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周二台灣山葉機車才剛公布最新車款 YAMAHA Force 155 水冷速可達,立即掀起消費者們的興趣,外觀主打針對年輕族群而生,雙大燈與銳利的車體線條,並搭配短車尾設計,讓車體看起來更集中,次世代水冷 155 單缸引擎更符合六期環保標準並配備 OBD 車載診斷裝置,全新儀錶板改為全數位式設計,車箱維持可放入一頂 3/4 以上安全帽與小型背包的空間,全新 Force 155 強力推出,而這次小編也受邀前往桃園大魯閣卡丁車賽車場進行試駕,文後還有回文抽獎活動,有興趣的車友們千萬別錯過囉!
YAMAHA Force 155 有些類似於 SMAX 155,引擎本體主結構相同,均為 155 c.c. 強制水冷單缸引擎,但是車輛外觀進行大幅改變走向運動風格,因此與 SMAX 主打的跑旅風格不同,消費者族群也不同,不過不管如何,Force 除了在外觀上有改變外,引擎傳動組件或者懸吊件等經過解說與試駕後能感到與 SMAX 不同之處,這些特點讓 Force 155 操控性更好,並且車輛率先符合六期環保與 OBD 車載診斷系統,也就是說除了外觀動人、底盤調教得宜,更符合新式環保排氣法規,減低汙染。

本篇文章也將進行分章節介紹,有興趣者歡迎點選下列連結進行跳章:
一、車輛設計開發簡報
二、實車鑑賞
三、YAMAHA Force 155 賽道試駕
四、Q&A 問與答
引擎:單缸水冷四行程 4V
缸徑x行程:58.0mm x 58.7mm
排氣量:155 c.c.
壓縮比:11 : 1
供油系統:噴射系統
變速系統:CVT 無段變速與乾式離合器
車台:鑽石型車台
前避震:33mm 潛望正立式油壓前叉
後避震:中置避震器,無可調
輪框:鋁合金鑄造五爪輪圈
前輪煞車:單向雙活塞浮動卡鉗,碟盤直徑 267mm
後輪煞車: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碟盤直徑 240mm
前輪尺寸:120/70-13 53P
後輪尺寸:130/70-13 57P
長度x寬度x高度:1990mm x 715mm x 1115mm
軸距:1405mm
座高:805mm
乾燥重量:132kg
油箱總容量:7.4L
|

YAMAHA Force 155 這次推出也是經過市場調查的結果,在目標族群中大多最重視兩項重點,那就是引擎性能與外觀,普遍在此購車族群中都希望有 150 以上的排氣量,而外觀絕對是要年輕設計且一眼就能識別出來,其它方面則認為操控性、通學機能配備與價格為三四五項考量重點。

從這張圖能看得出來,Force 155 主打的消費族群就是追求性能升級與外觀設計的 20 歲左右男大學生,所以在車輛設計取向當然變得更硬朗,除了衝擊性的外觀設計,引擎也是使用 155c.c. 水冷引擎,並且為了操縱感選擇中置避震器與前後碟煞,最後加上實用機能高的車體尺寸及大置物空間等,造就 Force 155 開發方向。

因此,基於這些設計方向,我們可以看到 Force 155 與 SMAX 155 在取向方面是不同的,儘管兩輛都以特別的車體走向為主,但 Force 比較偏向道路及運動車款,具有侵略性的運動外觀特質,而 SMAX 則是走向奢華旅跑車款為主。

車體設計上運用較銳利的線條設計,讓 Force 有更具侵略性的外觀側面線條,同時也用上車頭燈等設計讓車頭看起來更帥氣。

底盤部分也有些不同,首先在前避震器方面有重新調教過,提升回饋性,另外前後輪維持 SMAX 設定為 13 吋輪組,中置避震器提供更穩定的運動化騎乘,前後碟煞也是 Force 的標準配備,最後就是 155 c.c. 水冷引擎除了符合六期環保法規,也改變配置讓引擎靈活性更優異。

引擎數據雖然沒有在官方規格表中提出,不過原廠倒是少見的將引擎規格表的線性圖在簡報中展示,由此可知這次 Force 155 水冷引擎的最大馬力為 15ps @ 7500rpm,最大扭力則有 14Nm @ 6000rpm,並且還符合六期排放汙染法規,兼顧性能與排汙控制。

車身乾重更僅有 132kg,也就是說車輛可以更輕量化更友善,前叉使用直徑 33mm 內管,且使用高張力強化鋼管材料製成,並且改變避震器內特性設定,得到更好的車輛平衡設定,車台使用鋼管鑽石車台,在輕量化與剛性間取得平衡,前後煞車都使用碟煞設計,煞車制動能力也能達到一定水準。

燈具部分使用雙燈設計,並且是發動後全時點燈的 H7 55W 燈泡,近燈為右側燈組,遠燈則是左側燈組,踩單點燈設計,不論是在近燈或者遠燈情況都是單燈,不會有雙燈齊亮情況,使用 H7 單燈設計據了解是能降低燈具溫度,進而增加燈具壽命。

儀錶板使用全新設計的全數位式液晶儀錶板,主要配有數位轉速錶與數位時速錶功能,另外還有電壓錶功能,可偵測電瓶狀態,算是把目前標準功能都加入,不過稍有可惜的是沒有即時油耗與平均油耗等功能,就等未來看看是否會加入囉!

最後就是在車輛選配配件上,Force 承襲 YAMAHA 常有的各項專用精品等配件,除了通用件以外,這次還有新的裝飾風鏡、後靠背總成、引擎飾蓋、金屬腳踏墊與排氣管尾蓋等,這些選配精品符合法規認證,裝上後更讓 Force 155 看起來質感提升。
|

YAMAHA Force 155 車輛外觀在大前天的新車發表會,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但許多車輛細節礙於線廠光線無法進一步拍攝,所以藉由這次媒體試駕活動,小編也將 Force 155 單獨牽出拍照,讓大家能夠更了解 Force 155 車輛外觀與配置等。

車頭設計非常鮮明針對年輕人而設計,尖銳的大燈與上方造型,說要像 YZF-R3 也有點類似,不過又貌似上一代 TMAX 530,不論像誰,Force 155 也是同級車款中唯一如此設計,中央配有小燈,開啟電門時就會亮起,下方大燈則是發動後亮起照片中的近燈,如切換至遠燈就會改亮另一邊,不會同時點亮。

大燈與側面的車殼設計都以尖銳線條為主,雖然很銳利,但質感依然不錯,側殼下方為鹵素方向燈設計,這樣一來就更像 TMAX 530 的感覺。

大燈上方的車殼則是用上弧面與銳利線條建構而成,而且透過造型設計,讓 YAMAHA 廠徽那塊車殼更像是風鏡般吸引人,另外下方的造型進氣口中也有用上與車輛相同的色調設計,內置喇叭。

側殼設計中則有立體落差線條,用線條來塑造車體的寬體感,但又不會讓車體實際體積過於寬大,非常巧妙。

透過這些車體線條與設計,的確讓 Force 155 車頭設計更有衝勁感!

前輪使用 13 吋輪胎,並且配備 267mm 的固定式浪花碟盤與單向雙活塞卡鉗,輪框為鋁合金鑄模輪框,提供前輪行駛所需的穩定制動力道。

前叉使用 33mm 的正立潛望式避震器,在內部設定上有稍微變更,因此有著更好平衡性,同時輪框造型方面也與 SMAX 相似。

騎士視角部分,與 SMAX 有些不太一樣,但都使用半裸把設計,中央配有新式儀錶板,另外在把手開關方面有些變動。

龍頭中央部分,用上類似重型機車設計的全數位式液晶儀錶板,日間識別性不錯,夜間使用橘色背光,更有著高級車的質感,另外下方把手蓋處還有 YAMAHA 字樣。

儀錶板背後看起來線組不複雜,整理得非常乾淨,這點可看出組裝的細節顧慮,另外如果想要的話,也可以選擇安裝原廠推出的小風鏡等,至於 SMAX 可安裝的大風鏡等產品,因為 Force 車台有修改,所以原廠並無留下可鎖大風鏡之鎖點,這點必須注意。

把手下方的置物空間部分,設有左右分隔,可在中央處放置毛巾或零錢等,右側則能放入寶特瓶飲料等物品,中央還有置物掛勾,不過比起 SMAX 使用金屬掛勾,Force 改為使用塑膠的防跳脫掛勾,這就看大家比較注重如同精品般的質感還是實用性囉!

左邊油箱蓋一樣由多合一鎖頭控制,使用彈開式設計,依照下方貼紙來說,Force 依然維持台灣山葉大多數車種只需使用 92 無鉛的慣例,不過壓縮比達 11 : 1,別用到柴油跟生質汽油,其它要加 95 或者 98 應該都沒問題。

腳踏空間部分也有平踩與斜踩位置可以選擇,所以不論短程通勤或者長途出遊都有不錯的腳部舒適性,當然大學生常見的載電腦或者團康活動等想必也不會造成問題。

接著來看到坐墊部分,原廠在 Force 的坐墊部分使用咬花皮加上 Carbon格紋皮雙材質搭配,皮面質感摸起來很滑順,且感覺上後座比 SMAX 還要再上翹一些,如果雙人騎乘也許會感覺得到更多甜蜜感。

後方扶手使用分離式設計,因不同車色可能會有不同的烤漆處理,雖扶手抓握上感覺不錯,但只要是分離式後扶手,都不建議用於抬挪車輛,以免後扶手斷裂。

後座中央還有特殊的 Force烙印圖騰,專屬於 Force 車系使用,這次推出的周邊中也有衣服是使用這套圖騰設計而成。

Force 字樣選擇上使用立體鏡面塑料,所以看起來會比普通貼紙更有質感,且不同車色也有不同的色調設計,如灰黑/黃色車款就是使用黑色底搭配黃色滾邊的立體銘牌,非常有活力。

車箱空間方面,由於這次為了讓車輛重心能夠更集中,將電瓶移動至置物箱前端。所以車箱空間與 SMAX 不太相同,但一樣能放入一頂 3/4 以上之安全帽,前端還有空間能放入手套、雨衣或包包等物品。

但坐墊下的絞鏈設計改為單純關節,捨棄齒輪式自動開啟機關,不過目測要改回去的難度應該不高,車主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看看。

後座腳踏使用飛炫踏板,按壓後就會自動彈出,收折時向車輛方向壓回即可,很方便,但停車時也記得收回,以免變成小腿脛骨擊碎器。

車體側面車殼也走向新的設計方向,坐墊下方還有一組下凹的線條,讓車體不再只是圓弧狀包覆於車台周圍。

剛剛的車殼設計不仔細看可能還看不出來,所以這邊小編用箭頭標示一下位置,大略往下凹的設計能讓車體看起來更有趣一些,不過洗車時也要注意這部分可能會藏汙納垢。

Force 155 車尾線條部分設計較 SMAX 來得簡短許多,一方面也是車台向內調整些空間出來,讓車尾更短小有型,尾燈組使用鹵素燈泡,好壞每個人喜好不一,但小編還是比較愛好 LED 尾燈組,畢竟鹵素燈泡掛了就是全滅,LED 單掛一顆晶體還有其他晶體可暫時頂替,不過相信這對於 Force 來說並不是問題,未來改裝品眾多絕對有得選擇。

車尾線條除了靠尾燈組修飾外,另一特點設計就是這組類似大型重型機車的尾牌照架概念,將大型重型機車的概念融合於 Force 155 中,看起來更具特色,方向燈組則是使用鹵素燈泡組,也使用重型機車的概念安裝於牌照架上。

引擎使用同樣來自於 SMAX 155 的引擎主體,但是針對車輛取向較不同的 Force 稍有不同調整,最大馬力可達 15ps @ 7500rpm,最大扭力則有 14Nm @ 6000rpm,引擎壓縮比達 11 : 1,並且符合六期環保法規要求。

傳動組使用鋁合金 Case 已經是標準,不過將 SMAX 原本預留的後鼓煞鎖點移除,減輕後搖臂重量,同時輪框也稍有小幅度修改,也可減輕輪組重量,獲得更輕快的加速力道。

右側則能看到大面積的強制進氣水冷散熱排與右側搖臂等,這些設計與 SMAX 也非常相似,不過排氣管防燙蓋則因為車體的線條更動,而變得較有特色,不再只是單純防燙蓋體。

雖說看起來與 SMAX 很相似,但 Force 卻在這增加了一塊內土除!也就是說後輪捲上的泥水不再會直接噴往引擎上與避震器等,清潔變得更輕鬆容易!

後避震器維持中置避震設計,看似與 SMAX 相同,但避震器上的貼紙取消 MONO-CROSS 字樣,不過並不表示後避震阻尼感降低。

後輪煞車碟盤為 240mm 搭配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煞車手感方面很充足好拿捏,不會覺得後輪煞車不夠力。

後輪使用 KENDA K6007 輪胎,不同於 SMAX 使用 K703,規格為 130/70-13,這條胎在 KENDA 的官方網站上目前還沒看到,看來也許是專供 YAMAHA 台灣山葉機車 Force 155 使用之款式。
|

YAMAHA Force 雖然就一些特點上看起來與 SMAX 雷同,但巧妙的就是 YAMAHA 將兩輛車除了外觀上做出明顯分別外,就連騎乘感受上也變得更不一樣了!這些不論加減速感受或車輛支撐性等,都會在這邊說明清楚。

車輛大小與騎士比例比較,圖中騎士身高為 173cm / 70kg,可以看得出來 Force 車體儘管是以 SMAX 為出發點,但調整過後並不會太大台,腳部空間也很寬裕。

從斜前方 45 度看過去,車頭因為與 SMAX 不同,識別性也高上許多!不過最重要的就是騎乘感受,到底 Force 155 騎起來與 SMAX 有何差異呢?

首先就是直線加速反應方面,SMAX 因為比較講求旅跑感受,所以在起步以及中間速度的加速感來說比較溫和,而 Force 155 雖然在 40km/h 以前與 SMAX 類似,但是 40km/h 後就有明顯的加速力道產生,相對來說更適合市區騎乘!

而且這部分的差異性更讓出彎加速變得更靈活好操控,市區轉彎後想要快速脫離車陣應該會更輕鬆容易。

彎道表現方面,Force 以約 60~80km/h 急煞車時,會先感受到煞車能力不錯,但進一步更會注意到前輪懸吊系統,這次前輪懸吊系統重煞車時不太會下沉觸底,而是穩穩的將車輛支撐住。

煞車完準備入彎時,前叉的回彈作用設定得也很容易操控,回彈速度不會過快,卻也不會太慢,恰當時機以恰當的力道回彈,表現很滿意!而彎中央也是穩穩通過,給騎士的安心感很充足。

S 彎也難不倒 Force,比起 SMAX 有更靈活的感受,所以在 S 彎快速換位時,Force 依然能穩穩撐住,而原廠配胎 KENDA K6007 雖然有調整過配方會讓輪胎較耐磨,但相對來說輪胎小輸 K703 之安心感,尤其會覺得後輪稍微有種輕飄飄的感覺,不過只要不刻意壓過頭,後輪在操控範圍內都能穩定撐住的!

雖然說 Force 在操控性上有很多方面好過 SMAX,可是 Force 的中柱感覺上比起 SMAX 更容易磨到,雖然這次試駕場地是賽車場,會讓騎士更安心騎乘,所以可能造成傾角使用過度,不過只要降低車速降低過彎速度,傾角也不會用太多而磨到中柱。
影片-YAMAHA Force 155 賽道試駕,也請大家可以看一下試駕影片,其實影片中若與 SMAX 能做同時比較的話,就能發現再加速反應好上許多,而這也是 Force 155 強調的運動特質。
|

看完 Force 155 車輛介紹與試駕過後,車友們應該也會有些疑問,當然搶先騎到的小編們也會有問題,所以在試駕過後一起向 YAMAHA 台灣山葉問了許多問題,有興趣的網友們也別錯過 Q&A 時間囉!
Q:請問這次搭載的 OBD 是否可大致介紹一下呢?[
A:這次 Force 155 搭載的 OBD 車載診斷系統屬於僅針對排放裝置的故障檢測,也就排廢汙染方面,目前屬於 OBD1 規範部分。
Q:關於這次的 OBD 端子,是否可說明為什麼會使用特殊規格端子呢?
A:因為為了車體空間考量與方便性,所以才使用 3-Pin 端子,而 YSP 車行也將會配置 3-Pin 轉標準 16 Pin 端子,同時若使用 YAMAHA 官方檢測電腦也可獲得更多引擎資訊判讀。
Q:承襲上個問題,轉接線是否可讓一般消費者購買呢?
A:待車輛上市後就可至一般 YSP 車行內購買。
Q:Force 155 的車重為什麼能夠降低達六公斤呢?
A:主要在整車每個部分都有小調整,最大的減重點是車台部分,雖能減重但依然能穩定車體,引擎部分也有稍微小幅度修改。
Q:這次 Froce 155 的引擎調教部分是否有變更?
A:這次引擎雖然來自SMAX,但這次行車電腦控制與變速都有一併調整;引擎相同為鍛造活塞。
Q:Force 155 前後懸吊是否有調整?
A:以跟 SMAX 比較的話,原先SMAX比較偏硬,但Force降車重後相對懸吊彈簧特性設定不一樣,尤其是後段的彈簧設定比較線性,進而提升舒適性。
Q:車高的部分是否調整?尤其以中柱部分,這次 Force 是否有比較低呢?
A:避震更改的原因造成下沉量多一點,差異大部分來自於此,中柱並無調整。
Q:SMAX跟FORCE電瓶位置不同,為什麼要移動呢?
A:因為為了讓車輛重心能夠靠中心,車輛強調操控性的話重心很重要。
Q:後避震的鎖點呢?是否有不同於 SMAX?
A:與目前發售的 SMAX 相較並無太大變化。
Q:風鏡鎖點是否移除?
A:因為取向不一樣,這次 Force 並無保留鎖點,但後續廠商開發之產品依然可以加裝。
Q:為什麼輪胎胎種與 SMAX 要使用不一樣的呢?
A:考慮到購車族群的經濟族群,輪胎配方稍有調整,以讓使用壽命增加。
Q:請問與 SMAX 的零件通用性?如防燙蓋與內土除?
A:後內土除因為在引擎上有新增鎖點,所以不通用;但防燙蓋可以直上。
|

全新 Force 155 的確引起市場話題,而新的車款雖然是經過市場調查而促成,但最終還是由銷售市場購買反應而決定這輛車是否能成為寶座,現有 SMAX 155 的確是 150~250 級距間國產水冷速可達之銷售冠軍,Force 155 更有可能成為讓原先考慮購買空冷速可達的轉折點,不過在買車之前,有沒有網友想要 Force 的限量 T-Shirt 呢?如果想要的話就千萬別錯過這部分的遊戲規則囉!
贈品內容
YAMAHA Force 155 限量短袖透氣 T-Shirt,共六件唷!( 尺寸不可指定 )
YAMAHA Force 155 限量短袖透氣 T-Shirt贈獎活動規則:
1. 只要參與本篇車輛文章討論,即具有抽獎資格!
2. 回文活動有效日期為 2016/10/07(五) 至 2016/10/14(五) 23:59:59(發文時間為主),得獎通知將在 2016/10/20(四)更新於本篇文章,並同時發送私人訊息通知中獎者,逾期未填寫收件資料視同放棄得獎唷!個人資料僅供活動聯絡使用及日後得獎連絡和寄送使用。
3. 贈品寄出日期為2016年 10 月底,請確實填寫收件人資料,並確認聯絡電話保持暢通。
4. 本活動保留變更及解釋權利,若有更動將於本篇文章公布,不另行通知。
|

恭喜以上六位網友獲得限量紀念 T-Shirt 一件,請收到私人訊息後請盡快回覆收件資料,逾期視同放棄唷!