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資族買不買房真的不重要! 風險太高效益太低!

有一批護士要出走到大馬去? 那在台灣買的房還很重要嗎!

不要被大環境鼓動了!

QE撤退資金回美國。至少最近3-5年內買房真的不重要,尤其是有捷運的都會區更不要去考慮!

很多人或許可以終老的地點真的不在台灣,在大馬在泰國。

2020年會有昆星高鐵,可以提早搬到檳城,大馬!

真的沒必要在台灣終老,況且大馬現在沒失業問題,這個是很好的時機點,是工作在搶人!

市場大,工作機會多,偏偏大馬人口太少。


很多新加坡人受不了高房價物價搬到附近的大馬各個城市住!

昆星高鐵出來最大受惠者就是泰國跟大馬。

真的沒必要在台灣搶那些低薪工作!

新加坡人過去是因為買不起新加坡的房子,所以只好住馬來西亞,不過人家領的是新加坡薪水

馬來西亞沒失業問題? 哈哈,你去過嘛?你知道那邊薪資水準可能只有台灣的一半不到嘛?

boosa wrote:
有一批護士要出走到大...(恕刪)

boosa wrote:
有一批護士要出走到大...(恕刪)


再怎麼不好你去出去兜了一圈到最後一定還是想回來!!!!

因為你在這裡出生,你的父母、親戚、朋友都在這裡...

這裡是根..

永遠要買在都會區那麼去哪裡都一樣買不起!!!
jimmmij wrote:
因為你在這裡出生,你的父母、親戚、朋友都在這裡...
這裡是根..

我的朋友跟同輩的親戚都陸續往西邊(大陸)、東邊(美國)跑了
現在都在考慮要何時離開台灣,台灣再過十幾年就不是根了

phy12345 wrote:
新加坡人過去是因為買...(恕刪)


但是我知道新加坡薪水最少也比台灣高快2倍
最近好像很多人在抱怨台奴問題,但是還是那些老話,改變政府 社會 非常困難

甚至立法院也還在密室協商,事實上就是少數幾個人在密室決定。

改變一個社區也難,甚至改變一個家庭也難,改變老人的觀念難。

改變自己的觀念---->容易


很多人還是不相信,那問問你們周遭有沒有辦房貸的,第一年幾乎還不到本金,前幾年幾乎都在還利息

全球化的變化是很快的,買了房你就失去了機動力,變成幫政府,社會在打工,還是多思考吧!
我講大馬沒失業問題講的是宏觀經濟,並非個人,只是相對來說遠比台灣好!

但並不表示沒一技之長的在那邊好找工作! 大馬地域大發展差異也大!


但大馬比台灣開放很多單單看hello kitty跟樂高樂園為甚麼要在大馬開遊樂園 還有大型賭場 飯店

為什麼不在經濟更好的台灣開? 這只是一個縮影



經濟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台灣失業率4.3% 青年失業15% 韓國失業持續降低2.8%

青年失業問題只有台灣的一半 工作機會還是持續在增加 連在農村工作的外勞薪水也有3萬台幣

不要用個人靜態的觀念來分析動態 單一個時間點的數據不代表啥 世界總是不停在變動

所以你要用一段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來分析宏觀經濟


台北住房成本高

薪資又低

真的不是個年輕人打拼的地方,這是真的

臺灣這幾年,一堆人往大陸跑,不是沒原由的,低薪高房價,何苦這樣折磨自己

(富二代請留在臺灣,多替臺灣拼點生育率)

jimmmij wrote:
再怎麼不好你去出去兜了一圈到最後一定還是想回來!!!!

因為你在這裡出生,你的父母、親戚、朋友都在這裡...

這裡是根..

永遠要買在都會區那麼去哪裡都一樣買不起!!!


回家可以是去探親,去玩,但不見得是去打拼

當然出去闖,那肯定不簡單,有很多困難,也沒有太多朋友,被人欺負了也不能回家跟父母哭訴

真怕挑戰的朋友,那還是住在家裡好

記者直接說實話吧/沒必要像黑心食品一樣騙來騙去
/看到韓國創新產品都會多看兩眼/比起美日來說便宜好用

台灣人才回不去了
11/29
【鍾張涵】

參觀支付寶帶來的衝擊,不僅僅是對產業的憂慮,某天採訪之餘,和幾位阿里巴巴集團的台灣員工吃宵夜,我問其中一位:「想回台灣工作嗎?」她毫不猶豫:「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我好奇: 「什麼回不去了?」

她說,「薪水,回不去了。」

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聽見這樣的回答,曾有駐大陸多年的台灣人告訴我,大陸的美,絕不是出差一兩天就能感受出來,那種國際化的野心、與世界時時接軌的腳步、城市陸續規畫完善,以及為挖角人才開出的薪水,不是台灣人能想像。

對那些長年在大陸工作的人,我多少期待聽見他們對台灣的眷戀,只是,當那句「薪水回不去了」如此斬釘截鐵時,我明白,真正讓他們失望的,是台灣的薪資未能展現對人才的支持。

在台灣,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歷經22K的衝擊,7年級生領低薪、加班,不敢鬆懈,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已倒退回16年前水準,但工時之長,卻高居世界第三。但放眼對岸,年均薪資5年狂漲近70%。那幾個在大陸網路界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只要有能力、被公司賞識,租的是每月人民幣4500元至8500元間的單人套房,這可能僅只是月薪的四分之一。

因此,當阿里巴巴集團高層直言,「我們看到經濟發達的台灣,政策卻落後這麼遠…我相信台灣一樣需要支付寶」時,我真想回答,台灣也能創造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品牌,但確實,落後這麼多、人才又外流,產業的艱辛和勞工的無奈,政府聽見了嗎?

【2013-10-27/聯合晚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