通常是看新聞後才說治安變差
無意爭論這個,總之以後會更小心點


無意爭論對錯

不過看過最多的就是這類型
縱始來了 10幾, 20年又如何
還是活在台灣人的小圈子
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社會
宗教信仰, 社交生活永遠是圍著台灣人打轉
就連作事, 處理事情也是台灣思維
電視只看中文台, 台灣直播, 台灣新聞, 台灣綜藝節目
整天嘴裡就是台灣這, 台灣那的
完完全全忘了自己雙腳是踏在紐西蘭
與其過著這樣的生活
不如早早打包回台

mitsu wrote:
無意爭論對錯不過看...
縱始來了 10幾, 20年又如何
還是活在台灣人的小圈子
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社會(恕刪)



應該說如果是從小就在國外長大的就不會只是活在台灣人的小圈子

甚至有些小孩中文是比較不會講的, 台灣話就更不用說了.

那些都活在台灣人小圈子的通常是移民的那一輩, 而不是他們的下一代..




mitsu wrote:
無意爭論對錯不過看...(恕刪)


當然有很多移民是這樣,特別是英文不太好那種

但我說的是從小學就過來、在NZ長大這類人
每天看的是 NZ Herald/Stuff/TVNZ ,不是中文網站電視

其實就像你說基督城有光頭黨,如何如何可怕一樣
真正住過當地的人,不會同意這麼誇張的看法

我反而覺得是以台灣或亞洲國家移民思維
才會對這類小偷小盜跟偶而發生的命案大驚小怪
自己嚇自己

Birkdale wrote:
甚至有些小孩中文是比較不會講的, 台灣話就更不用說了.
那些都活在台灣人小圈子的通常是移民的那一輩, 而不是他們的下一代..
...(恕刪)


對啊,何必強求一定要多麼融入,反正只要找到一個舒適圈就可以過日子了,我一直覺得重點是爸媽快樂財務無憂,讓小孩輕易融入當地就可以。下一代或甚至是第三代也會有自己的舒適圈,屆時的他們別說台灣的歷史地理了,連中文都忘光了只會說英文了。。。。熔爐就是這種東西,幾代之後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每個人移民的理由都不一樣,很多20來歲的人留學之後自然而然留在當地落地生根,有些人則是30幾歲40幾歲才為了家庭或孩子的的關係移民,其實各有各的故事,我們也不用強求兩者的"融入"能做到一樣。反正未來他們的下一代就會像林書豪一樣,對台灣也不會有很強烈的認同感。

以前我覺得這樣很糟糕,後來認識了一些歐洲朋友,聽多了他們複雜的身世 - 像是什麼祖父西班牙人祖母法國人移民美國,生下來老爸算美國人可是老爸又娶了英國老婆....才發現國家認同這種事情真的可以不用太認真
紐西蘭與澳洲我都待過,目前在雪梨工作。
為了工作成就感及子女教育,建議您在澳洲尋找機會。
如果單純追求心靈的純淨,紐西蘭南島遺世獨立的環境可以考慮。
先拿紐西蘭公民再來澳洲發展,行嗎?
修改過的澳洲移民法規定,在2016年2月19號之後定居澳洲的紐西蘭公民,欲尋求澳洲永久居留權(PR),必須與其他國家移民申請者一樣,先要滿足技術,投資或家庭移民類別的標準。
之前有紐西蘭公民等同澳洲永久居民的概念,已經被修正。

TNZ025 wrote:
紐西蘭與澳洲我都待...
修改過的澳洲移民法規定,在2016年2月19號之後定居澳洲的紐西蘭公民,欲尋求澳洲永久居留權(PR),必須與其他國家移民申請者一樣,先要滿足技術,投資或家庭移民類別的標準。之前有紐西蘭公民等同澳洲永久居民的概念,已經被修正。(恕刪)



哇, 原來已經改了..

以前是可以先拿到NZ公民之後, 移居澳洲個幾年...又可以拿澳洲護照說....

越來越嚴格了!!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移民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美國,都不會是手到擒來、隨要隨有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得事先詳細計劃,再經過幾年時間的去部署行動,才能夠滿足申請移民的所有要求。
要計劃怎樣去符合申請某個移民簽證的要求,必定是盡可能愈周全愈好。但是因為澳洲的移民政策一直在不停地修改及變化,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今在澳洲就業,除了與本地白人及中國,印度的第一代移民競爭,更要與青壯的華裔的第二代比拼。
現今澳洲第一流的八所大學的熱門科系,早已充斥著華裔移民的第二代。
而且華二代們擁有的優勢,是新移民沒有的,比如澳洲公民身分,漂亮的高中及名牌大學學歷,流利的中英双語及完善的中國及澳洲兩地人脈。
新移民真正的挑戰,不是在移民申請,而是在後續的就業。
TNZ025 wrote: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華二代們擁有的優勢,是新移民沒有的,比如澳洲公民身分,漂亮的高中及名牌大學學歷,流利的中英双語及完善的中國及澳洲兩地人脈。.(恕刪)


基本上,移民第一代,多數是為了小孩子後代,這是最大動機,基本上,在國外混的下去第一代,在本國原生環境更加沒問題。

看過很多華一代,3心兩意,兩頭跑,這邊住幾年,那住幾年,其實對小孩很不好,有些人也認為反正兩地有身份,小孩國中時再回來也無差。心理幻想兩地跑,小孩以後中英文都可以很好,就像賭博,想要包贏,我看到的都是失敗例子居多。

我是讓小孩從小在這裡長大,我已預見中文會比較差,聽說OK,讀寫就算了吧。反正未來科技發展讀寫功能性比較有機會透過科技輔助達成,但是聽說包含了語意,語調,隱藏的情感傳達,這就不是科技工具能幫的上忙。所以我只要求小孩的中文的聽說一定要好。反正不可能機關算盡,一定會有強弱。

在從小國外長大,整個人思考邏輯都是洋人,以後出社會才有競爭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要勝過別人,要理解,預測對方的邏輯想法,再加上華人本身就普遍比較積極努力,華2代成就,自然就好很多。

至於華2代教育,我是完全不信任公立學校,我也不讓我的小孩去考公立精英中學這種事,好學區好學校,基本上也都多是補出來的,而且精英中學裡幾乎都是亞印族裔,接觸的環境就是那樣。我從小開始就送小孩去私立的。很傷本沒錯,但是接觸到的環境,比較多樣化,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比較OK,家庭背景也篩選過也是事實,但是這些朋友以後也許是他們未來的人脈。而且私校規劃也不錯,高中時候就安排大家校外教學,出國去當義工,(洗資歷)。(但是也有缺點~~容易不知民間疾苦)

我的觀念是,這是個拼爹的年代,後代的成就是在於上一代,一代代的努力累積下,只要小孩本質夠好,品行端正,就盡量砸錢下去栽培。華2代的成就,就是踩在華一代的身上,跟人家競爭。

PS:樓主~~5萬真的不夠不夠,會很辛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