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c1780 wrote:
羴電系做的蠻爛的,事實上我推車超過2公里的不止一次,印象中應該是三次


我真的很佩服您,對您的車真有愛心,還推車三次,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會直接請拖吊車來載走,這車太重了,我的身體狀況不是綠巨人般的魁武,滿身肌肉,可以推動173公斤的機車還推車 3 公里,很抱歉我真的做不到。另外告訴您一件事,本來從收貨站將機車牽回家後,我有請附近一家三陽機車行老闆來洽談準備牽回去修車,但是年紀大的老闆看了看之後檢查一下就回去了,臨走前告訴我:等他的小貨車修好後,就會來載機車回去修理,然後我等了約 2 週後,一直沒消息,我再去機車店問他何時會來載?他回車子還沒修好,如果我能將機車牽去他的店哩,他就能修理。聽清楚了嗎?看清楚了嗎? 這台機車太重了,老闆不想奉陪,他的機車店在大馬路旁,每天附近的速克達7~8台幾乎快塞爆他的店門口,他光修速克達就忙不過來,對這種大傢伙,實在有心無力。所以我只能自己動手了。

引擎無法發動,尤其是晴天正常,陰雨天發不動,問題真的很多,您能更換高壓線圈組就解決問題,也真的算是運氣很好。我一直覺得機車上的零件,壞了就壞了,在那種臨界狀態,要活不活,要死不死的狀態,最難搞了,有時找問題就要花很長的時間,您的運氣好,一次就好,值得好好慰勞自己一下。

電系問題對每一間傳統車廠都是個大問題,在網路上可以看見機車噴射電腦在台灣剛推行的時候,到處都是災情,很多人寧可花錢將機車從噴射電腦改回化油器,就是每次都在花錢修理機車,每次都修不好,機車上與噴射電腦相關的所有零件都更新完畢,花了幾近一台新車的錢還是騎起來有問題,時常熄火,後來更改回化油器,什麼都好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您會選擇哪一個?

去年,特斯拉的電動車還在被客戶舉報電動車開在路上,方向盤沒有鎖好掉下來,車門關不上,,零件太多的設備,問題太多,車廠也沒辦法什麼都能做好。剎車燈微動開關問題如果還有保固維修,當然就出保固,沒有就只能自己修了,更換零件或調整。

T2 整修後剎車總汞後,後剎車燈在剎車踏板採下後不亮,我也是維修手冊看一看,找到那一顆微動開關位置去調整踏板彈簧距離,花了約 30 分鐘才搞定。玩具,就是要有愛心經常把玩才叫做玩具,如果是工具,就只有要用時才從工具箱拿出來用,用完就丟回工具箱,應該沒聽說有人將工具當玩具在把玩的。
更換 LED H4 大燈 +檢查剎車燈

因為之前將大燈內的反光杯使用酒精清潔時,清潔到鏡面反光材質脫落,變成黃棕色塑膠底色,那個反光杯算是報銷了,如果想用鏡面反光杯將鹵素大燈的光源反射出去,應該效能不高,所以就要另闢蹊徑。

想了想,該怎麼辦呢? 想到舊款手電筒也是一樣使用反光杯,反光杯材質老化後聚光效能就降低。但新式的LED手電筒更低功率,更長的照射距離,手電筒前面有個魚眼,所以我又在蝦皮買一個 魚眼 LED H4大燈 ( $150元) ,能用嗎?

以下圖片是那個材質老化鏡面反射材質脫落的反光杯罩,露出黃棕色的塑膠底色


新買的魚眼 LED H4大燈 ( $150元) ,前方有個大大的魚眼,您就把他想成是一支手電筒。賣家號稱 近燈 15W,遠燈 15W,應該是不準的,事後測試真的不準。


大燈前方是大大的魚眼,燈身周圍被鋁質散熱板圍住,點亮時燈光無法從中間燈身散佚出來,LED 點亮時,光線只能從 前方的魚眼發射出來,所以原先大燈燈罩內的反光杯就用不著了,就算鏡面材質老化脫落,也不會影響大燈的燈光強度。


近光燈 13V 0.8A 10.4W


遠光燈 13V 0.9A 11.7W ,經過測試後得知,廠商的規格 15W,其實差距很大,反正也沒更便宜的貨品,就當作手電筒了。


晚上在巷子中測試,巷子中的路燈還蠻亮的,不開燈也是看得很清楚。機車不開燈的路面情況。


開啟近光燈的情況,有效距離大約 5 公尺吧


開啟遠光燈的情況,有效距離大約 10 公尺,後來我有去附近的田野間跑一陣子,車速 30 的情況下,其實也還可以使用,如果要車速 70 以上,就需要更高強度的燈光了,我應該不會想在夜間以那種速度騎機車外出。


以下圖片是後剎車燈的測試圖片
用紅色圓圈標示的零件就是後剎車燈調整螺母位置,那個螺母材質是塑膠的,旋轉調整時最好小心些不要轉壞了,最好整個開關拉出來調整。


這張是白天還沒踩剎車燈也沒小燈的情況, LED 燈光全暗


這張圖是 開小燈時, LED 燈泡有亮起來,但亮度較低


這張圖是採下後剎車踏板後,後面的 LED 燈泡比小燈時更亮,幾乎是 2 倍的亮度。 前 手剎車壓下時也是同樣的亮光強度


這張圖早上騎去公園蹓搭運動時拍照的,將所有護板都穿上,看起來比較像街車,拆掉護板看起來就像野狼機型。日本車的外觀樣式就是這樣子,與美式哈雷那種樣式不同。


這張照片是在另一場景拍的,前方有一台舊款式的戰機 F-104 流星式戰鬥機
看到 F-104 戰鬥機,突然記起有部電影 TOP GUN 中 男主角 騎著美式重機 與 F14 雄貓式戰鬥機 的場景,速度感一直都是目光的追焦,重機與戰鬥機 都能讓人熱血沸騰。只是 T2,就不要太當真了,重量 173 公斤,Max. HP 25 ps / 7500 rpm, Max. Torque 2.35 kg-m / 6000 rpm ,只是一部輕擋車,大人的玩具。


這台車整理到現在,也差不多算是可以使用了。那個換檔時的不適應感覺就慢慢去習慣,尤其是踩入 N 檔的挫折感真是很難理解,設計成那麼難入 N 檔幹嘛 ? 每次停紅燈大都時間都是左手拉著離合器,無法休息。但是車輛在停車滑行時倒是容易入N檔,( 感覺機車行進中比較容易入 N 檔位 ),或許還要繼續努力練習了。
lion01 wrote:
這台車整理到現在,也差不多算是可以使用了。那個換檔時的不適應感覺就慢慢去習慣,尤其是踩入 N 檔的挫折感真是很難理解,設計成那麼難入 N 檔幹嘛 ? 每次停紅燈大都時間都是左手拉著離合器,無法休息。但是車輛在停車滑行時倒是容易入N檔,( 感覺機車行進中比較容易入 N 檔位 ),或許還要繼續努力練習了。


我目前的T2是2013年出廠,還在服役中,已經11年了

這種老車騎在路上偶而會被人問這是哪家廠牌的車??幾CC的??

畢竟T2/T3已經算是稀有動物,能在路上看到真的很稀奇

N檔難入檔我也遇過,把引擎側的離合線間隙調緊一點,問題就能解決了
lion01
感謝大神指導,我來調整離合器鬆緊度調緊一點試試看,解決困擾的問題。
T2 更換機油-- 清潔引擎左邊的鋼絲濾網+更換引擎右邊的紙質濾心與油封

8月份收到這部機車時,賣家才剛更新機油,所以我就繼續使用這些機油做測試,但目前大部都已解決問題,騎車大約 50公里了,就該來更換機油。新機油才 50 公里就更換,未免太浪費了? 但是那引擎的排氣聲音有些太大聲,而且不知道對方是更換何種機油的憂慮下,還是更換自己信得過的機油較安心。

這張圖是三陽使用說明書上照相下來的圖,引擎左邊有鋼絲網濾心,右邊有紙質濾心。


將引擎底部的機油卸油螺絲使用 17mm 6 角套筒板手就可以拆下,將機油漏光。

這張圖是在引擎左邊接近底部的鋼絲網濾心位置,使用 23 mm 6 角套筒 ,就可以順利拆下。


拆下的鋼絲網上面很髒且很厚的一層油泥,還有鐵屑,12年了,應該以前都沒清洗過。


放置鋼絲網的孔洞,裡面的殘油都是黝黑色,真的很髒汙。


使用汽油當溶劑+牙刷 清潔過的鋼絲網,乾淨多了。鋼絲網內部的圓形強力磁鐵拆下清潔後要記得放進去。


將 鋼絲網濾心安裝回去後再將外部的6 角螺帽安裝回去。


接下來到引擎右邊將紙質濾心拆下來,這次除了紙質濾心+大油封+小油封 一併更新。


這種濾心就使用三陽原廠的濾心好了


紙質濾心的孔洞還是要擦乾淨,之後就可以將新品更新上去就可以了。


這次更換的機油是 HRS 5W50 SN/MA2 全合成機油+1/3罐的愛鐵強


更換機油的過程中,看到引擎內部在鋼絲濾網中的髒污機油+油泥,真的是有夠噁心的。雖然是出貨前剛更新的機油,測試使用 50 公里,但是鋼絲濾網中的情況比紙質濾心情況骯髒太多倍了,這樣還會有過濾效果嗎?有些存疑? 既然以後要自己使用,就清潔徹底一些,這樣日後在使用時也會安心一點。

更換完機油後出門去試跑了約10公里路程,沿途不停的找機會換檔,變速,剎車,起步,大賣場的這牌子的全合成機油,還是值得信賴。啟動時的引擎聲除了變小聲,怠速轉速更穩定,轉速拉高也很快,換檔時也很順利,在紅燈前滑行中變換 N 檔非常順利,每次都成功。但是如果在停車後,想要從 2 檔,1 檔,左腳掌勾起回 N 檔,還是有問題。算了,紅燈時掛 1 檔,套句防衛駕駛的觀念,如果發現車後臨時有什麼危險狀況,還可以立即右手掌加大油門脫離現場,也不是紅燈就需要排入 N 檔。
T2 的鏈條調整+後輪大盤固定 跳躍的鏈條

台灣的路面是眾所皆知的不平整與跳動,除了天龍國的路面是柏油每年重鋪一次外,其餘的縣市路面大概就是如音符般高高低低,汽車走在上面,車上的 4 根避震器強力作用下,在車內猶能感受到跳動的路面。機車只有 2 根避震器,感受就更大一些。但這與機車鍊條有何關係? 因為機車的鏈條不是鎖緊的,需保留一段避震器在不平路面的伸縮空間引起輪胎上下高低變化,鍊條的張力就會隨之變化,所以行進中的鏈條就如在跳舞般,上下高低不斷的在做高低變化。

記得一篇 黃春明的小說文章:魚 , 故事主角是個年輕的少年,某日騎著一台老舊的自行車在市場買了一條魚,騎著自行車要載魚回去送給住在山上的阿公吃,在山路中途因為路面不平跳動,鍊條脫落,少年下車將脫落的鏈條重新掛回齒盤上,結果用芋葉包裹的魚,就掉落在地上,少年茫然不知魚掉了,仍舊騎回山上,結果被阿公罵說謊。

機車的鏈條結構很像自行車的單速車,在前面的小齒盤與後輪大齒盤間的引擎動力傳遞就靠一條鍊條。但是這中間又沒有鍊條張緊器去將鍊條拉直,所以騎車時這個鍊條就在大小齒盤間不斷的拉伸,收縮,好像在跳舞一樣,機車的引擎動能又比自行車大很多倍,當跳動的鏈條將這個不規則動能傳送到後輪大齒盤時,騎乘的我就感覺非常不舒服,好像不知道什麼東西壞掉了,離合器,變速箱,,都有可能。

為什麼我會注意到這個現象? 因為我收到機車時,我發現鍊條的下垂狀況很不正常,鍊條上下幅度約 5-6 cm,太長了。然後我在試車時,在 1,2 檔間升檔時變換時還好,但是降檔時就感覺好像有個頓挫感很重,原先我一直懷疑是變速箱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就帶著疑問騎機車去機車行詢問老師傅,他雖然沒有將我的機車牽回店裡整修,但是他還是仔細看了現況,然後要我回去將鍊條上下幅度調整一下。

為了調整鍊條,我還特地去 DIY 五金行買了 24mm,19mm 套筒 。後來發現 19mm 的套筒太小,放不進去。只好再去買 20mm 固定板手,我還特地再看一下使用說明書中 鍊條幅度 約 15mm,結果這下子調整下來,整個鍊條幅度是調整好了,但是後輪往後移動距離刻度約 1.5 格,感覺蠻多了。

這張圖是三陽原廠的使用說明書中相關鍊條幅度調整


這張圖是貼在鍊條旁邊的車價橫桿上 練條調整 幅度 25 mm ( 1 " )


這張圖是貼在鍊條旁邊的車價橫桿上 前後輪胎氣壓大小與輪胎規格


這張圖是鍊條這邊 練條調整刻度 約 1.5 格,畫黑線位置是接收機車時的鏈條刻度。


這張圖是剎車碟盤這邊 練條調整刻度 約 1.5 格,畫黑線位置是接收機車時的鏈條刻度。


調整鍊條幅度後再試車,發現狀況好像沒有改善,2,1 檔降檔時的頓挫感依舊很重,我也懷疑是引擎剎車的關係,但是變速箱有問題或離合器接觸不良的疑慮還是充滿腦中,怎麼辦?拆引擎嗎?我有足夠的工具嗎?我懂嗎?

就在有一次在網路上觀看全程戴安全帽的 教士 在說明如何 加油門+剎車影片時,教士 提到 機車廠商在變速箱設計時 為讓引擎可以帶動機車全重+人 ,所以 1,2 檔的齒比設計與 3,4,5,6 檔相比,落差很大,所以在 1,2 檔 升檔要加油門,降檔也要補油門,剎車時更要注意前後剎車的使用時機 ,不然降檔時引擎剎車與不合時宜的剎車會發生倒車。看到這裡,我的情況也是如此,1,2 檔降檔時頓挫感特別大。

為了解決問題,特地再度騎上機車去找師傅解惑,師傅蹲下身來,看了看,啟動引擎排入 1 檔,觀看鍊條帶動後輪的情況,看了老一會兒後,叫我也蹲下來看,嘿!嘿! 我的後輪大齒盤使用 4 個螺絲鎖在後輪軸軸上面,但是在鍊條的帶動下,在啟動或剎車時,大齒盤居然會移動,現在是什麼情況?螺絲沒旋緊嗎?還是有貓膩? 師傅要我回去將4 顆固定螺絲旋緊與將固定檔片撬起來固定,防止螺絲位移變鬆,然後又再度回身去處理店中的7~8台速克達機車,好忙。

這張圖是後輪大齒盤上的 上面 兩顆固定螺母旁的定檔片並沒有翹起來,


這張圖是後輪大齒盤上的 下面 兩顆固定螺母旁的定檔片並沒有翹起來,也就是原車主更換大齒盤時並沒有做固定檔片翹起來的動作,造成日後螺母鬆脫,大齒盤在啟動或剎車時因鍊條大力拉扯後會移動位置,引起騎車的人強烈頓挫感覺。


回家後將機車停好,將開始去將後輪大盤 4 顆固定螺母旋鬆,不是要旋緊嗎? 因為我想將整個螺絲的螺紋清潔表面後再上螺絲固定膠然後再旋緊。結果套筒板手一套入螺母,乖!乖!,這 4 顆螺母居然全都是鬆的,沒有一棵是旋緊的,好險,大齒盤沒有因此在騎乘中掉下來。趕緊的將 4 顆螺母拆下來整理後再度上膠旋緊,然後再將檔片翹起來固定,做完這些後再去試車。

這張圖是將螺母拆下來後 清潔 底下螺絲的螺紋


這張圖是在想要鎖上螺母的位置點上螺絲固定膠水,黏住螺母使其不再因長久使用而鬆脫


這張圖是點膠後將螺母鎖上去,這種大齒盤固定螺母的肉身厚度太薄了,應該厚一點,讓螺母有足夠的螺紋來咬緊螺絲,這樣才不會因震動而鬆脫,最好螺母後面再加上一層尼龍,做成自迫緊螺母,這樣會更好一點。


這張圖是將螺母旁邊的兩片固定檔片用一字起子將檔片敲上去圍在螺母旁邊,讓螺母不再鬆動


這張圖是整理好的鏈條情況,鍊條幅度上下約 15 mm


這次試車結果就真的滿意了,1,2 檔間的降檔沒有那種強烈的頓挫感,表示離合器與變速箱沒有問題,可以不用拆引擎變速箱了。真的要特別感謝 展,教士 的影片說明 與 師傅的親自教導,讓我解決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與放下心中的擔憂,感謝願意花時間製作教學影片放在網路上,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摸索參考的眾多 youtuber,謝謝大家。
T2 大燈光束高低調整 + 風鏡安裝

上次安裝 LED H4 大燈後,覺得這個光束高低也太低了,距離很近。 所以看了一下維修手冊中的說明,發現大燈的光束高低居然可以調整,好吧,既然有覺得低那就調整一下。

這張圖是維修手冊中的說明光束高低可以調整,就是畫圈起來的那個白色旋鈕


這張圖是將頭燈拆下來後,圈起來的地方就是白色旋鈕,順時針方向旋轉是大燈光束調低,逆時針方向旋轉是大燈光束高低調高,很簡單的操作。


這張圖是近光燈的光束位置較以前位置高一些,較遠一點。這個大燈光束高度不會讓對向來車看到亮光會覺得刺眼。


這張圖是遠光燈的光束位置較以前位置高一些,可以照射到較遠的地方,對向來車看起來就會覺得刺眼了。


這次在儀表前面的黑色三角形小風鏡上面再加裝一個淡黑色透明的壓克力風鏡,這個風鏡有些弧度,從上面看可以將陽光遮住不會曬到液晶儀表板,也不會淋到雨。風鏡的高度較低一些,現在我還需要前面來的風吹拂,天氣還是很熱,等冬天來臨時,在視冷風情況看是否需要換裝高風鏡遮風避雨。


這張圖是夜間在售屋廣靠看板前拍攝的,安裝風鏡後頭燈的造型高度變高了,前後比較符合比例一點,以前沒有風鏡就覺得大燈的造型與車身相必較,頭部造型小了一號。液晶儀表外觀在側面看,被風鏡包裹在裡面,風鏡與大燈連結成一體造型,個人覺得較舒服一些。


這張圖是早上在公園拍的,沒有風鏡的大燈頭部比例小了一些。


或許,日後有夜騎需求時會再去更換個大功率的 LED H4 大燈,讓前方的路況可以更清楚一點,目前沒有夜騎時這樣的光度與光束高低就可以了。

風鏡的安裝純粹就是為了好玩心態,記得以前出差路過機車停車場時,看到很多比較新款的機車液晶儀表上面居然都在掛口罩遮陽,那時覺得很奇怪,有必要嗎? 可是等到自己在整修 T2的液晶儀表時,看到那個液晶偏光片被陽光曬到變形導致看不清楚液晶儀表顯示的數字,就覺得還是有必要安裝個風鏡來遮風避雨一下,保護液晶儀錶板,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液晶儀表顯示的數字與字型,不用擔心被強烈的陽光曬到液晶版的偏光板變形而液晶顯示數字不清楚。有些老車的儀表板上面的透明壓克立面板,過度曝曬太陽後也會龜裂外觀變成破碎裂痕影響觀看裡面的顯示數字,安裝可以遮陽的風鏡還是成為有必要的零組件。
嗯~~

看到後浪花蝶的反光
不知是否已有磨損變薄?
lion01
後碟片磨損變薄應該都會有,但是我問過機車行的師傅過,他說還很好,不用更換,所以我就繼續使用了。上次更換下的後蝶來令片與新品比較厚度,磨損程度很低,原車主應該主要用前碟煞車,後剎車幾乎沒使用。
T2 更換 空氣濾清器

整台車該換的都換了,但好像忘了什麼 ? 喔,空氣濾清器,好像忘了它的存在,但是,空氣濾清器是一台車的靈魂,沒有空氣,沒有氧氣,機車引擎也沒辦法發動,所以說到底,既然不知道它是否還有功效,還是更換一個新品,所以我還是要更換它。

這張圖是將座椅拆開後的景象,底下那個黑色橡膠的進氣口,將周圍 4 個螺絲拆開後,就可以將空氣濾清器拿出來。


這張圖是那個黑色橡膠進氣口的底部,那些突起的邊緣就是將空氣濾清器包裹在裡面。


這張圖就是進氣口的樣式,實在有些不清楚當引擎高轉速時它怎麼吸進足夠的空氣量


舊的空氣濾清器是 SIMOYA 高流量空氣濾清器


也沒看出有什麼髒的或阻塞,先更換再說。


這是新購買的 副廠紙質空氣濾清器


這上面的海綿是我貼上去的,本來是想說這樣可以更貼緊空氣濾清器,但安裝時發現海綿無用,後來就拆掉了。


空氣濾清器必須塞進去黑色橡膠進氣口底部,然後好像黏住一般,就算倒置 空氣濾清器也不會掉下來。


這張圖是空氣濾清器內部,那根鋁管是通往外部然後用橡膠軟管連接到節氣門。


想到空氣濾清器盒子這裡我就有個疑問: 我看過其他的空氣濾清器都是外部空氣進入處,中心才是過濾後的空氣輸往節氣門,但是 T2 的設計相反,空氣濾清器中心是外部空氣進入處,外部就是過濾後的空氣輸往節氣門。搞不清楚這是哪門操作,這樣空氣會乾淨嗎? 另外整個機車的中心位置就塞了一個如此碩大的空氣濾清器三角盒子,(內部的有用零件就是那個小小的空氣濾清器),不但佔用機車稀少的空間,也排擠其他的零件位置,只能全部塞到空氣濾清器外部或上部,弄到整台車沒有車主的內部置物空間,感覺非常奇怪的設計。

速可達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坐墊底下有個大馬桶,設計好的裡面可以塞進一個全罩式安全帽, 身為檔車卻連一個內部置物空間都沒有,就像我想放個安全帽,雨衣,修車工具,急救包,可能只能去安裝個外面的箱子,弄得外觀很奇怪,又不是要去環島,野營,帶個大箱子幹什麼?

現在騎個機車個人覺得越來越麻煩,車架把手要安裝 行車紀錄器( 前後鏡頭),導航手機架,USB 手機充電座,飲料架,機車上還要個地方可以放置 安全帽,雨衣,修車工具,急救包,食物袋。隨身資料袋,但是機車上好像都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安置,只能外掛箱子來因應,難怪原廠機車設計只能作為短途行程使用,車主想要改變用途就只能透過加裝,改裝的手段。
車子就需要有愛.樓主願意自己動手摸索.小的佩服
期待更多樓主關於T2的後續
lion01
感謝您的支持,謝謝。
T2 舊款式車整理的心態

T2 雖然是一部舊款式的輕擋車,而且有了年份(12年),里程數(68000),但是 Displacement 249.4 cc ,Max. HP 25 ps / 7500 rpm ,Max. Torque 2.35 kg-m /6000 rpm ,比起台灣現在的主流機車還在 125cc,135cc,150cc,158cc 爭鋒,至少動力上還能勝出不少,使用上足以勝任台灣多山的道路環境,這就是我選擇 T2 的主因。

台灣的法律有個奇怪的地方,任何設備都要計算折舊率,殘值多少,交通工具也要這麼計算,個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原因。畢竟車主面對 殘值已經低於新車價 1/10 的交通工具,就算是被其他車碰撞,法院的法官的判定交通事故賠償也會因為是有年份的車依殘值多少來作為判賠償的依據,在整個社會都這麼認為時,您會認為車主會花錢去買 原廠新品零件來維修嗎?車廠或零件商會依據車輛年份,殘值來賣車主更低的價錢嗎? 維修廠會依據出廠年份來做更低價錢的整理維修嗎? 以上業主通通不會。當車主要整理舊車時還是必須花新車的零件價錢來整理舊車,如果要去合法的維修廠整理舊車可能必須花費更高的價錢來整理舊車(因為修車師傅會認為需要花費更高的心思來維修舊車)。所以當台灣社會 舊年份的交通工具機車或汽車,充斥在這片土地上,卻大部分都是沒有好好維修,更換必要地新品零組件,您認為以這種殘值心態面對設備的整修,設備不會無緣無故的出事嗎? 無緣無故的故障在馬路上嗎? 剎車失靈,火燒車就變成了經常在社會版新聞上出現的版面。舊車要在路上使用,不需要整理嗎?直接用到壞掉,發生事故,然後就變成社會頭版新聞。

所以當我將機車牽回家後,整台機車大概目前只有引擎,變速箱那些堪用機械零組件的地方沒有拆開外,所有的油路,電路,水路,空氣管路 ,我幾乎都全更換過,檢查過了。畢竟我要在一般道路上騎車,就必須符合台灣的交通法令,遵守台灣的交通規則,所以機車的車況也必須整理到能夠在台灣的一般道路上騎車的規格等級,這樣才能安全的在路上使用這種交通工具。花錢依據原廠零件料號去購買原廠零件,讓舊車也能達到新車的要求等級,這樣交通安全比較有保障。但是,因為這台機車我不是拿來每日通勤,也不是要去跑賽道,騎車速度也只有 40~50 km/hr, 3000rpm 上下,只是偶而在附近重劃區空地或都市近郊騎一騎,所以後剎車及空氣濾清器,我就購買高規格的副廠零件。其他的剎車線,離合器線,機油濾心,汽油濾芯,油管,,就購買正廠零件。前日給它計算一下,光是零件也花了 $5565元,只能套句俗話: 花的用心,騎得安心。

有時候我也會想為什麼要騎機車? 畢竟台灣的天氣潮濕多雨,夏天有突然的雷陣雨灌在您身上,冬天有又濕又冷的雨會淋得您感冒。在戶外夏天熱到會中暑,沒有冷氣在吹送,您幾乎會懷疑人生,冬天的西伯利亞強烈冷氣團,如果不穿羽絨衣吹暖氣,氣溫冷到會讓您鼻涕流不停。機車,很抱歉,既沒冷氣也沒暖氣,騎著它在一般道路上,既缺少路權更被三寶,神經病 逼車,突然從小路竄出來,或在路口不打燈隨便就轉彎,經常得被嚇到。機車更是不像汽車外面還有一層車殼,裡面有冷氣和暖氣,開車不是更適合人生?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 台灣人要做的三件事: 泳渡日月潭,爬上玉山,環島。這三樣我都沒有完成。其中的環島,個人私下認為,如果 火車 或是 汽車,或許我還願意去遊歷一下。騎自行車或機車,應該是不會有這個念頭。畢竟小命只有一條,目前的政府重視人民的生命安全還不夠,交通法規不完善,道路規劃有點混亂,台灣的駕駛不重視交通法規,便宜行事,我行我素,貪快搶秒,不僅是行人地獄,更是駕駛人的地獄,大家的共業。如果以 60 km/hr 的時速被撞飛,能夠存活下來的機率大概不到 10%,所以不會想去環島。

那為什麼要騎車?記得一個畫面: 一台機車前面的汽油箱兩旁各有一個翅膀的圖樣, 騎自行車用人力騎車太費力了,騎機車讓引擎的動力將身體帶入風的懷抱,車速越快,耳旁的風切聲越大,身體感受到迎面吹來的風壓越大,就像身體後面長了翅膀,將這個身體帶入空中去融入風的世界,御風而行,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或許吧,就是為了這個夢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