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power pure sc 2CT的胎壓問題~


Eddie Lee wrote:
BT601的胎壓MAX值是25,而2CT卻是35

如果沒有那個需要,原廠建議值又何必標得那麼高?


舉例的兩條胎定位不同哩

放在一起比適當嗎?

況且這是"最大值"

不是"建議值"


另外一般聽到的說法都是歐洲胎胎體較強支撐性較好

結果反而要靠胎壓來撐?

這邏輯我真的是想不太通

Eddie Lee wrote:
打得低也許比較Q,過彎更穩

不過翻胎的可能性也大幅提升


POWER PURE SC放後輪打26psi用兩條了

基本上是不用擔心翻胎的問題

chiayingcool wrote:
舉例的兩條胎定位不同...(恕刪)

我在花蓮有家車行有在賣2CT,可是卻幫我打前38後40...
他說他們習慣打高一點讓胎壓慢慢掉下來...可是我有在顧胎壓的啊

我回家就用胎壓筆放氣放到前27後28左右...不過那隻筆也不太準就是了
個人後輪放130的2CT通常打30~32
車+人=150+80重230KG以上
放兩周在量通常掉到28~30
胎壓還算滿穩定的
感覺2CT胎壓容易恆定在28~30這邊

chiayingcool wrote:
舉例的兩條胎定位不同...(恕刪)


小弟舉這兩條只是想表達日系以及歐系原廠標示的差距 並無特別挑選胎種

至於建議值的部分文意不清造成誤會很抱歉,不過小弟的上文也有提到MAX值應該稍微能夠理解


歐系胎所需的胎壓較高是小弟從各討論版看過的分享以及歐系胎廠商的標示所提出的看法


最後小弟也強調了胎壓因人而異沒有絕對

車種重量、騎乘者重量、操駕方式,各方面都有影響



P.S. 小弟前bt601 胎壓22 後2ct 胎壓30 正常使用中




Eddie Lee wrote:
小弟舉這兩條只是想表...(恕刪)


定位不同目的不同

所需的胎壓當然也不同

拿兩條不同定位的輪胎當作日、歐系的代表做比較

並不客觀

另外歐系胎胎壓要打高這點

一般的說法是歐系胎胎體較強

如果屬實

我個人會這樣解讀

因為歐系胎胎體較強

耐的住的胎更高、荷重更高

所以冷胎壓上限可以打的比較高

而不是說因為冷胎壓上限比較高

所以胎壓就要打比較高

chiayingcool wrote:
定位不同目的不同所需...(恕刪)


我只是要強調歐系胎的所需胎壓偏高,從頭到尾沒有拿誰跟誰比較
感謝大家的分享
看來我後輪的胎壓跟大家都沒差多少

我看大家都是28~32之間
我打28感覺也不錯

但好像沒人使用前輪耶…
我比較想知道我前輪打24不知會不會太低

畢竟這2ct不是熱熔胎(601、r1等等才打22~24)

不過也謝謝大家囉

Eddie Lee wrote:
我只是要強調歐系胎的...(恕刪)


所以你還沒搞懂…
真的...
有時候網路上的語言也只是傳來傳去不代表正確
就拿汽車胎來說好了...傳聞歐系軟Q...日系比較硬...
結果胎壓也就反過來,軟Q的打硬,硬的就沒此建議...
米其林也只是說就照B柱的貼紙打就好就標準了
輪胎上標示的最大值只是冷胎壓可以承受的最大值

如果按照某些人講的,同款胎一律不按車種,那不就胎壓都一樣...
這樣不看車種,車重,懸吊設計.這樣對嗎?

那機車廠手冊就不用標建議胎壓了.都照輪胎囉

所以同SIZE內
看車廠貼紙,另外要舒適或節能.就看個人囉.

再來則是我覺得打高胎壓比較能防呆,因為不是每個人每月都會檢查胎壓
畢竟胎壓低的缺點多於胎壓高的.






chiayingcool wrote:
定位不同目的不同所需...(恕刪)

chiayingcool wrote:
定位不同目的不同所需...(恕刪)
讓我台灣maxxis來亂入一下XD

胎壓影響真的很大

我車子是新勁戰 前maxxis r1後maxxis ma63
都是熱熔胎

半年前有整理過前叉

這陣子受不了車子一直很跳 以為前叉軟了 鄧到坑還有咚醫生(後面"好像"知道那是什麼聲音了

諄被去給爬文評價不錯的新莊車行重灌

結果老闆壓了我的前叉 說:你這不會軟啊? 在弄的話會變硬 遇到坑會更跳喔

我整個一頭霧水 因為顛簸龍頭有點抓不住 老闆說不然你在考慮看看 但真的不建議

索性幫我把胎壓降低 結果一打氣不得了 前後都30.....

原來我家旁邊的車行給我打到這麼高 難怪很跳 放到前26後28

至於那咚一聲應該是前面輪胎撞土除吧我猜 因為車頭也沒東西損壞或異狀

車子變好穩 重心變很低 龍頭也沒這麼跳了 重點是車子重心變低變穩 過彎都會笑

之後想考慮再放低一點試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