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最主要的組成是
投資(I) 台灣十多年的投資主要靠內資,對外資的吸引力一直在衰退,已經倒退到世界一百多名 ,吸引力可以說非常之低… …
台灣絕大部份人的意識型態被洗腦到完全僵固化,因為這十多年唯一大的政策方向就是「一路輕稅簡政」和「設立一堆xx園區分配代工大佬更多土地」,一直不斷重複一樣的迴圈,既然知道因為弄個xx園區提供便宜的土地、稅收減免Cost Down,技術、資金、營收、就業都會陸續報到!
因為蔣經國時代推動的竹科太成功了,台灣政客、媒體都在洗腦這種模式可以一直玩!
結果變成全台灣有一百個代工集合園區!
結果大部份的台商還是不滿足,追求更低的工資拼命外移!
台灣旅遊文化、服務業競爭力不高,服務業競爭力不高的部份原因來自於工業集中在代工,生產的產品普遍不夠好、不人性化,因為缺少跟顧客的溝通,導致資訊取得僅透過品牌商下的訂單!
然後台灣轉型太慢,旅遊品質差、電影院很弱,都是一大堆沒有競爭力破敗的2輪電影院,還有台北少數自認為高檔的影城,兩極化 ?
導致人們一有機會就往日本跑,去日本旅遊的一直在增加,長年居日本外來客冠軍,2016年突破370萬人次,這也是印證台灣旅遊品質的高貴的價位、低劣品質、低效率的現象 ,低效率又造成更高的價位!
台灣最大的競爭力就是Cost down,看看將來難吃的泡麵康師傅、蝶戀花遊覽業怎麼敗亡的吧!
(原書名:Average is Over)中指出「勞動市場兩極化」的現象,一邊是前瞻、國際化的高薪工作僅占15%;另一邊則是勉強餬口、低薪的基層工作則占了85%,這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嚴峻考驗。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2021年國際人才報告,台灣人才外流世界第一,其中專業人才外移佔外移人口的 61.1%。如果臺灣再不加快產業升級的速度,人才為了擺脫低薪只能「向外發展」。
當經濟發展漸緩,各種社會問題就會一一浮現。
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政策、從根部改善結構性的問題並創造產業新的附加價值,同時也要致力弭平貧富差距、落實社會正義,才能創造出人人有感的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