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校排名應該不是只一個一個排而是分類,譬如建中、北一、xx一中、新竹實驗這類高中歸一類,一些社區高中一類,而高中如何計算排名有一定的方法,譬如每年進台大的人數有多少....等等
其次,我一直強調備審會看高中成績並非我自己的臆測,雖然我小孩幾年前已經歷這關,但是因為周遭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陸續學測,所以多年來我一直關心這類問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384
上面這個連結是來自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審查解密|申請入學審查委員公開評分真相:重點在展現個人獨特
各位如果看到最下面有段話:
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焦傳金和助理研究員彭心儀都表示,「現在大學選才,分數只是一個門檻,確認學生具有一定的學力後,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面向。」清大的3D選才策略進一步評量學生的高中學習表現」(在校成績、課業表現)、「多元表現」(社團、課外活動等)和「學習特質」。
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qunit=0J066614378153514816&sid=0J134517582523931672
上面這個連結是來自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一篇文章----總級分及最低錄取分數之外-你所不知道的考試資料運用
中間有段話.....分析各面向分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係,進而去調整各面向(也就是高中在校學業成績、自傳、讀書計畫、多元表現等審查項目)評分指標,或對審查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審查人員專業.......
以上,我看到的文章出處具有一定的社會認定,而不是ptt.....
同時一份備審資料如果只淪為在比你的高中社團,課外表現,你提出的證照多不多(譬如多益、各項競賽),則會演變為更嚴重的偏鄉弱勢問題,變成在比家裡的資源,家裡資源越豐厚的的同學越有機會區取得這些東西。
當然,我也不認為台灣所有大學一定會看在校成績,但我認為好一點的大學應該會評估此項,但是有些連學生都招不到的大學,應該是無意義。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