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剛剛從環島回來,這車基本上除了稍耗油,基本上沒甚麼短板,要動力有動力,要操控有操控,座位空間都算可以,外型又好看,白牌來說,沒甚麼可挑的了。騎起來真的有點像以前我騎過的初代tmax530,算小一號的T媽吧。車身大一點確實在都市裡要見縫插針塞進一排排擠得跟沙丁魚一樣的停車格確實比較不方便,但是騎車還是要講一個均衡的,不能為了好停車就犧牲其他的好處。我認識一個工廠外包工人,每天moto從新莊騎到楊梅來回上百公里,他天天這樣騎,他只說,輪胎磨耗快,油錢比較兇,問他要不要換車,他說不要,為什麼?他說騎起來爽,不會累就好。我有段時間也是天天騎一百五十公里以上,台北楊梅來回,連續騎了十幾天,越操越好騎,這次環島盡走山路,也是一路暢快,我騎過很多車,有超過一千的隼和xjr1300,也有大台速可達tmax,這台樂趣一點不少於這些名機,光陽造車應該早點這樣,以前那些破車真的是不說也罷,加點油吧,不然老二要當很久了。
forestkung wrote:
我才剛剛從環島回來,...(恕刪)

感謝分享心得!
我騎過兩台黃牌,一台大羊、一台街跑(現役)近十年時間,之後就對那些很笨重的大型重機再也沒有興趣了。而那些150cc以下的白牌現在騎起來也真的感覺很沒力。
原本要去一家熟悉的車行訂這台,遇到一個騎第一代的車友叫我再等等,到除錯到差不多了再買,半年後再看看吧!?
超戰神 wrote:
2個月的下雨考驗後,...(恕刪)

新車種通常第一批都特別慘
大概10年前賣掉我的FZR,每天彰化台中通勤,鏈條沒在保養,電瓶壞了也懶的換,直接推發。
電動車 的鍊條也是自己洗 洗一次 只要15分左右 很快 部會很久
我一直搞不懂某陽的高層腦袋在想什麼
做了一台高階休旅 又要能夠跟別牌的運動速克達比東比西 最後一台車要對上他牌大概半數的車種
最後就是加速比不過A 運動性比不過B 油耗舒適比不過C 像是換這個鍊條不就是把之前宣傳皮帶的各種好處自己否定掉了
我覺得這台最適合的應該還是第一代的高階休旅的設定 目標是白牌羊的頂規 其實固鎖引擎本身就有很多好處 好好做應該可以改變市場 該著力的反而是雷霆150/125 180的換代 同樣的問題在新豪邁又再來一次
不過跟我認識所有高階一樣 他們不了解他們自己就是公司的瓶頸點 以至於改變往往都無法奏效 羊羊羊就是把自己玩死了別人接手才起死回生的
台灣老的大企業都有一個問題,守成有餘,創新不足,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內部派系林立,彼此制肘,潛規則一大堆,年輕人出不了頭。光陽不知是不是有一樣的問題,我估計八九不離十。光陽現在是連守成都很吃力,畢竟國內市場才是主力,一年幾十萬台的摩托車銷量,百分之八九十集中在島內,你車賣不好,一年可以,兩年可以,年年如此,那就難了。保護主義的一個致命缺點就是不上進,這種風氣是會感染的,上面的人扯爛污,下面的人自然有樣學樣,上面得過且過,下面自然樂得輕鬆,誰也不得罪誰,大家鐵飯碗捧到死,一家企業做到了最後成了國營企業,人人快樂養老,這個企業差不多就要宣判死刑了。

光陽不是不能做出好東西,代工了那麼多年,起碼生產製造的經驗是有的,設計摩托車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主要就是成本和利潤,開源和節流,光陽若是永遠要吃老本,巴著市場保護,遲早會被唾棄,跟裕隆一樣,別看現在還有幾十萬輛,一旦開始節能減碳,遲早會全部清零,電車你不見得做得過googoro,其他的牌子也做得不比你差,如果光陽不能善用自己的資源,趕快轉型,等著他的就是成為摩托車的裕隆。

老公司要起死回生,只有組織再造,砍掉沒有利潤和生產力的部門和人員,讓有幹勁有想法的年輕人出頭,從KRV就可以看出來,產品還沒成熟就急著推出,炒短線的痕跡明顯,工程部門為甚麼連這些小問題都解決不了?摩托車不是做晶圓不是做飛機,光陽所有的產品線也都不是新的東西,為何遲遲不能解決?可見內部的考核和管理有問題,你若是一家小公司新公司,還有可說,但一家幾十年老公司這樣的工程部,我看解散算了。

台灣買一台摩托車要花比東南亞多一倍以上的價錢,買一台品質比台灣好上一大截的日本摩托車也要貴上1/2,這都是拜保護政策所賜,保護就業和扶植本土工業固然是要考慮,不長進扶不起怎麼辦呢?難道靠專吃自己人活下去?能投票的人實在該好好想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