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開一下發票而已
加5%就好
為什麼有些給公司報價不止高5%?
根本原因是,對採購來,買到最便宜但東西有問題,採購要負責。但買到不是最便宜,只要有經過公司流程,而且物品沒問題,採購就沒事。 標準的做好沒賞打破要賠。
我舉個例子
工業界的模式大概是,元件供應商-->設備製造商-->使用者
元件供應商生產零組件,賣給設備商組出機器,賣給使用者生產產品
業界很常見客製化零組件,但很多時候,這些客製化並不見得真的是功能性的差異,很多只是設備商想要保留未來的服務利潤,所以要求元件供應商客製特別的顏色,譬如某元件商生產的馬達都是黑色的,某設備商要求客製白色的,馬達型號上會出現一碼相應的編碼以示區別,除了原廠跟設備商以外,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客製化的內容是什麼,雙方也約定好,未來此客製型號的馬達只能賣給這個設備商。
若干年後,使用者用到馬達損壞,拆開機器發現是此元件商生產的馬達,聯絡當地經銷商想要購買一顆來更換。
但基於此客製品,原廠無法對第三方銷售,所以這時有兩個選項
1. 跟原廠購買標準品,賭一把客製品只差在顏色而沒有功能差異
2. 跟設備商買完全一樣的馬達
業界都知道,跟設備商買的價格會是天價中的天價。原廠一顆牌價十萬的產品,設備商開口就是三十萬含裝到好 (舊的還要帶走)
但絕大部份的採購都不會選擇1,都是直接選2。 因為根據公司流程,沒有其他任何第二個管道能取得需求品,那設備商作為唯一供應商,自然是報價議個3~5%,採購有做到議價績效,公司有買到需求產品,結案收工。
如果走2,最後10萬成交,表面上採購幫公司省了20萬,但實際上因為買到的是不同的品項(型號不同),所以採購並沒有績效。但如果最後買來的東西不合用,採購會是第一個被鞭的。 這種狀況下,供應商就抓住報價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